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北京房價越調越漲:中央調控遭遇「軟抵抗」

北京點擊查看北京及更多城市天氣預報的商品房已是供大於求,現有存量足以維持整年銷售,但在北京五環內卻難覓8000元/平方米的房子。與房價猛漲相比,極不協調的卻是銷售量下降,居民購房意願回落。專家表示,某種程度上,這恰恰是高房價作用力的一種表現。

住房銷售有價無市

據記者粗略統計,在參展的30餘個北京項目中,單價在萬元以下的樓盤只有12個,並且都位於郊區縣。在去年春季房展上,位於朝陽區四環外的華紡易城銷售均價7000元/平方米,今年則漲到了1.2萬元;位於通州區的世紀星城銷售均價為4680元/平方米,今年則漲到了6680元。

記者了解到,大量沒有上房展的項目,也是競相漲價,短時間每平方米上漲800元-1000元的比比皆是。

位於北京五環外的世茂奧臨花園3月8日價格為1.7萬元/平方米,3月25日則漲到了1.78萬元/平方米;朝青板塊的新華聯麗景珊瑚灣3月8日售價為1.35萬元/平方米,10天後的新價格則上漲到1.4萬元/平方米。

記者發現,在北京五環內已經難覓8000元/平方米的項目。而與房價猛漲相比,極不協調的卻是銷售量下降,居民購房意願回落。

據北京春季房展組委會統計,展會第一天意向成交套數僅為167套,其中北京項目為111套,外埠為56套。

記者注意到,北京市建委交易系統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2月份商品住宅預售登記分別為9935套、5372套;而2006年同期,卻分別為13181套、9465套。

央行發佈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從第一季度數據看,居民的購房意願有所回落,回答未來3個月有購房打算的居民比例,從上季度的17.5%降至16.5%。

有專家指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無論是交易量,還是交易面積都在下降,「有價無市」的局面越來越顯著。「某種程度上,這恰恰是高房價作用力的一種表現。」

房價為何越調越漲?

「到哪兒去買中低價位的房啊?」逛完房展的范先生一臉無奈。

北京市東城區統計局最新公佈的數字顯示,去年東城區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665元,而東城區普通住宅銷售平均單價達到了2.16萬元/平方米,這就意味着在東城生活的居民,一年的可支配收入,還買不到一平米的房子。

北京的房價在多輪調控中扶搖直上。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消息稱,前兩個月全國新房價格上漲5.9%,北京漲幅高達10%。

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國政法大學民商法教授王玉梅表示,北京房價猛漲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調控力度不夠,而過分的依賴市場。比如,政府保障性性質的經濟適用房、廉租房還是過少,即使是有限的數量,也難以發揮平抑房價的作用。

王教授舉例說,現在的經濟適用房只賣給拆遷戶,而拆遷戶中不屬於困難戶的也挺多。「這樣,經濟適用房的實際意義就打了折扣。」

記者了解到,今年通州將建20到30萬平方米的經濟適用房,門頭溝區也將建25萬平方米經濟適用房,都是主要供給拆遷居民。

業內人士表示,如果這些規劃順利實現,按每套90平方米計算,大概能建1萬套,這顯然是杯水車薪;對於限價房來說,僅比周邊房價低10%-15%,吸引的仍然是那些原有的商品房購買客戶。而這樣的差價根本無法拉開限價房與商品房的差距,最終可能會轉化為黑市的買號費、批條子的好處費。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研究員易憲容指出,房價快速上漲問題在於房地產市場是投資與消費的兩棲市場。當房地產市場完全是一個投資品市場,同時這個市場的價格有政府的隱性擔保時,那麼它的價格肯定是只漲不跌。

虛假信息擾亂調控

有關專家告訴記者,北京房價飆升的另一原因不容忽視,就是利益集團散佈虛假信息,誤導民眾,中央調控政策遭到軟抵抗。

就在此次房展開始之前,北京市屬某媒體報道,房地產的宏觀調控經濟目標已經完成,「國六條」對住房結構的調整,已經取得了一定效果。一時譁然。話音未落,央行上調利率,開始了新一輪房產調控。

還有,北京市統計局公佈,前兩個月,全市商品房現房和期房銷售面積均有較大幅度減少,現房銷售面積為45.3萬平方米,期房銷售面積為143.8萬平方米,分別比去年同期下降63.8%和23.4%。其中,住宅現房銷售面積30萬平方米,下降71.4%;住宅期房銷售面積97.4萬平方米,下降 42.4%。

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對此分析認為,市場供求矛盾未得到解決,房價指數依然高位運行。

有人質疑,「住宅現房銷售」和「住宅期房銷售」都呈大幅下降。明明是「有價無市」,又怎麼會得出「市場供求矛盾未得到解決」如此南轅北轍的結論?

記者登陸北京市建委主辦的房地產交易管理網查詢看到,截至4月9日,尚有可售期房79171套,未簽約現房19944套。「按照目前的銷售速度,即使沒有新的項目入市,現有近10萬套的存量,也足夠維持今年一整年的銷售。」

可見,北京的商品房不是供不應求,而是大大地供過於求。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和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牛鳳瑞研究員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媒體、學界都應該為公眾提供真實準確的信息。「學界是思想的創造者,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富有重大的社會責任,學者講話要慎重,不要為金錢所動,不能為名譽所累,更不要迎合某些潮流。」

加息是新一輪調控的開始

然而,種種跡象表明,在看似平靜的背後,一場更為深入的調控大幕,正在徐徐拉開。中央和地方都在暗中加碼,市場各方都在重新角力。

「中國央行最近加息僅僅預示着政府將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估計將有新一輪的行政調控推出,為過熱的投資降溫。」國際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近日在其最新一份中國研究報告中指出。

羅奇認為,中國央行在11個月內第三次調高利率,由此可見,中國的政策導向已經非常清晰,不但承認其宏觀調控問題的嚴峻性,而且着手啟動了調控措施。

4月6日,建設部、國土資源部等8部委聯合發佈了「關於開展房地產市場秩序專項整治的通知」,提出將在未來整整1年內,強化房地產市場監管,對房地產開發企業依法進行審計和檢查,依法打擊房地產開發建設、交易、中介等環節的違法違規行為。

北京房價會不會在新的一輪調控中再度飆升?易憲容認為,這取決於政府調控的力度。為了達到調控的目標,政府得從銀行信貸政策、稅收政策、土地管理政策等方面入手,比如清除政府對房地產市場價格的隱性擔保,用嚴格的技術性硬約束,讓住房的投資性質清除出市場等。「不過,目前最大的困難就是既得特殊利益集團對這種改革與調整嚴重的阻礙。」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市場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7/0412/36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