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郁達夫: 他的死一度成謎

作者:

郁達夫(中)在新加坡

他是世界上最悲劇的作家,日本天皇都宣佈無條件投降了,仍然被幾個天皇的士兵暗殺在了異國的蘇門答臘。

曾經,關於他的失蹤有多種說法,幾十年來如同謎一般沒有解開,因為每一種說法都經不起細節的推敲。直到日本人鈴木正夫公佈了他的調查結果,才揭開了郁達夫死亡的真相。

他的死令人扼腕。

郁達夫是浙江省富陽市人,1896年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家庭。

17歲時,郁達夫隨長兄留學日本,讀了大量的外國小說,同時開始了他的小說創作。

1921年,郁達夫和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等人在東京成立文學團體創造社。這一年7月,郁達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沉淪》出版,轟動國內文壇。

1922年,郁達夫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回到國內,在多所大學任教。1926年底返回上海

有一天,在上海的一家書店,郁達夫遇見了之前留學日本的同學孫百剛。久別重逢,格外歡喜,孫百剛約郁達夫去他家做客。

在孫百剛的家宴上,郁達夫第一次見到了王映霞。雙方一經介紹,便如電閃雷鳴,郁達夫久久不能平靜。他在日記中寫道:「我的心被映霞攪亂了,南風大,天氣卻溫和,月明風暖,我真想煞了映霞,不知她是否也在想我,此事當竭力進行,求得和她做一個永久的朋友。」

而王映霞還在杭州女師讀書時,就讀過郁達夫的小說,知道他的大名,並為他的文采所傾倒。初次相遇,對方居然沒有一點大作家的架子,還對她非常殷勤,王映霞不免有點心動。

但王映霞此前已有婚約,郁達夫是知道的。至於郁達夫,更是早已結婚,原配夫人叫孫荃,生於大戶人家,和郁達夫是同鄉。孫夫人非文盲之輩,也能吟詩作對。夫妻倆曾經互相欣賞,一起度過了6年的美好時光。

這一切都在碰見王映霞後,變成了昨日黃花。為了追求新歡,郁達夫給王映霞寫了一封情書,表示「我也不願意打散這件喜事。可是王女士,人生只有一次婚姻,結婚與情愛,有微妙的關係,但你須想想當你結婚年余之後,就不得不日日做家庭的主婦。我想你必能決定你現在所考慮的路,你情願做一個家庭的奴隸嗎?你還是情願做一個自由的女王?你的生活盡可以獨立,你的自由,絕不應該就這樣的輕輕拋棄……」

稍有理智之人,便知道郁達夫的話很不靠譜但就是這封不靠譜的信打動了王映霞。

兩人很快相約見面,在上海江南大飯店的一個房間裏進行長談。會談中涉及談婚論嫁,王映霞只有一個要求,必須明媒正娶。郁達夫一口就答應了。

美人的熱戀激發了郁達夫的詩情,他大氣磅礴地寫道:朝來風色暗高樓,偕隱名山誓白頭。好事只愁天妒我,為君先買五湖舟。

一切都是那樣的迫不及待。1927年6月,郁達夫和王映霞就在杭州聚豐園舉行了轟轟烈烈的訂婚儀式。幾天之後,郁達夫將此事寫信告訴了原配孫荃。孫荃沒有哭鬧,雖說事出無奈,但還是很有尊嚴地接受了。

沒有了孫荃的阻攔,郁達夫和王映霞在1928年的春天舉行了婚禮。此時的王映霞剛20歲,郁達夫比她大12歲。

最初,王映霞對新婚後的生活是滿意的。她在自傳中寫道:「當時我們家庭每月的開支為銀洋200元,折合白米二十多石,可說是中等以上家庭了。銀洋1元可以買一隻大甲魚,也可以買60個雞蛋,我家比魯迅家吃得好。」

然而,當熱烈的恩愛趨於平靜,生活中的油鹽柴米成為主旋律的時候,夫妻間會從浪漫的雲端跌落到瑣碎的現實。

隨着兩個兒子的降生,家庭開支漸漸增多;老家那面孫荃母子,也需要郁達夫寄錢養家。經濟狀況不允許再像從前那樣大手大腳,繼續炫耀我家比魯迅家吃得還好。

加之夫妻之間難免有些瑣碎矛盾,一旦放大,便會出現爭吵。其實這些都還可以彌合,唯獨出現猜疑,或一方情變,婚姻便會走向死亡。

1936年,郁達夫應邀南下福州,擔任省政府參議兼省政府宣傳室主任。王映霞沒有跟隨,夫妻由此天各一方。

1937年,日軍在杭州灣登陸。浙江省軍政機構紛紛南遷,省教廳遷到浙南的麗水,廳長許紹棣家湊巧與遷來麗水的王映霞家相鄰而居。許紹棣的妻子剛病逝不久,許廳長帶着三個女兒獨自生活,見王映霞獨自一人,還要照看兩個小孩子,丈夫又不再身邊,於是對她關懷備至,多有幫忙。由此引來不少風言風語。就連遠在福州的郁達夫,也聽到了兩人交往的流言。

其實,王映霞和許紹棣的交往,並沒有超越朋友界限。而且王映霞還積極牽線搭橋,把曾經和徐悲鴻有過一段戀情的孫多慈,介紹給了許紹棣,促成兩人的秦晉之好。

1938年3月,郁達夫應郭沫若邀請離開福建去武漢工作。不久,王映霞也來到武漢與丈夫團聚。

這天,郁達夫喝酒回家,發現王映霞不在家中。無意間看到了許紹棣寫給王映霞的三封信。衝動之下,郁達夫認定王映霞跟許紹棣私奔了。

此前的流言,眼前的信件,不見蹤影的王映霞,三者疊加,讓郁達夫採取了一個驚人之舉,竟然在《大公報》刊登尋人啟事:王映霞女士鑒:亂世男女離合本屬尋常,汝與某君之關係及攜去之細軟衣飾、現銀、款項、契據等,都不成問題,唯汝母及小孩想念甚殷,乞告一地址。郁達夫謹啟。

其實王映霞並沒有私奔,而是因受不了郁達夫在家無端爭吵而離家出走,去了朋友曹秉哲家。

這一則尋人啟事,將原本私下傳說的「流言」,經郁達夫之口,通過報紙公之於眾,等於向天下人宣告,自己的妻子王映霞與許紹棣有男女私情。這讓無辜的王映霞情何以堪?兩人為此鬧得不可開交。好在最後經朋友不斷勸解,王映霞這才回到家中。

同年,應《星洲日報》社長胡昌耀之邀,郁達夫赴新加坡參加抗日宣傳工作,王映霞和長子也陪同前往。

讓人詫異的是,1939年,在夫妻關係亟待修復的時候,郁達夫卻發表了著名的《毀家詩紀》,很不理智地公開披露了他和王映霞之間的恩怨情仇,並痛心疾首地指出王映霞的出軌是導致毀家的重要原因。

問題是,一個男人,而且是文壇著名作家,有必要這麼做嗎?

郭沫若的反應是:「那些詩詞有好些可以稱為絕唱,但我們設身處地替王映霞着想,那實在是令人難堪的事。公平地說,他實在是超越了限度,暴露自己是可以的,為什麼還要暴露自己所愛的人呢?」

如果說,尋人啟事已經夠傷害人了,那麼《毀家詩紀》的發表,則讓夫妻間的情分恩斷義絕,走到了不可延續的盡頭。

1940年,王映霞和郁達夫在新加坡辦理了協議離婚,曾被譽為才子佳人的天作之合,就這樣以彼此怨恨的方式戛然終止。

那天,王映霞擰着一隻小箱子,離開了她和郁達夫居住的那幢房子。郁達夫待在屋子裏,沒有出來送別。王映霞走時,仍然有幾分依依不捨,很希望郁達夫能突然從屋子裏跑出來,拿過她的箱子,勸她回去。

但一切都未發生。

此後,郁達夫曾數次想要複合,均被王映霞拒絕,那顆被傷害的心已經徹底死了。

王映霞走後,郁達夫仍留在新加坡宣傳抗日。1942年,日軍南進,新加坡淪陷。郁達夫、胡愈之、王任叔等19人被迫撤往印尼的蘇門答臘省。安頓下來不久,此地便被日本憲兵佔領。為隱蔽身份繼續抗日,郁達夫化名趙廉,開始蓄鬚,並開設了一家趙豫記酒廠維持生計。許多海外文化界人士和抗日分子紛紛來此聚集。為了進一步獲取經濟收入和開展工作,郁達夫又開辦了肥皂廠和造紙廠。此時的趙豫記酒廠已成為海外抗日人士的活動中心。

有一天,日本憲兵發現郁達夫精通日語,強迫他擔任憲兵隊的翻譯。郁達夫無法推脫,遂利用翻譯身份做救援工作。有一次,日本長官派人到憲兵隊尋求協助,試圖抓捕陳嘉庚,被郁達夫巧妙地應付過去。當年受到援救的還有許多被捕僑領。

日本人覺得事出蹊蹺,開始調查趙廉的身份。1944年,一個受過日本訓練的福建籍特務洪培根,向日本憲兵告發:「趙廉」就是郁達夫。

郁達夫得知自己被告發後,第一時間便安排胡愈之等人迅速離開,自己則留下來掩護眾人撤離。

不久,日本憲兵隊找到郁達夫,揭穿了他的真實身份,但並未逮捕他,只是加強了對他的監視。

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遭受了兩顆原子彈的轟炸後,宣佈無條件投降。得知此消息後,郁達夫欣喜若狂,立即召集當地華僑,準備慶祝抗戰勝利。

8月29日晚,蔡清竹等幾位華僑來到郁達夫家中,幾個人正在商談迎接聯軍的事情。此時,一位身穿便服的印尼青年突然到訪,請郁達夫出門敘話,說有要事相商。郁達夫跟隨青年離開住所,片刻後又折返回來對蔡清竹等人說:「你們稍坐片刻,我去去就回。」

出門時,郁達夫還穿着木屐和睡衣,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因為失蹤來得太過突然,所以幾十年來,關於郁達夫的最後信息,有過各種各樣的說法。

1966年,日本大學一位叫鈴木正夫的教授,出於對郁達夫小說的熱愛,開始研究郁達夫的生平經歷。他三次到新加坡和印尼做實地調查,採訪了數百名當地人士,查閱了無數資料,最終找到了當年下令殺害郁達夫的日本憲兵班長。此人已經75歲,頭髮花白,他承認是自己下令綁架並殺害了郁達夫。原因是郁達夫做過翻譯,了解他們的所有罪行。出於殺人滅口的目的,他下令四名憲兵,利用當地人誘騙郁達夫外出,綁架至城外荒野,將其殘忍殺害。

2023-06-25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漢嘉女1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630/1921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