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喊出極端情況 習正加緊為中國陷入衝突作準備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日前提出「極限思維」、「極端情況」及「風高浪急驚濤駭浪」說,引起揣測。美媒分析,這些詞語是暗示緊張局勢可能升級,代表習近平正加緊為中國可能陷入衝突未雨綢繆。

習近平5月30日主持召開中共20屆中央國安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說,要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而他6月7日視察內蒙古時則說,構建「國內大循環」是為了保證「極端情況」下國民經濟能正常運行。

華爾街日報報道,在美中競爭加劇之際,習近平半個月內兩次要求為「極端情況」做好準備,是在暗示緊張局勢升級的可能性。

儘管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計劃近日訪問中國,重建兩國政府間溝通管道,且中國也嘗試修復與美國的關係,但習近平接連對「極端情況」發出預警,說明他並沒有放鬆,仍努力修築圍欄保護經濟和整個國家,因應與西方長期摩擦帶來的衝擊。

報道指出,中國學者金燦榮直言不諱地向民族主義報紙環球時報解讀說,習近平提到的「極端情況」,正意味着「戰爭的危險」。而「中國時事通訊」(Sinocism)創辦人利明璋(Bill Bishop)也指出,習近平的用詞代表風險意識、危機感及做準備的必要性明顯升級。

透過習近平在2022年10月中共20大進入第3個總書記任期後的多次發言,說明中國未來5年的主要發展目標,是建立一個大大降低對外國市場和技術的依賴,「在地緣政治方面具有韌性」的經濟體。

報道提到,為中國政府提供諮詢的政策顧問表示,最近頻繁提到「極端情況」,一定程度上是為了促使決策者和地方領導人在這方面加倍努力。但對一個以出口為傳統成長動力,且依賴西方高科技的經濟體來說,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這些政策顧問直指,習近平的長期經濟顧問、前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及現任副總理何立峰等高級助手,已受命制定相關計劃,以便在中國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發生衝突而被大舉制裁下,中國能保持經濟發展。

報道認為,習近平這一表態反映出,在他視為「神聖使命」的「最終統一台灣」的問題上,來自美國的挑戰加大。雖然中國有很多象徵性的姿態,但幾乎沒有跡象表明,中國即將採取行動收復台灣。

這則報道指出,「極端」正成為一種新的口號,且在地方政府層面出現。根據官方發佈的資訊,從沿海大都市上海到內陸的湖南省的地方領導人,都表示要為「極端情況」做好準備,但沒有詳細說明。

報道提到,中國一方面為緊張局勢惡化的可能未雨綢繆,一方面努力與外國商界和美國修復關係,這種雙管齊下的做法表明,習近平「不會冒險」。

延伸閱讀:港媒:習近平為全球產業鏈與中國脫鈎作準備

香港媒體指出,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在內蒙考察時,在「雙循環」議題上提出了應對「極端情況」的準備,這是為「全球產業鏈與中國徹底脫鈎」作最壞的打算和準備。

明報今日刊登文章指出,根據官方媒體的報導,他在參觀呼和浩特中環產業園之後表示,「構建國內大循環是為了保證極端情況下國民經濟能夠正常運行……」。

人民日報後來在一篇「紀實」中披露,習近平當時的原話是:「構建新發展格局,首先要把國內大循環搞好,這是治本之策。『雙循環』不是要閉關鎖國,而是當別人不給我們開門的時候,我們自己還能活下去、活得更好。我們敞開大門,誰來與我們合作都歡迎。經濟全球化是大道,大家合作共贏才是最好的。」

文章表示,由此可見,習近平所說的「極端情況」是指「當別人不給我們開門的時候」,因此,經濟發展以國內大循環(內循環)為主,也就是為全球產業鏈與中國徹底脫鈎作最壞的打算和準備。

文章並指出,上述「紀實」把應對「極端情況」的舉措當作「首先」之事和「治本之策」,說到「別人不給我們開門」時,不但要「活下去」,還要「活得更好」,這就有點主動為之的意味。

據分析,「內循環」產生的背景是新冠疫情爆發初期,當時中國因被指是病毒來源地,遭到世界多國封鎖。但在疫情3年後開放的今日,美國和西方世界又以「去風險」為名掀起一波與中國產業供應鏈的脫鈎潮,所以,習近平眼中的「極端情況」並未完全解除。

文章認為,以習近平的底線思維、憂患意識來看,應對「極端情況」的防風險措施,成為日常施政的新常態不足為奇。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中央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614/1913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