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以哈戰況12月27日:人質並非誤殺,以軍故意?

以色列國防軍誤殺3名人質事件,12月16日有了進一步信息。根據以軍公佈的初步調查結果,以軍當時犯下的錯誤遠比媒體之前披露的更為惡劣。這起悲劇本不應當發生。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表示,初步調查結果顯示誤殺3名人質「違反了交戰規則。」以軍方表示,會對相關責任人依法追責。

據以軍初步調查,事發時一名士兵在加沙地區北部的舒賈亞(Shejaiya)發現3名人質從一棟大樓內走出來,他們當時距離這名以軍幾十米遠,三名人質當時都光着上身,其中一人手裏拿着一根棍子,棍子上綁有一塊白布。這意味着以色列士兵能清楚地看到他們身上沒有攜帶武器,而且舉白旗投降。

這名以色列士兵立即開槍射擊,兩名人質立即被打死,另一名被打傷。更不能原諒的是,第三名人質受了傷,躲進大樓里,並用希伯來語大聲呼救。在現場指揮作戰的營長立即下令停火,另一名以色列士兵卻違背命令,繼續向第三名人質射擊,當場將他打死。

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和國防軍總參謀長哈勒維中將均表示,作為以軍指揮官對三名人質的死亡願意承擔個人責任。哈勒維強調,兩名開槍的以軍士兵都違反了以色列國防軍禁止向任何舉白旗並要求投降的人開槍的交戰命令。

哈馬斯武裝分子無所不用其極,比如有哈馬斯武裝人員在房屋和地道內埋設好威力巨大的爆炸裝置,然後以小型電子設備播放婦女、兒童在建築和地道內用希伯來語求救的聲音,讓尋找聲音來源的以軍士兵觸發爆炸裝置。像舒賈亞這種建築物極其稠密的城市巷戰中危機四伏,這讓前線官兵精神極度緊張。

不過,像上面3名人質被殺的情形,除了士兵精神高度緊張,可能還因為哈馬斯10月7日大規模襲擊以色列的暴行,至少讓部分以色列士兵對哈馬斯武裝分子刻骨仇恨,因此違反了交戰規則,故意不接受哈馬斯武裝人員投降,而選擇故意將他們當場射殺。這也顯示了戰爭的極端殘酷性,有助於幫助我們理解為何西方有那麼多反戰人士。

我相信,這絕對不是孤立事件,只是這回不幸誤殺了人質。這顯然為國際社會對以色列過度使用武力的批評,提供了一個較有力的證據,令以色列軍隊蒙羞。但即使面對國際社會如此強大的壓力,以軍發生這樣惡劣的醜聞,還是選擇公開整個過程,坦誠認錯並願意為此承擔責任,這證明他們具有強大的自我糾錯能力。

誤殺人質事件確實對以色列政府和以軍帶來巨大壓力,一定會促使以軍更謹慎地使用武力,嚴格遵守不濫殺無辜和戰俘的交戰規則,但我不認為這會改變哈以戰爭進程。

被誤殺人質薩摩16日下葬

我知道上面我說3名人質被殺,很可能是以軍士兵出於仇恨,以為是哈馬斯武裝人員投降卻故意將他們槍殺,很多喜歡以色列的讀者難以接受,但事實就是3人光着上身、舉着白旗,幾十米外看得清清楚楚,光天化日之下被兩名以軍士兵開槍打死了。以軍承認這是違反交戰規則的行為,並且會依法懲處。我們不能不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找一大堆理由來為這兩名以軍士兵開脫,更不能說哈馬斯濫殺無辜,以色列軍隊就可以同樣亂來。

同樣地,美軍、法軍、英軍在戰爭中也有違紀的野蠻行為,這是因為殘酷的戰爭,讓一些士兵精神高度緊張,不是每個士兵都是聖人,都能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緒,正如再文明的社會也有惡性刑事犯罪。非黑即白的思維,接受不了這個現實。親哈人士則拿這樣的惡劣案例,來證明美軍、法軍、英軍、以軍等西方國家軍隊,其實跟基地組織、哈馬斯武裝並無區別。

有人可能會問,以色列軍隊發生這樣惡劣的事,你覺得他們跟哈馬斯有什麼區別?實際上,類似的問題現實生活中經常有人這樣質問我。我幾十年不變的標準說法是:「我認為兩者有天壤之別。一個是糧倉里發現了一顆老鼠屎,噁心但並不影響糧倉里的糧食正常食用;另一個是在糞坑裏面找米粒,或許也能找到一兩顆沒消化的米粒,但正常人不會把大糞當美食。」遺憾的是,這麼多年來,許多人總是故意把糞坑跟糧倉混為一談,而且樂此不疲地誤導社會大眾。

內塔尼亞胡12月16日在電視記者會上表示,3名人質被誤殺他為此感到「心碎」,這件事「也讓整個國家感到心碎」。「我深感悲痛,但我要說明一點:為了讓被綁架者回家,也為了戰勝我們的敵人,軍事壓力是有必要的。」他指出,這場衝突是一場事關以色列的「生存戰爭」,必須不畏壓力和代價,直至取得勝利。

國防軍發言人哈加里說,用於識別人質的相關指示已傳達給地面作戰部隊,從而「盡一切努力防止類似悲劇事件再次發生」。目前仍有120多名人質在哈馬斯手中,他們生死不明。

3名人質被以軍誤殺事件發生後,以色列政府壓力備增。內塔尼亞胡周六召開記者會之前,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負責人戴維於周五晚在歐洲會見了調解中間人卡塔爾的首相穆罕默德,傳聞可能達成新的臨時停火協議。

不過,哈馬斯組織在12月16日的一份最新聲明中強調,「除非徹底停止對我們人民的侵略,不會就交換囚犯展開任何談判。」聲明稱,哈馬斯已向「所有調解方傳達了這一立場」。這意味着哈馬斯要的是長時間停火,而不是達成幾天的臨時停火協議。哈馬斯之前也明確表示,在以軍永久停火、退出加沙地帶之前,不會再釋放任何人質。

我認為以方在徹底剷除哈馬斯之前,絕對不會同意永久停火,說得更殘酷點,如果哈馬斯堅持必須長期或永久停火,以色列只會加大軍事壓力。在哈馬斯10月7日殺害那麼多以色列人之後,如果可以通過綁架人質敲詐以色列實現停火,以色列就真的到了亡國邊緣——只會助長哈馬斯一次又一次地重複殺人和綁架,直到像他們所公開宣揚的那樣,將以色列從地球上抹去。

哈以很難達成新一輪停火協議

以軍12月16日發佈聲明,已經完成了對卡邁勒阿德萬醫院區域的清理行動,軍隊在完成任務後已經撤離該醫院。

以軍稱,該醫院曾被哈馬斯用作指揮和控制中心。行動期間,以軍逮捕了約80名恐怖分子,摧毀了該地區的恐怖基礎設施,發現了「大量武器」,還「審問了醫院工作人員」。

這幾天國際機構都非常關注以軍對該醫院的軍事行動,哈馬斯堅稱醫院內沒有戰鬥人員,且從未用於軍事目的,不過以軍在醫院內審問醫護人員,找到了大量的武器彈藥,顯然哈馬斯再次說謊,完全無視不得將平民設施用作軍事用途的國際法規定。

以軍通報稱,「工作人員供認,武器藏在保溫箱中……這些保溫箱本應用於治療早產嬰兒。」關鍵是,以軍真的從醫院保溫箱中找到了大量武器彈藥。

哈馬斯同一天則在一份聲明中指責以軍在醫院內實施駭人聽聞的大屠殺,並稱他們用推土機摧毀了在醫院避難的流離失所者的帳篷,造成「多人死亡」。不過,哈馬斯的說法沒有得到其他方面的證實。

目前加沙地帶北部仍有20多萬平民拒絕向南部撤離,大約90萬人在以色列軍方一再敦促下轉移到了加沙南部地區。所有北部地區的醫院都已經停止正常運行,只提供部分應急服務,病人轉移到了南部地區或是埃及境內的醫院。

以軍並非專門針對醫院採取清剿行動,而是在清剿中不留死角,包括醫院、學校、清真寺內,以軍全都發現了武器彈藥和地道設施,並且抓獲了大量哈馬斯成員。哈馬斯堅稱這些民用設施中沒有軍事人員和武器彈藥,但他們的謊言一次次被戳穿,因此,以軍清剿行動絕不會放過任何一個重大隱患。

在醫院發現的武器彈藥

過去24小時,以軍繼續在加沙地帶北部的舒賈亞(前譯蘇賈亞)、賈巴利亞和謝赫拉德萬進行清剿行動;同時繼續向南部汗尤尼斯市中心推進,並與巴勒斯坦武裝人員發生激烈交火。

在12月16日的清剿行動中,以色列軍隊突襲了里馬爾的兩所學校,殺死了25名哈馬斯武裝分子,拘留了50多人。

來自各方面的信息顯示,以軍在加沙地帶的行動採取的穩紮穩打、緩慢推進的策略,在坦克、裝甲車、裝甲推土機開路,同時實施密切的空地協同作戰,以重火力壓制哈馬斯武裝人員的抵抗,最大限度地避免自身人員傷亡。以軍每天打死數百名哈馬斯武裝分子,同時造成差不多數量的巴勒斯坦平民死亡,始終把自身死亡人數控制在每天2人以內,極少超過2人。城市巷戰打出這樣的戰果,已經非常接近於美軍特種部隊的水平。

卡西姆旅呼籲巴勒斯坦武裝人員襲擊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軍隊和定居者。黎巴嫩真主黨從黎巴嫩南部向以色列北部發動了6次火箭彈襲擊。胡塞武裝聲稱向以色列境內發射了大量自殺無人機。各方關注黎巴嫩真主黨武裝對以色列的襲擊,可能引發以色列的大規模報復性打擊。

當地時間12月16日上午,以色列軍方發佈消息稱,3枚反裝甲火箭彈當天早間從黎巴嫩南部發射至以色列北部地區,導致4名以軍士兵受傷,其中1人傷勢較為嚴重。以軍立即以炮擊和空襲黎巴嫩真主黨的軍事目標做回應。

黎巴嫩真主黨方面當天表示,當天上午「使用合適的武器」向位於黎以臨時邊界比爾卡特里沙區域的以軍步兵部隊發動了襲擊,已確認有以軍士兵在襲擊中受傷。黎巴嫩真主黨同時透露,當天一名成員在以軍報復性轟炸中死亡。

自10月8日黎巴嫩真主黨武裝為支持加沙地帶的哈馬斯武裝,持續向以色列境內發起火箭彈、導彈和無人機襲擊以來,黎巴嫩真主黨已有108名武裝人員死於以軍報復性炮擊和空襲。

我認為加沙地帶戰事基本搞定之後,以軍會對黎巴嫩真主黨武裝實施較大規模的報復性打擊,不排除進入黎巴嫩境內開展地面軍事行動,將黎巴嫩真主黨武裝驅逐出黎巴嫩南部與以色列接壤地區。

近期因紅海頻頻發生船隻遭也門胡塞武裝襲擊事件,航運巨頭馬士基集團(Maersk)與德國集裝箱航運巨頭赫伯羅特(Hapag-Lloyd)12月15日相繼宣佈,將暫停行經紅海海域的航運,直到安全得到保障,另行通知為止。

胡塞武裝的襲擊使紅海至蘇伊士運河的航線首當其衝,進而將影響全球貿易,尤其是對歐洲和亞洲之間的海運衝擊會更顯著。

這肯定會增加周邊國家的航運費用,對周邊國家的經濟造成負面影響。這會增加利益受損國家對胡塞武裝和支持它的伊朗政權的厭惡。事實上,每個國家、組織和個體,都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承擔由此帶來的後果。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遠見之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218/1992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