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男生直呼母親名字讓充錢,被拒後掄起板凳砸父親

「現在刷短視頻沒人管了。」

「沒看的劇有好多,我要趕緊補回來。」

「上學時候沒法玩,暑假來了,叫上哥們兒一起聯機打遊戲。」

……

暑假來臨,許多未成年人喜歡坐在空調房裏盯着電腦,把大量時間花在網絡上,美其名曰「電子消暑」。

《法治日報》記者調查發現,未成年人在上網時,大多喜歡觀看直播、打賞主播、大量購買遊戲道具,為了獲得打賞、充值的錢,他們中有的人不惜採取偷竊家長錢財、和家長大打出手索要錢財等方式。同時,一些網絡平台、遊戲公司緊盯暑假這個時間節點,投放許多吸引未成年人觀看的廣告,其中不乏宣揚暴力、色情、自殺文化的內容,極大影響了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

近日,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未成年人面對互聯網上光怪陸離的世界,常常難以分辨其中的真假善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應多關注孩子的日常情緒和學習狀態,同時增強親子間的溝通和理解,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孩子沉迷網絡世界 或為彌補現實缺失

江西贛州的曾麗(化名)今年9月份上高三,在高中的最後一個暑假,她想要用最後的放縱來迎接即將到來的高三生活。於是,玩遊戲、刷視頻成了她每天生活的主要內容。

福建廈門的林華(化名)今年15歲,剛剛初中畢業。在暑期的閒暇時間,他除了玩遊戲,就是觀看與這些遊戲相關的短視頻或直播,每天從起床到睡覺,除去吃飯時間,「遊戲」二字佔據了他的全部生活。

同樣,安徽蕪湖的小宋也把家裏人愁壞了。今年即將上初中的她迷上了短視頻和網劇,正值暑假,小宋抱着平板電腦一看就是一整天。父母因為工作原因沒辦法時刻盯着小宋,下班回到家,要麼看到小宋的臉被電子屏幕映得發亮,要麼看到她躺在平板電腦旁沉沉睡去,而平板上的短視頻還在循環播放。

「平時叫她吃飯都麻煩,要走到她身邊把平板電腦關掉才行,不然喊都喊不動。」小宋的姐姐無奈地說,妹妹和家裏人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少,她更願意和網友分享視頻。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開始沉迷網絡,在受訪對象中,一部分未成年人說,家長平時對電子設備的管理過於嚴格,但越是嚴格的管理越激起孩子的好奇心,一旦突破密碼、賬號等「枷鎖」,玩起來一發不可收拾。

廣東某小學的王老師向記者反映,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一般只在周末使用電子產品,然而單親家庭的孩子,由於父母疏於管教或無法管教,使用手機的情況比較多。在家長與老師的溝通中,家長雖然常常向老師抱怨孩子沉迷電子產品,「一收手機就鬧」,卻也總說自己「管不了」。

家長也曾嘗試過設密碼來控制孩子玩手機,而對於有些家庭來說收效甚微。孩子能夠輕易破解手機密碼,對於青少年模式,許多家長也並不清楚其功能以及如何設置。

單親家庭的未成年人手機沉迷的狀況更為嚴重,王老師班級50名學生中,有11名單親家庭的孩子。章章(化名)對母親總是充滿敵意,一鬧矛盾就不來上學,母子關係最差時一個月上不了5天學,經常一整天將自己關在房間裏,抱着手機過日子。

有些家長向記者反饋,孩子沉迷網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長疏於陪伴。家在河北廊坊的李蘭(化名)由於工作繁忙,平時沒什麼時間照顧正在上小學的孩子。暑假來臨,李蘭發現自己很難和孩子互動,想花時間陪陪孩子,卻變成兩人對坐,「大眼瞪小眼」。

「我實在想不出來孩子喜歡什麼,只好給她手機,讓她自己挑喜歡看的動畫片。」李蘭自從將手機交給孩子後,孩子哭鬧少了,自己也不用費盡心思去陪伴孩子,把孩子託付給「電子保姆」就萬事大吉。

為何未成年人會如此沉迷網絡?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張昕說,從外因角度來說,短視頻、遊戲的成癮性含有心理學因素,它能提供給未成年人及時的反饋,吸引未成年人注意力;從內因角度來說,未成年人群體本身處於前額葉發展不夠完善階段,具體表現在未成年人的意志控制功能不夠完善,缺乏自控力。

「未成年人網絡成癮還與其心理有關,網絡遊戲、網絡平台滿足了未成年人自尊心、歸屬感、人際關係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同時,可能也彌補了未成年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某項缺失。」張昕說。

不良內容潛移默化 影響未成年人三觀

未成年人整日泡在網上,有些網絡遊戲、平台中含有的暴力、色情、血腥等不良內容深深印在他們腦海里,行為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

17歲的小尹是家裏的獨生子,備受家長溺愛。其沉迷打打殺殺類的遊戲中,認為打遊戲是一件很「酷」的事情,還把這種「酷」帶入現實生活中。

一次有客人來家中做客,父母與客人聊得正歡,突然聽到「嘭」的一聲,小尹摔門而出,對着母親直呼其名喊道:「沒錢了,往我卡里充點!」父親當着客人的面拒絕了,1.7米高的男孩掄起板凳砸向只有1.55米高的爸爸,在媽媽試圖勸阻時,他掐着媽媽的脖子進行威脅。

青春期的孩子還處於性意識萌芽時期,短視頻中潛藏的軟色情會對未成年人產生錯誤的性引導。小尹在刷短視頻的過程中瀏覽到暗含色情、性暗示相關內容,出於好奇自行搜索,並將視頻分享給周邊同學。

因為15歲的兒子沉迷網絡,家住廣東佛山的郭落(化名)不得不將其送去特殊封閉學校進行學習。

2022年寒假時,孩子為了玩遊戲,整個假期都未曾走出房門。開學後,郭落將孩子的手機沒收,然而開學第一周,老師便告訴他,孩子上課一直在睡覺。原來是孩子偷偷翻出家中被淘汰的舊手機,連上家中的無線網絡,半夜在房間通宵打遊戲。於是,郭落開始了與兒子鬥智鬥勇的過程,最終他在汽車備用輪胎的夾層里,找到了兒子藏的多部舊手機。

然而,父親的行為卻激起了兒子的叛逆心理,孩子不再願意前往學校,父母不得不為孩子辦理了3周休學。在這期間,父母與孩子在心理諮詢師的協助下終於達成一致:孩子認真上學,父母允許兒子每天放學使用手機,睡前需將手機上交。

暑假到來後,兒子又開始晝夜不分地玩手機,為了防止父母說教,他將父母鎖在家門外,父母不得不在外面住了一周,直到他零用錢用完了才再次聯繫父母。

郭落為了管教孩子,將家中的無線網絡切斷,網線沒收。

郭落說:「兒子為了能夠在遊戲中擁有更高的等級、更加炫酷的裝備,在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用壓歲錢充值了七八萬元;為了能夠成為遊戲主播,兒子偷偷使用舅舅的身份證註冊賬號。」

對此,北京法政安邦律師事務所律師林麗認為,未成年人沉迷網絡不惜對父母實施暴力行為,是一種嚴重的家暴,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和處理。這種行為不僅會導致家庭關係的惡化,還可能對未成年人的人格和心理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

林麗建議,父母可以向相關部門求助,尋求法律支持和幫助。除了法律手段,家長還應該注意自己對孩子的引導和教育,防止孩子沉迷遊戲。家長可以制定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計劃,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其正確的消費觀念,幫助其發展健康的興趣愛好和社交能力,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家長還應該在平時的生活中多關心孩子,增強親子間的溝通和理解,建立起良好的家庭關係。

關心陪伴放在首位 防沉迷機制應推廣

網絡嚴重成癮的危害還不止於此。

廣東人王清(化名)的父母有4個孩子,她是老四。因為家庭富裕,孩子們很小就擁有自己的手機。然而,王清在上初一時,母親由於懷疑女兒談戀愛,在偷看女兒的手機時發現,其手機中有關於自殘、輕生等的視頻。

發現母親偷看後,王清深感憤懣,在視頻與評論的引導下,她主動在網上搜索抑鬱、自殺等敏感詞,在評論區下提問:「如何報復父母」「如何令父母難受」。網友們在視頻的評論區里起鬨、慫恿、點讚,還有陌生的網友通過私信邀請王清加入了「苦難女孩聚集地」(自殺群)。

母親在王清的手機里發現了自殺群後,沒收了她的手機。於是,為逼迫母親將手機還給她,王清拿小刀在手臂上狠狠地割,留下一道道疤痕。在夜深人靜時,她還偷偷服用安眠藥。

母親想讓王清安心讀書,為了與母親唱反調,王清偷偷在手臂上寫下「安靜」「不要說話」等內容(抑鬱可能出現的症狀),不斷地提醒自己裝抑鬱不能露餡。最終,王清的偏執使得父母一步步地妥協,不得不為王清辦理了休學。

未成年人面對互聯網上光怪陸離的世界,常常難以分辨其中的真假善惡,是非好壞。面對上述狀況,王老師表示作為老師,她也常常感到有心無力。家長的溺愛、縱容,社會輿論的偏激與衝動,都使得老師們「不敢管」。同時,網絡上一個個真假難辨的案例也讓老師們非常擔憂。

對此,張昕認為,家長應該嚴格監管未成年人的行為,限制其上網時間和遊戲時間,並對孩子網絡瀏覽內容加以管控,傳輸正確的價值觀,儘量為孩子使用的軟件開通青少年模式,並時刻關注孩子上網動向。短視頻平台青少年模式里有不少優質內容,如果孩子想看視頻,家長儘可能監督孩子在青少年模式下瀏覽。

林麗建議,防沉迷機制的推廣可以通過政策引導、企業聯合等途徑實現。政府可以出台相關政策,鼓勵和引導網絡平台、遊戲公司等相關企業加強防沉迷機制的建設和推廣;相關企業可以建立聯合防沉迷機制,共同制定和推廣防沉迷策略,加強行業自律。

在北京盈科(上海)律師事務所互聯網法律事務部主任謝連傑看來,未成年人出現極端狀態的主要原因,在於未成年人正處於叛逆期,子女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家長和孩子之間缺少溝通。在這種情況下,家長要冷靜地處理,不能與子女針鋒相對。事後要主動找孩子談心,表明父母不允許這種情況再次發生,讓孩子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必要時,可以求助學校老師的協助,共同教育孩子。

「防止孩子沉迷網絡,父母就應該主動陪伴孩子,和他們交朋友。」謝連傑說,在教育子女的同時,父母也要反省自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應該擺正心態,去和孩子循循善誘,告訴他網絡世界的好與不好,以平等的姿態去交流。

「家長應形成責任觀念,暑期多關注孩子日常情緒和學習狀態,抽出時間來溝通,陪伴和關愛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技術並沒有好壞,遊戲短視頻也並非洪水猛獸,關鍵在於如何使用。如果能夠合理使用,說不定會在不經意間給我們帶來驚喜。」張昕說。

「家長還應該幫助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引導其遠離不良行為。」張昕說,相關部門也要經常提醒,加強家長的網絡素養教育和防沉迷意識,提高他們的監管能力,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網絡使用情況,並作出適當的調整。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法治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713/1926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