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首發罪己詔 漢文帝仁政愛民創盛世

作者:
 

清·陳士倌聖帝明王善端錄《漢文帝一》

他穿着草鞋、粗布龍袍上朝。在位23年,他沒有建過宮殿、不修園林,沒有增添車輛儀仗,甚至連狗馬都不增添。

峰迴路轉 順天意登基

劉恆的母親薄氏原為魏王妃,面相師許負曾給薄氏相面,說她有當太后的命,會生一天子。魏國滅亡後,薄氏被劉邦納入後宮。

一次,薄氏陪侍劉邦,夢見一條蒼龍盤踞在自己肚子上,此後薄氏便生下劉恆。

劉恆8歲時被封為代王,母子不得寵,長住在封地代國。但也因此在劉邦死後,躲過了呂后的毒手。

公元前180年,漢臣周勃、陳平等人聯手誅滅了呂氏家族,廢了少帝劉弘。代王劉恆仁孝寬厚,母親薄氏謹慎謙和,與呂后沒有瓜葛,朝臣們決定擁立劉恆為帝。

聞訊後,薄氏母子和代國屬臣都懷疑有陰謀,唯有宋昌說:「太尉周勃僅憑調兵的符節(正式調兵須虎符),京師北軍就袒露左肩擁戴劉氏,這是上天的授命,代王賢聖仁孝,聞名天下,大臣們是順天意,請不必擔憂。」

劉恆遂占卜,卜得「大橫」之兆,意為將即位天子。劉恆又吩咐舅舅薄昭進京,打聽到情況屬實。之後,他才帶着屬臣奔赴京都。到了城內,負責行政、司法和軍隊的三公及二千石官僚紛紛列隊,拜見新帝。

代王劉恆「西鄉讓者三,南鄉讓者再」,就是以主人的身份推讓皇位三次,之後,以君主的身份又謙讓皇位兩次。眾臣一再懇請:「您奉宗廟,天下諸侯及萬民認為最合適!」劉恆這才即位。

親民仁政 廢除肉刑

劉恆登基當夜發的第一個詔書,不是犒賞擁他為君的功臣,而是施惠天下百姓。他大赦天下,賜男子加爵一級,將牛和酒賜予女子,舉國同慶5天。

之後,文帝下令,凡80歲以上的老人,國家每月供給米、肉、酒等食品,免除家中兩個人的算賦(漢代朝廷對成年人徵收的一種人頭稅。規定15歲到56歲的成年男女,每人每年交納120錢);90歲以上的老人,另賜帛絮等物品,免除一個兒子的賦役。文帝還將每人每年120錢的算賦降到40錢,還下令將成年男子每年一次的徭役改為每三年服役一次。

即位不久,文帝廢除了妻孥連坐法,不株連九族,不誅罰無罪之人。即位第三年,他下詔書廢除誹謗妖言法,不管百姓提出什麼批評意見,官吏一律不准干涉。有時,漢文帝在路上也會停車,接過訪民奏章,並說:「可用的就用,不能用的就放一邊,這有什麼要緊呢?」

漢文帝十三年,太倉令淳于意犯罪,其15歲的小女緹縈隨其一同上京領罪,她上書文帝:「死者不可復生,受肉刑者不能恢復原狀。妾願沒入為官婢,以贖父刑罪。」緹縈的勇氣和孝義,感動了孝子劉恆。

同年,文帝下詔說:「現在雖然有三種肉刑,但犯罪並沒減少。難道是朕的德行不夠嗎?教化不明嗎?我真是慚愧。為君者是天下百姓的父母,百姓犯罪,還未教育,就要受到斬斷肢體之刑,這是父母的心意嗎?」文帝詔令天下,廢除了三種肉刑,將同等罪行改為以笞刑懲罰。

皇帝親耕 皇后親桑

「男耕女織」作為一種禮制,規範古代社會家庭內部的男女分工,以此承擔社會穩定與發展的職責。

文帝登基第三年正月,下詔書建立帝王親耕制度,並決定對於百姓中犯有拖欠償還、繳納縣署的種子與糧食之罪,或交納不齊之罪,都予以赦免。文帝十三年,發佈了《耕桑詔》:「朕親率天下農耕,以供粢盛。皇后親桑,以奉祭服。其具禮儀。」在春耕的時候,皇帝親自率領臣下耕種,皇后親自率領宮女採桑、養蠶。

文帝即位第二年,免去天下田租的一半。第三年,漢文帝採納太中大夫賈誼的奏請,在春耕前,各縣衙對少種子、缺口糧的農戶進行農貸,鼓勵百姓多生產。即位十一年,再免一半田租。之後,完全廢除了田租。

文帝下令在京的列侯回到封地,減輕糧食物資運輸的負擔。為減輕國民對軍糧的重擔,文帝採用了晁錯的「納粟授爵」,允許富商高價向農民買糧食,輸送到邊疆,以換取朝廷的爵位。

為增加民間財富,文帝允許私人開採礦山,山林漁澤也面向社會開放,國家管控的鹽資源也同樣開放,不與民爭利,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和民間財富的增長。文帝十二年,下令「除關無用傳」,即消除各諸侯國領地的封卡,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布德偃兵 寬仁對待臣屬

文帝非常注重君主的德行。登基後,他即詔命功臣周勃、陳平擔任「右丞相、左丞相」,其餘將軍加官賜金。代地屬臣則升任貼身侍衛。為被呂后貶斥的劉姓諸王恢復封號、封地。登基的當年,他還詔令郡國不用向朝廷獻呈財物。

呂后專權時,南越王趙佗自立為南武帝,發兵侵犯邊境。文帝即位後派人到趙佗的老家,修葺好他父母的墳墓,安排好他的兄弟。又親自寫了一封很誠懇的信,派使臣帶着禮物到南越去。趙佗十分感動,當即宣告:取消帝號,歸屬漢朝

吳王劉濞對朝廷不滿,裝病不來朝見文帝,暗地發展勢力對抗朝廷。漢文帝送他一張幾桌和一根拐杖,體諒他年老,准他免禮、不必上朝,避免了一場爭戰。

文帝五年,官員報告說,淮南王劉長出入時車馬儀仗仿照天子的規格,擅自製定法令,派人聯合閩越和匈奴的軍隊。大臣們議論「劉長應當在街頭被處死,暴屍示眾」。皇帝寬仁,赦免了劉長的罪過。後劉長死於流放路上,文帝追封淮南王劉長,為他定諡號為厲王,封他的三個兒子為列侯。

三朝元老右丞相周勃的兒子周亞夫賢能,官拜將軍。文帝到周亞夫的駐軍地細柳慰軍,被周亞夫手下擋在軍營外:「軍中只聽將軍令,不聽天子詔。」文帝拿出符節,才被允許進營,又被要求放慢馬速。

身穿盔甲的周亞夫出來迎接的時候,只對皇帝行拱手軍禮,未行跪拜禮,文帝身邊陪侍的眾臣頗有非議,文帝卻讚嘆說:「這才是真將軍。」文帝駕崩前囑咐景帝:「危急時,周亞夫可擔重任。」後周亞夫果真幫景帝平了七國之亂。

不蓋皇宮不修園林 一切從簡

史記》記載,漢文帝在位23年,從沒有建過宮殿、不修園林,也沒有增添車輛儀仗,甚至連狗馬都不增添。不僅如此,皇帝及後宮嬪妃的吃穿用度也是一切從簡。

有人給皇帝送千里馬,文帝退回去了,還把路費補償給送馬人,並下詔,「朕不接受送禮,天下人就不要送了。」有人建議造一個露台,文帝叫人算了一下,需要一百金,當時十戶中等人家的財產,也不過一百金,文帝便決定不造了。

公元前157年,文帝病逝,臨死前立有遺囑,全國的臣民只戴三天孝,期間不禁止結婚、祭祀、飲酒吃肉等活動。文帝要求喪事低調簡約,他的陵墓里,全是瓦器,無一片金屬。

善納諫 不偏袒 秉公執法

一次,一鄉人驚了御馬,文帝讓廷尉張釋之嚴懲。查明案情後,廷尉只罰了那人一點點錢就將他放了,文帝問原因,張釋之說:「法律規定就只能罰那些錢,按照聖上的意見辦,以後法律還怎麼取信於民呢?」文帝思量後說:「廷尉的處置是對的。」

慎夫人在上林苑和皇上、竇皇后同席而坐,袁盎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後拉退了一些。慎夫人生氣不坐,文帝不太高興。袁盎道:「我聽說尊卑有別,上下才能和睦。陛下寵愛慎夫人,就任由她逾禮。陛下難道不知道呂后殘殺戚夫人嗎?」文帝納諫,慎夫人也賞了袁盎五十金。

劉恆的舅舅薄昭有護駕之恩、輔佐之功。受封車騎將軍後,日益驕橫,一次竟將朝廷使者殺了,按律當斬。殺之,情義、孝義上說不過去;不殺,國法難容,史上還有外戚為患的教訓。文帝左右為難,便招來張蒼、賈誼商議。

賈誼建議派人勸薄昭自決,文帝同意了,沒想到薄昭遲遲不肯自行了斷。文帝於是想了個辦法,命大臣們穿上喪服,一起趕到車騎將軍家哭喪,薄昭一出門,大家都嚎啕大哭起來:「給國舅送喪……」薄昭只好拔劍自刎。

文帝還是歷史上有名的大孝子,在「二十四孝」中名列第二。有一次母親患病,病了三年之久,文帝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地在病榻前服侍母親,母親所服的湯藥他都要親口嘗過之後才放心拿給母親服用。薄昭是薄姬唯一的弟弟,而國法當前,文帝最終還是決定按律處置了親舅舅,這也是非明君而不能為。

首發罪己詔

文帝經常說:「我當皇帝是上天的安排,如果天有災異,就是上天對我的告誡。怨而生禍,福由德興,百官的錯誤,應由我來負責。」因此,當天象出現日、月食等異象,他就要求大臣們及時幫助檢查自己有什麼過錯。

每當收成不好的年份或民間有疾病肆虐,文帝總是責問自己:「是政有所失、行有過錯嗎?是天道不順、地理不得、人事不和、鬼神不享嗎?是百官費用太大、無用的事辦得太多了嗎?」

匈奴犯邊境,文帝又檢討自己:「自己的德行不夠,才使外夷侵犯啊。」於是同匈奴和親,同時加強邊境軍防,政治上更加開明,虛心納諫。

文帝即位後的第二年冬,一月內出現了兩次日食。於是文帝頒佈了罪己詔:「我聽說上天生育了萬民,為他們設置君主來撫養和治理他們。君主不仁德、施政不公平,上天就以災異相警示,來告誡他天下沒治理好……」這是史上第一個由皇帝正式發出的罪己詔。

「我對下不能治理和養育萬物生靈,對上有損於日、月、星辰的光輝,我的不仁德實在是太嚴重了。我的命令到達時,都要思考一下我的錯誤,以及我所知、所見、所想都達不到的地方,請求你們告訴我,並且推選賢良方正,能夠直言極諫的人,來糾正我的過失……」

此後,漢文帝還要求朝廷的「秘祝」(向上天祈禱)官不要把罪責推卸到百官身上,也不要把祈福集中在皇帝一個人身上,而是要把罪歸於皇帝,把福降臨到天下百姓身上。

敬天重德、開明仁義的漢文帝,感動了上蒼和黎民百姓,也開創了百姓安居樂業、天下太平的「文景之治」,給後世留下了借鑑和千古美名。

參考資料:

1.《史記‧孝文本紀》
2.《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3.《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4.班固《漢書》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115/2004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