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喪事喜報 歌頌苦難的官方爛活何時休

今天,媒體報道了一個「感人」的故事:

2000年出生的王龍輝,如今已經開貨車五年了。三年前,他的父親因中風行動不便;兩年前,他將麵包車換成冷藏車開始夜間工作,成為家中主要收入來源。

當多數00後初入職場時,同樣是00後的王龍輝早已成為家裏的頂樑柱,每天晝伏夜出日夜顛倒的工作。

故事的最後,媒體不忘介紹王龍輝的收入:開貨車5年收入超百萬。

看着勵志嗎?感人嗎?不好意思,我一點也感動不起來,我只看到了一個為了生活奔波,一個因為生活不得不早早扛起重擔的年輕人。

23歲開貨車5年,這就意味着他18歲就開始跑貨車,在這條新聞的評論區我看到這樣一條評論,是某個官媒發的,想必這個官媒的小編心裏也是很反感這種新聞的,反感官媒歌頌苦難:

有人十八歲拿到駕照開跑車,有人十八歲拿到駕照開始跑車。

短短一句話,好像什麼都沒說,又好像說了很多很多。

《活着》的序言中有一句話:「作為一個詞語,『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說到這,不禁想到買的房子爛尾後,維權被打,不得不離開城市回到家鄉的亮亮和麗君。

有時候就是那麼神奇,一家幾代人的錢花出去了,房子沒拿到,什麼時候拿到完全看運氣和天意,有可能一輩子也拿不到,可貸款卻一分也不能少,不然就是分分鐘上徵信上黑名單。

亮亮和麗君的故事可以說是很多人的縮影,網上有很多人說他們的認知配得上他們的苦難,對此我並不想過多評判什麼,因為已經沒有意義了。而他們的經歷,也只能用一句話來概括:

一生不許犯錯的普通人。

短短一句話,卻能概括無數人一生和當下的真實處境:明明做着最苦最累的活,無怨無悔任勞任怨付出,卻不能犯一點點錯誤,哪怕一次錯誤的選擇,就可能毀了一家人的一生。

在我寫這篇文章時,又看到了一條新聞,說的是一位39歲的瀋陽大哥,一人身兼3份職業,白天開網約車,晚上送外賣,閒暇時推銷和安裝衛浴用品。

看得出來,這位大哥很努力在生活,我們不知道他為啥那麼拼命,但能想像的是,他的生活壓力肯定很大。

於是,人日發文盛讚這位大哥:工作有着落,日子有奔頭。

今年夏天媒體還報道了另一個新聞,說的是一位農民工在高溫天氣下作業,下班以後,渾身被汗水浸濕,他拿起安全帽當作水舀子裝涼水澆在身上降溫。

最後媒體還不忘說教:我們還有什麼資格抱怨生活。

這樣的生活不該抱怨嗎?這樣的生活就是應該的嗎?

只要上過學的人,似乎都寫過以「苦難」為主題的作文,而且內容幾乎都是千篇一律,一定是找幾個名人出來舉例,比如海倫凱勒。說什麼苦難是一份難能可貴的人生財富,因為苦難,才成就了很多人的成功。這樣的作文,老師一般都會給很高的分數。

那時候,我們洋洋自得,覺得苦難確實值得歌頌。可直到有一天,你成家立業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你發現孩子寫的作文,和你小時候寫的差不多。大家好像都在接受一樣的教育,好像都把苦難當成財富。

於是,只要想起苦難,我們第一反應就是讚美,這種慣性思維貫穿了一代又一代人。這種思維的人多了,並不是一個好現象,尤其是突然哪一天官媒將一件本是很心酸的事給扭曲成「正能量」時,人人都習以為常,這是很可怕的。

我們好像都習慣了吃苦,於是吃苦慢慢成為了一種美德,尤其是在媒體們的筆下,吃苦更似乎是一種無上光榮的存在。可有時候,你越能吃苦,你就有吃不完的苦。

我思考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一切,可惜這個答案太複雜了,想了半天我只想到一句話:錢都流向了不缺錢的人,苦都留給了能吃苦的人。

我堅持寫作,我秉承着「說人話,說真話」的初心,只希望,我的堅持能一點點改變這種現狀,哪怕它是極其微小的,渺茫的。

但我的聲音自始至終是微弱的,尤其是在某些官媒面前,我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勞,當官媒站出來歌頌苦難時,我才發現自己的聲音是那麼地渺小。

知乎上有個問題,叫「中國人為什麼喜歡歌頌苦難?」

有人說:因為苦難的根源,他們不敢提,甚至不敢想。受累就是受累,挨餓就是挨餓,沒聽說過讓你挨餓是為了你好的。

還有人說:只有一部分「雲端人士」特別喜歡歌頌苦難,覺得苦難能塑造他們所認為的一種「優良」品質。雖然他們本身不需要經歷平民大眾的苦難就是了…

是啊,苦難本身就沒什麼值得歌頌的,苦難帶給人的只有屈辱、折磨以及無休止的痛苦。

沒人想要經歷苦難,一切都是迫不得已罷了。如果有更好的選擇,亮亮和麗君寧願按時還貸,也不願房子沒了、錢沒了,還背上老賴的標籤。如果有更好的選擇,瀋陽那位大哥不願同時做三份工作,每天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工作的路上。如果有更好的選擇,工地上的大哥也想在炎炎夏日裏吹着空調吃着冰西瓜,而不是頂着烈日冒着隨時中暑的風險幹活。

他們所經受的苦難,並不是他們引以為傲的東西,也不是他們值得炫耀的徽章,一切的一切,只是沒得選擇罷了。

這些新聞中的她、她和他們,以及現實中的我們,都是一個個鮮活的人,苦難對所有人來說,並不是財富,也不值得歌頌,苦難是每個正在經歷者這一輩子不願再回憶起的痛苦,是萬劫不復,是萬丈深淵。

我想表達的,是如果不去討論製造苦難的根本原因,不去討論如何解決困難,一味歌頌苦難,還安想以此療愈人們的精神內耗,不過是凌空蹈虛,緣木求魚。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顧禮先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129/1984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