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評論:早逝李克強屬悲劇人物 政治推動積累能否折射成謎

中國前總理李克強卸任半年多後突發心臟病死亡,輿論大多表示驚訝,甚至提出質疑;微博則有更多人藉其死訊而歌頌李的功績,但卻不談現況,時事評論員劉銳紹指,這是中國特色的懷古傷今,並指出李克強在政治推動上有所積累,亦在其政治生涯中有所折射,但現時未知這種積累能否再折射下去。

中國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去世© Ng Han Guan/ AP

李克強以68歲的年齡去世觸發輿論質疑,熟悉遠東政治的香港浸會大學名譽教授高敬文(Prof. Jean-Pierre Cabestan)對李的死訊亦表驚訝,他引述一名資深醫生說,根據官媒公佈,李由病發到死亡的時間甚短,但以現在的醫療技術,心臟病理應可以搶救過來。但因為缺乏詳細資訊,任何猜疑都無法成立,日後可從當局如何處理社交平台上的相關言論和官方悼文等處理方法再管中窺豹。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亦向本台指出,事件是突然,但不算奇怪,因為事出突然,中共官方亦毫無準備,所以很多看來不正常的安排,包括未有正式訃告便匆匆發出其死訊,都可能是因事出突然而起,無法用過往標準衡量。

根據官媒的發稿時間,李的死訊在他死後不足8小時發出,在記者印象中,可以說是創下領導人死後最快公佈死訊的紀錄。

他預計,李克強逝世不會引發動盪,但值得觀察的是,中國內地的社交平台充斥對李的懷念和歌頌,但當中只提過去丶不及現況,是典型的「懷古傷今」中國特色。而香港的網上言論則認為,不是李克強當官時做得好,是當今領導人太差。

劉銳紹又以李克強的經歷來說明他在政治推動上有積累現象。作為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後第一批北京大學法律系學生的李克強,在校時與八九民運推手之一的王軍濤認識,劉指出,二人在八十年代中期便已合力推動學生會改革,提倡由學生提名;其後,在提名共青團中央書記時,已升任中共書記處書記的胡錦濤並非提名一人,而是同時提名李克強丶李援朝丶汪洋丶周強胡春華等人,聲言要他們各憑政績和表現爭取,最後,李在1993年出任共青團書記。

李克強曾推市場經濟惟不被接受

他續稱,李克強所受政治積累,亦曾在其工作中有所折射,但已難以舒展,不少貼地政策受到習近平冷待,包括嘗試推「地攤經濟」和「李克強經濟學」,可惜全數夭折。至於李在任內把其政治積累折射的政策和行為,日後會否在他人身上積累並折射,現時不得而知。

至於政治積累及折射之說,王軍濤有不同看法,指李克強曾於1989年學運期間勸說學生停止絕食罷課,立場上可能還較接近已故領導人趙紫陽的改革派,但隨着趙紫陽失勢,李克強已緊跟中央的打壓立場,指在政治上力爭上遊者勢必會變成「想辦法求生的機會主義者」。

另外,所謂「李克強經濟學」首見於英國巴克萊資本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黃益平的研究報告,他指出,李克強經濟學有三個重要支柱,包括「不出台刺激措施」丶「去槓桿化」以及「結構性改革」,其核心思想是向市場放權讓利。但有關學說未曾在中國官媒中出現。

根據公開資料,李克強1998年成為河南省省長,時年43歲,是最年輕的省長;49歲時成為遼寧省委書記,是當時最年輕的省委書記;2008年成為最年輕的第一副總理。但時事評論員王劍在網上指出,這位任內提出「克強指數」的總理,面對習集權,可以「無力回天」丶只能目睹中國走向黑暗來形容這位早逝的總理。

王劍:面對習近平李克強無力回天

王劍指出,所謂「克強指數」,是指李公開表示中國數據不可信,自言是以電力消耗丶鐵路運輸及銀行貸款來看經濟發展,因為這三組數據不易做假。可惜這些數據現也被國家統計局管上,「克強指數」也失靈。

他又舉例指出習李不咬弦的地方,特別是在推行改革開放方面,例如李曾說,「中國開放還要繼續往前推進,黃河長江不會倒流」,又勉勵發改委要堅持改革開放,指這是中國的發展動力,迢些言論均是諷刺習近平倒行逆施,走改革回頭路。

習近平日前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高舉開放旗幟,至於這是面對中國經濟表現不濟而要吸引外資的權宜之計,抑或「黃河長江不會倒流」才是真理,尚須時間驗證。

中央電視台等中國官媒今(27日)早8時後先後報道李克強的死訊,指「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丶十八屆丶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原總理李克強同志,近日在上海休息,2023年10月26日因突發心臟病,經全力搶救無效,於10月27日0時1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68歲。訃告後發。」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RFI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027/1970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