新聞 > 軍政 > 正文

資料:中共中央歷屆政治局常委

 

中共在四大以前的中央領導機構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中央局,從五大開始設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七大不設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政治局的核心領導機構為中共中央書記處。在1945年4月召開的中共七大上,選舉產生的中共中央書記處為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5人,時人稱之為「五大書記」。中共建政後,中央書記處仍為五大書記(1949年3月七屆二中全會選舉),但排名順序稍有變動,為毛、劉、周、朱、任。1950年6月,七屆五中全會決定由陳雲代理生病的任弼時的書記工作。10月27日,任弼時病逝後,陳雲正式成為中央書記處第五位書記。


八 大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1026人,候補代表107人。選舉產生了第八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97人,候補中央委員73人;


政治局委員17人,政治局候補委員6人;


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副主席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總書記鄧小平;


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由中央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和總書記組成,共6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鄧小平。


可以看出,八大的中共中央主席和副主席為建國初期的中央書記處的五位書記,八大的政治局常委基本上是中共七大中央書記處的延續。


當時政治局常委的其他軍政任職:


毛澤東——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國防委員會主席;


劉少奇——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周恩來——國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


朱德——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陳雲——國務院副總理;


鄧小平——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1958年5月25日,八屆五中全會增選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林彪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作為黨的第五位副主席,林彪在政治局常委中排名第六,在鄧小平之前。此後,一直到「文革」前,政治局常委的人員和排位都沒有變動。當時中央辦公廳內部習慣稱呼毛、劉、周、朱、陳、林、鄧為「一組」、「二組」、「三組」、「四組」、「五組」、「六組」、「七組」。
「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1966年8月,八屆十一中全會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調整了中央領導成員:中央委員會主席仍為毛澤東,副主席只留林彪1人,對劉、周、朱、陳的副主席職務不再提及;政治局常委增加了陶鑄、陳伯達、康生、李富春4人;新的排序為:毛澤東、林彪、周恩來、陶鑄、陳伯達、鄧小平、康生、劉少奇、朱德、李富春、陳雲。新的常委最顯著的特點,一是身為「副統帥」的林彪地位急劇上升,從原來的第六位一下升到第二位;二是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國家主席)、朱德(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排名大幅度下降,分別從原來的第二、第四位降為第八、第九位;三是常委人數增至兩位數,達到11人。這是中共黨史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人數最多的一次。


新增加的政治局常委其他主要任職為:


陶鑄——中共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兼中宣部部長,中央文革小組顧問(1966年12月停職);


陳伯達——中央文革小組組長,中宣部顧問;


康生——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


李富春——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國家計劃委員會主任。


1967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的劉、鄧、陶均被打倒,朱、陳、李也「靠邊站」,實際只剩下毛、林、周、陳(伯達)、康5人。 1968年10月,八屆十二中全會錯誤地決定永遠開除劉少奇黨籍,並撤銷其黨內外一切職務。


九 大


1969年4月1日至24日,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出席代表1512人。大會選舉產生了第九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170人,候補中央委員109人;


政治局委員21人,政治局候補委員4人;


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林彪;


政治局常委:毛澤東、林彪、陳伯達、周恩來、康生。


本屆政治局常委沒有新增委員,所當選的5人均為八屆十一中全會常委;毛澤東是中央主席,林彪是副主席,理所當然地排在第一、二位。林彪「副統帥」的地位進一步鞏固;後三位是按姓氏筆畫排列,周恩來當時是黨內第三號人物。


政治局常委的其他職務:


毛澤東——中共中央軍委主席;


林彪——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


陳伯達——中共中央文革小組組長;


周恩來——國務院總理,政協全國委員會主席;


康生——中共中央文革小組顧問。


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在廬山召開的九屆二中全會,中共中央宣佈對陳伯達進行審查。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在蒙古溫都爾汗機毀人亡。


十 大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中共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出席代表1249人。大會選舉產生了第十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195人,候補中央委員124人;


政治局委員21人,政治局候補委員4人;


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副主席周恩來、王洪文、康生、葉劍英、李德生;


政治局常委由9人組成,按姓氏筆畫為:毛澤東、王洪文、葉劍英、朱德、李德生、張春橋、周恩來、康生、董必武。


這屆政治局常委令人矚目之處頗多:一是王洪文政治地位的迅速飈升,由九屆中央委員一下升至中央副主席,在黨內排第三;二是黨的副主席增至5人,為建國後歷屆之最(八屆一中全會為4人,八屆五中全會增補為5人);三是總政治部主任李德生當選副主席,在解放軍總部領導中前所未有;四是常委增至9人,遠多於八屆一中全會的6人和九屆一中全會的5人;五是「德高望重的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董必武和主持軍委工作的葉劍英入選常委(儘管朱、董屬「照顧」性質)。


新當選的政治局常委的其他任職:


王洪文——中央軍委辦公會議成員;


葉劍英——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央軍委辦公會議成員(主持),國防部部長;


李德生——中央軍委辦公會議成員,總政治部主任;


朱 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張春橋——中央軍委辦公會議成員,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上海市革命委員會主任;


董必武——中華人民共和國代主席。


1975年1月8日至10日在北京舉行的十屆二中全會,增選「文革」初期被打倒、1973年3月復出的國務院副總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鄧小平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了時任瀋陽軍區司令員的李德生關於辭去所擔任的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請求。這樣,政治局常委一增一減,仍為9人。


1975年4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代主席董必武去世。


1976年,1月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總理、全國政協主席周恩來病死。4月5日發生「天安門廣場事件」。4月7日,中央政治局決定華國鋒(國務院總理)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撤銷了鄧小平的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第一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等黨內外一切職務,保留黨籍。7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去世。7月28日,唐山大地震。9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死亡。10月6日,粉碎「四人幫」,竊居黨政軍要職的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被解除一切職務。10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華國鋒任中央委員會主席和軍委主席。中共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在職的只剩葉劍英一人。


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決定追認華國鋒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恢復鄧小平黨內外一切職務;永遠開除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的黨籍,撤銷其黨內外一切職務。


十一大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中共十一大在北京召開,出席代表1510名。選舉了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201人,候補中央委員132人;


政治局委員23人,政治局候補委員3人;


中央委員會主席華國鋒,副主席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汪東興;


政治局常委由中央委員會主席、副主席組成。


政治局常委的其他主要任職:


華國鋒——中央軍委主席,國務院總理;


葉劍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部長;


鄧小平——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第一副總理,總參謀長;


李先念——中央軍委常委、國務院副總理;


汪東興——中央軍委常委,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


華國鋒以其在粉碎「四人幫」中的作用和當時的特殊背景,繼續當選中央主席;葉、鄧、李三員老將在政治、軍事、經濟工作中坐鎮中樞,起到了穩定局勢的重要作用;汪東興是九屆政治局候補委員,十屆政治局委員,本屆政治局常委,一屆升一格,也不算意外。本屆政治局常委全部由中央軍委主席、副主席、常委組成,前三位分別擔任軍委主席、國防部長、總參謀長,充分表明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和軍隊地位的重要性。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開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增選陳云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八大政治局常委陳雲時隔十餘年後重進政治局常委,並當選為新成立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


1980年2月23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了十一屆五中全會,決定增加政治局常委人數,選舉胡耀邦、趙紫陽為政治局常委;批准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汪東興和紀登奎、吳德、陳錫聯的辭職請求。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了十一屆六中全會,改選和增選中央主要領導成員;同意華國鋒辭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職務的請求;選舉胡耀邦為中央主席,趙紫陽為中央副主席,華國鋒為中央副主席;鄧小平為中央軍委主席;政治局常委由中央主席和副主席組成,新的排名順序為:胡耀邦、葉劍英、鄧小平、趙紫陽、李先念、陳雲、華國鋒。


胡耀邦上升至第一位,華國鋒則降至第七;鄧小平雖然排名仍是第三,但他身居軍委主席要職,實際上已經確立了在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中的核心地位。


十二大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開。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1545人,候補代表145人。選舉了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210人,中央候補委員138人;


政治局委員25人,政治局候補委員3人;


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耀邦;


政治局常委:胡耀邦、葉劍英、鄧小平、趙紫陽、李先念、陳雲。


新一屆中央委員會不設主席、副主席,黨的最高領導人改為總書記;政治局常委基本上是十一屆六中全會的延續,華國鋒不再擔任政治局常委和政治局委員,保留中央委員資格。


政治局常委的主要任職:


胡耀邦——中共中央總書記;


葉劍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央軍委副主席;


鄧小平——中央軍委主席,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政協全國委員會主席;


趙紫陽——國務院總理;


李先念——主持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工作(1983年6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陳雲——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


1985年9月16日至24日召開的中共十二屆四中全會,同意年事已高的葉劍英不再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員和中央委員。


十三大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共十三大在北京舉行。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選舉產生了十三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175人,中央候補委員110人;


政治局委員17人,政治局候補委員1人;


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趙紫陽;


政治局常委:趙紫陽、李鵬、喬石、胡啟立、姚依林。


政治局常委的主要任職:


趙紫陽——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國務院總理;


李鵬——國務院副總理(1988年3月在第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國務院總理);


喬石——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


胡啟立——中央書記處書記;


姚依林——國務院副總理。


1989年6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決定撤銷趙紫陽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會委員和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的職務;選舉江 澤 民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增選江 澤 民、宋平、李瑞環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免去胡啟立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的職務。


新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為:江 澤 民、李鵬、喬石、姚依林、宋平、李瑞環。


十四大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共十四大在北京召開。出席大會正式代表1989人,特邀代表46人。選舉產生了十四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189人,中央候補委員130人;


政治局委員20人,政治局候補委員2人;


中共中央總書記江 澤 民;


中央政治局常委:江 澤 民、李鵬、喬石、李瑞環、朱?基、劉華清、胡錦濤。


常委中的前四位是十三屆四中全會政治局常委成員,排名順序不變;新當選的常委中,朱?基是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胡錦濤是十三屆中央委員,劉華清則是十四屆新當選的中央委員。但劉是老紅軍,1955年即被授予少將軍銜,在本屆常委中資歷最老。


政治局常委的主要任職:


江 澤 民——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1993年3月在第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國家主席);


李鵬——國務院總理;


喬石——中央黨校校長(1993年3月在第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李瑞環——(1993年3月在政協第八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全國政協主席);


朱?基——國務院副總理;


劉華清——中央軍委副主席;


胡錦濤——中央書記處書記。


十五大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共十五大在北京召開。出席大會正式代表2048人,特邀代表60人。選舉產生了十五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193人,中央候補委員151人;


政治局委員22人,政治局候補委員2人;


中共中央總書記江 澤 民;


政治局常委:江 澤 民、李鵬、朱?基、李瑞環、胡錦濤、尉健行、李嵐清。


常委中前五位均為上一屆常委成員,朱?基與李瑞環的排名對調;新當選的尉健行、李嵐清為上一屆政治局委員。


政治局常委的主要任職:


江 澤 民——中央軍委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李鵬——國務院總理(1998年3月在第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朱?基——國務院副總理(1998年3月在第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國務院總理);


李瑞環——全國政協主席;


胡錦濤——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黨校校長(1998年3月在第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國家副主席);


尉健行——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


李嵐清——國務院副總理。


十六大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共十六大在北京勝利召開。出席大會正式代表2114人,特邀代表40人。選舉了十六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198人,中央候補委員158人;政治局委員22人,政治局候補委員1人;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


政治局常委: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黃菊、吳官正、李長春、羅干。


這次代表大會政治局常委中只有胡錦濤是上一屆政治局常委成員;曾慶紅為上一屆政治局候補委員,其餘7人均為上一屆政治局委員。


胡錦濤在2005年3月13日上午舉行的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全面確立在中共內的黨政軍大權。  

本文資料部分轉自中共黨史網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7/0509/40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