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政黨 > 正文

盧郁佳:蔡英文卸任的遺產:國家利益大於政黨(圖)

作者:

蔡英文卸任滿意度過半,藍營學者稱為好運總統,指其僥倖受惠於美中貿易戰、台商回流、全球晶片荒。似乎馬英九滿意度低是受全球金融風暴拖累,而蔡英文任內,全球疫情、烏戰、疫後國際通膨,都沒發生過。馬政府主打ECFA、服貿、貨貿,韓國瑜當選高雄市長後重提高雄設自經區,自居地方,把拼經濟等同於向北京中央爭取預算。蔡政府經貿、外交與中脫鈎,建設農產外銷全球冷鏈,新南向政策吸引東南亞經貿、觀光。此刻中國經濟衰退,藍營學者認為是台灣運氣好,親美押對寶。殊不知分散風險本是獨立政府的職責,蔡英文執政團隊,僅是向正常國家跨出了第一步。

前八年沒有人會說蔡英文好運,反而各方利益衝突拉鋸中,連一些支持者都曾一度對她失望:

2016年,蔡英文實踐勞動政見,修《勞基法》提升勞工權益,相應犧牲部分權益,「一例一休」每周工時減少四小時,配套減少七天假,導致政府聲望重挫。次年再修,勞團指「倒退三十年」。

2017年同婚經大法官釋憲,卻「等待社會共識」遲不修法通過。蔡英文與藝文界餐敘,作家廖玉蕙要求不立專法,應修民法。蔡英文表示,同婚是世代議題,難有共識,連蔡「非常尊敬且對台灣有深摰情感的前輩」都還不能認同。

從2020年底,蔡英文745天未面對媒體聯訪提問,僅接受年代、CNN、日本文藝春秋等專訪。直到2022年11月26日民進黨敗選,除同婚、年改敗票外,媒體也歸咎蔡英文長時沒開記者會主動為政策辯解。一個月後蔡英文才開記者會宣佈兵役延長,接受聯訪。

本文嘗試解釋這些現象的成因,檢討利弊,從中尋找後續可發展的資產。

藍營學者改口肯定蔡英文之前,台灣一直存在兩個平行世界:其中一個,蔡英文執政,一黨獨大,專制年改,民不聊生。通過同婚以後禁止叫爸爸媽媽。政府擋疫苗、缺衛生紙、口罩、疫苗、快篩、藥品、雞蛋,企業界「五缺」缺水、缺電、缺地、缺工、缺人才。疫後媒體每天報導裁員倒閉(內文才透露是外國新聞),通膨,掛號費漲到兩千五百元。缺電又反核電,導致空污嚴重、經常跳電。白色恐怖阻擋管中閔上任台大校長、中天撤照,「媒體一片綠油油」。

另一個他們稱為大內宣的世界,從2017年起,人均GDP一路成長。因防疫成功,2021年GDP成長6.53%創新高,人均國民所得破3萬美元。2022年,從2003年以來人均國民所得首度超過韓國。2023年,台股30年來首度超越香港恒生指數。《全球財經》發佈全球富國排名,台灣為第14名,在亞洲僅次新加坡第4名。

經濟表現和勞動條件持續博弈,2016年以來《勞基法》連年修法,滾動調整,勞檢落實。基本工資每年都調漲,非典型僱用人數也在增加。修《勞基法》保障非典型僱用勞工,同時逐年削減政府約聘人數,結果部分約聘改為條件更惡劣的承攬。薪資確實調漲,但敵不過結構問題,多年缺工擴大。失業率長期緩降,15至24歲青年失業率高於亞洲大多數國家,低於歐盟。向各國談判引進移工,多受中共阻撓,最後談成了印度移工,紓解製造、營建業危機。

從2013年整體薪資一直穩定增長,但低於平均薪資人數的比率增長更快。2021年台灣工業及服務業一半員工年薪低於50.6萬,68.31%人低於平均數,創新高。台灣勞工薪水增加,但少數人收入爆炸性增加,社群炫富能見度更高,相對剝奪感催化了「小草」誕生。

「勞基法修惡、勞權倒退三十年」背後,勞團多要求立法禁止非典型僱用,資方要求不設非典型僱用上限,無交集,唯一共識就是不立專法來限制非典型僱用。於是政府只修《勞基法》條文保障非典型僱用勞工,結果勞團怪政府拖延立專法。從結果看,這些勞團幫的是資方。開啟社運和藍白合作包牌模式,事事對民進黨左右夾殺,一邊維護既得利益抗拒改革,一邊加蔥要求改革一歩到位,同一個人既做了婊子又立了牌坊。

2016年,蔡英文上任起每年調漲基本工資,公務員加薪,租金補貼、包租代管,「八年20萬戶」社宅只租不售。目前全國直接興建社宅96510戶,包租代管72370戶,已逾16萬8千戶,預計年底達成八年20萬戶。中央補貼房租300億元,房貸補貼專案每戶3萬元。又有「就學貸款補助方案」減免在學、畢業月收低於4萬的貸款者學貸;「教育平權1+3方案」補助私大學費一年3.5萬元。

托育預算由150億增加到1100億,2022年起「0-6歲國家一起養」擴大不孕症治療補助,增加產檢假、陪產檢假。育兒津貼、托育補助年年提高,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從6成薪改為8成,2到6歲學費再減。

2016年「十年長照計劃2.0」提供家庭、居家、社區到住宿式照顧,長照預算由54億增加到876億。

2016年民進黨修《民法》納入同婚受阻,2018年禁止性取向「治療」。經歷國民黨殘酷的反同公投動員,在2019年初才通過同婚。

2017年修《補習及進修教育法修正案》禁止狼師,2021年《跟蹤騷擾防制法》禁止性與性別的盯哨、跟監、網絡騷擾、不當追求及妨害名譽。回應metoo運動,2023年修《性騷擾防治法》、《性別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教育法》禁止未成年師生戀。今年范雲等人提《立法委員行為法》修正草案,禁止立委性騷擾,被藍白封殺。

2019年,通過《海洋基本法》,明定2年內完成《海洋保育法》永續海洋資源。

從2016年修《國民體育法》鼓勵企業支援體育,投資培訓、後勤,保障退休出路,黃金計劃遴選選手個人化訓練,終在2020年東京奧運第一次奧運獎牌破二位數,明星輩出,提升國民自豪榮譽感。2024巴黎奧運、2028洛杉磯奧運等黃金計劃繼之。

前瞻計劃中的數位建設部分,投資國家文化記憶庫,公視製作2020年《天橋上的魔術師》、《斯卡羅》各1.55億元。

從2003年開始研擬文創法案,2019年終於設立文化內容策進院。2020年,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升格為台灣設計研究院。

興建、營運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高雄傳藝園區、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等。興建延宕多年的台北流行音樂中心、高雄流行音樂中心、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等。

媒體批評蔡英文只會大灑幣,逃避困難挑戰。前瞻建設是綁樁,藍綠雨露均霑,當然沒有阻力。勞保年金將破產,民進黨卻為中南部選票,不敢改革勞保。

面對年金破產危機,馬英九在總統任內試水溫,取消退役將領年終慰問金,反彈巨大;黃復興系統要求恢復2003年監察院糾正而取消的榮民「喪葬照護金」安撫,馬英九照辦。監察院糾正退伍將領溢領年終慰問金,要國防部追繳,國防部也拒絕。知道年改等於將選票奉送給對手,國民黨從此不碰。

蔡英文上任後,開始年改,2017年通過《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恤法》、《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撫恤條例》,2018年通過《陸海空軍軍官士官條例》,保住退撫制度至少再維持一個世代,30年財務穩健。

[page]

結果縣市長、立委選舉逆轉,壓倒性藍大於綠。年改令民進黨選輸了,但國家未來贏了。這是執政應有的道德勇氣。

藍白、媒體批評民進黨不改革勞保,是真心出於公正,或見獵心喜包牌,「改不改革我都贏,最重要是把民進黨拉下馬」?鑑定真假的試金石,就是從現在起,藍白、媒體是逮住機會攻擊年改;還是促成勞保改革,捍衛年改既有成果。

為何支持者對蔡英文失望?其實從接任黨主席開始,黨內各方衝突,都期待蔡英文代替他們行使權力,制裁、消滅對方來拯救全黨。如果滿足所有人的願望,必定殺到一個不剩。蔡英文、劉永毅《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蔡英文的人生滋味》中,蔡英文回憶剛接任黨主席時,很多人來告訴她:「這個黨已經肢體腐爛,趕快截肢吧!」「先來清黨!」

圖片來源:翻攝自蔡英文臉書

她思索,民進黨體質強健,自愈能力也很強。如果將看起來生瘡長膿的地方截肢掉了,那民進黨就永遠少了一隻手、一隻腳。《全能住宅改造王》的挑戰,不在拆掉重蓋,而是在有限預算、不改變傳統氣質下改造,使其可長可久。「因此我的作法,就是讓生病的黨有個地方可以躺下來,讓他可以自己先喘口氣,舔舔傷口,讓身體自己去治療自己。」

維基解密》揭露楊甦棣向美報告,蘇貞昌告訴他,蔡英文沒有領導能力。《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中,蔡英文也說,剛接黨主席常被批評「太軟弱」、「受派系挾持」。但她知道自己的方向,必須堅持下去。陳前總統的支持者要她「無論如何,挺扁到底」,獨派大老們要她明確表態支持台灣獨立、拉高對馬政府的批判分貝,更在餐會中輪流「訓話」要她「硬起來」。她沒回嗆,只是安靜。大老們驚訝,她當政務官那麼強勢,當了政黨領導人,一下子變得那麼柔軟?是不是被欺負太慘,怕到了。有人打抱不平,她笑笑,繼續「忍氣吞聲」,知道這些聲音只是心急。對外強硬,會排解內部焦慮,不是找回社會支持的最好方式。

「在漫長的談判歲月中,我早就學到,在情緒最高峰時出來和人爭論或放話,不但容易流於意氣用事,而且幾乎都會失去準頭,言語或手段常會過激,過程中很容易就有人受傷。」

「所以我必須撐住那個情緒的高點,然後等外面的聲音降低,回歸到情緒比較平穩、平靜的狀態時,再出來跟他們說:『好啦!你講完了;請再想想,我講的是不是更好。』」

後來領軍連續勝選,年輕人跑來說:「主席,我們都不知道,原來『軟軟的』也有票。」

蔡英文盡力迴避衝突,但迴避阻力的終極目的是達成理想,就算妥協也要跨出一歩,下次再一歩。促轉會執行轉型正義,礙於情治單位抗拒,無法公開加害者,只能開放檔案供公眾查詢。「勞基法修惡」、同婚謠言肆虐,始終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當初陸委會蔡英文主委積極上談話節目解釋政策、主動闢謠釐清事實,耐心說理的角色消失了。群眾渴望知道政策的背景、依據,《數位中介法》、《全動法》真如藍委、媒體所說那麼不堪嗎?藍白指控3+11會議紀錄,真相為何?

沒有政府報告、媒體調查,臉書意見領袖成為同溫層所依賴、資訊的窗口。群眾只能透過他們的想法,來推測迷霧中的全貌。至於是誰提供他們內線消息,或主觀臆測,通常既無從得知,也無人會問。

林於玄、陳湘妤《傷兵不在街頭》訪談反服貿青年,回憶2014到2017年,臉書等媒體高度關注社運者對時事議題的分析。2018年起巨變,政治幕僚、匿名政治粉專取而代之,掌握話語權,大家都想看,需求非常高,但其實「資訊都很少,跟我們讀過的書也沒有什麼關係。就是,不知道這些人哪來這些資訊的。然後因為他們做政治工作,所以他們的話好像就變得有正當性,好像是更符合事實的」。

2019年由蘇貞昌回任閣揆,和高雄市長韓國瑜對嗆登革熱責任歸屬,許多支持者慶祝「扳回一城」。令人想起《雙英解密》中說,馬英九滿意度低,黨內卻歸咎「沒有護航炮手」。這種扭曲的檢討,導致邱毅、蔡正元、羅智強、王鴻薇、徐巧芯代表了國民黨,一路設定議題製造衝突。碰瓷假摔、虛假爆料,故意曲解對手言論煽動支持者,相信人身攻擊負面選戰比政策辯論有效,即使知道改革有利全民,仍會捍衛既得利益。說謊時知道自己在說謊,但可以帶來聲量和選票,只要當選就是撥亂反正,就是善。

護航炮手取代政策辯論,轉移焦點,人民的知情權就被錯假訊息淹沒。

《愛這個世界:漢娜鄂蘭傳》中提到,傳統認為罪來自人本性的缺失,從夏娃不聽神的話,受誘惑吃了禁果,罪既入了世界,死亡就臨到世上,後世犯罪來自原罪。漢娜.鄂蘭認為,邪惡是平庸的。因為政治上,人們相信惡可以帶來善的結果,她在《論暴力》中說「惡不過是善的淪喪,一種隱藏着的善暫時呈現出來的狀態」。例如,一位歐洲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告訴她,猶太人需要反猶的邪惡才能復國,因為納粹要消滅猶太人,猶太人才需要建國。

在台灣,也有許多人相信可以利用敵人帶來救贖。例如一些獨派相信,就是要讓國民黨當選,這樣人民才會起來革命。都是無數次挫敗、絕望後,沿着無法癒合的心靈創痕,淌下依附施虐者的希望。

「正是對未來之善的願景」「會令好人受到誘惑而接納邪惡手段。如果邪惡是平庸的,那麼要為未來之善而涉足於惡,就不必基於什麼本性上的缺失或原罪。」「只有在罕有的信心和極大的自豪之下,抑或兩者兼備,我們才能避過誘惑」,誘惑就是縱容惡行,或期待為惡可以助人。

「軟弱不是別人說了算,要看你的內心是否有恐懼,恐懼才會造成軟弱,而我沒什麼好恐懼的。」蔡英文說。

堅持大方向,一路撐過內外批評。在一片「不能等」的急迫呼聲中等待,在「各界沒有交集」中,緩慢但確實地推進理想。我認為這才是蔡英文路線。悲情、憤怒,通過議事暴力即時回應,滿足群眾情緒,總是更有利。然而各群體之間利益平衡,團結共存,仰賴台灣選民與政客的成熟沉着,有勇氣說理,而非嘲笑羞辱、傷口灑鹽。

侵略威脅越急迫,越需要內部團結。蔡英文是提前抵達的未來訪客,邀請我們進入對人的終極信仰,作為下個一百年的立國基礎。這是我從過去八年學到的事。

作者曾任《自由時報》主編、台北之音電台主持、《Premiere首映》雜誌總編、《明日報》、《蘋果日報》主編、金石堂書店行銷總監,現職寫作。獲《聯合報》等文學獎,著《帽田雪人》、《愛比死更冷》等書。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