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父母,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前幾日,陽陽的媽媽跟我吐槽了一件事情:

她說孩子班級里的一個家長,向教育局把學校給告了。

這個告狀的家長,理由是小學二年級孩子的作業太多,每天做作業到很晚,壓力很大。

後來聊天才知道,其實作業並不多,只是這個孩子平時愛拖拉,本該在學校託管就應該完成的作業,非要拖拉到回家繼續寫。

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業,估計也是瀕臨崩潰的邊緣,乾脆告到教育局,讓學校不准給班級里的孩子佈置作業

每次談到教育孩子的問題,總有父母覺得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情。

殊不知,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父母,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說:

「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應歸結到父母身上。」

深以為然。父母,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

想讓孩子成才,家長就不應該在孩子的身上偷懶;

今天你在孩子身上欠下這3本賬,最終都需要用孩子的前途來買單。

該管教的時候,別放縱

真正會愛孩子的父母都明白,孩子是需要管教的。

而不會愛孩子的父母眼裏,孩子快樂才是最重要的,任憑孩子調皮搗蛋。

漸漸地孩子就會無法無天,不學無術,成績也跟不上,這會害了孩子一輩子。

曾經有一次坐地鐵,遇到一對母子,小男孩吵着要玩手機.

媽媽一直好言相勸,卻換來孩子的不滿,急的直接上手:「快給我,聽見沒有!」

媽媽可能是擔心孩子吵到其他乘客,無奈的只好拿出手機給了孩子。

快下車的時候,媽媽喊孩子把手機收起來,可孩子就像是沒聽見一樣,一動不動。

有時候,孩子的行為問題越來越多,常常跟父母的縱容有直接的關係。

這樣的現象,在生活中並不少見。

比如:

「不給我玩遊戲,我就不寫作業不去上學!」

「不給我買玩具,我就不吃飯。」

面對孩子的撒潑哭鬧,很多父母都會心軟同意;

你這次同意了,下次遇見孩子想要的,他還會用這種方法來對付你。

有句話說,「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用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教育孩子要趁早,孩子日後會感激你,沒有在他該受管教的時候被縱容。

孩子小的時候,對於世界、對於未來的認知並不全面,需要父母的引導和指路。

作為父母,如果深愛着孩子,就要狠下心來,不要縱容孩子,否則等到孩子醒悟的那一天,一定追悔莫及。

該養成的習慣,別錯過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是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

每個孩子都愛玩,天生排斥好習慣,可是一旦養成好習慣,對於孩子而言,就是畢生可用的財富。

孩子就是一塊天然的石頭,是否能雕塑成精美的作品,功夫還在每個家長。

想讓好習慣的種子在孩子心靈紮根,父母不妨從以下這三點開始。

1、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放手讓他做。

孩子人生的路,只能靠自己。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培養他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

請幫助我獨立完成」,這是每個孩子天性的內在要求。

蒙台梭利博士說,「永遠別去幫一個孩子,做他自己覺得能搞定的事情。」

在蒙氏幼兒園,我們常常鼓勵孩子自己動手操作,教室中很多工作材料也都是取之於家庭中常見的真實事物。

這些材料按照孩子使用的尺寸大小定製,微縮到適合孩子自主使用。

孩子通過自己獨立做事情,掌握了抓、捏、剪、穿脫衣服、擦桌子等基本的自理能力。

經過練習,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形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勞動觀念,從而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說:

「兒童成長過程中所嘗試做的事情,就應該讓他們去做;

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教育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孩子才會成長。

2、孩子自己能做的選擇,多鼓勵。

有時候,孩子沒有主見,缺乏自主性,主要的原因在於家長太過「能幹」。

什麼事情都替孩子計劃好,小到日常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零食,大到報輔導班、興趣班,完全由家長一手操控。

不少家長怕孩子選擇錯誤,走一些彎路,替孩子做打算,本意是好的。

但路畢竟還得靠孩子自己來走,家長應主動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並告訴孩子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只要孩子選擇的大方向沒有原則性的錯誤,家長應當適當放手,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和自由。

3、父母良好的示範和引導。

如果父母是原件,那麼孩子就是複印件,複印件上出了問題,我們要去改的應該是原件。

簡而言之,你希望孩子變成什麼樣,你就要做到什麼樣。

父母想讓孩子養成的好習慣,首先看看自己是否也能做到。

身教永遠勝於言傳,有些道理說很多遍,不如自己做一遍。

越是優秀的父母,越懂得在孩子的教育上親力親為。

居里夫人十分重視女兒的教育,特意為孩子開了個「兒童學習班」,親自教育。

在她的培養下,兩個女兒越來越優秀,她們一家共獲得四次諾貝爾獎,被稱為「獲獎專業戶」。

如果說,人生是一所學校,那麼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師。

該陪伴孩子的時候,別缺席

一個孩子將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家庭教育。

父母送給孩子童年最珍貴的禮物,從來就不是什麼玩具、物質上的滿足,而是你的用心陪伴。

陪伴,並不是要求我們時刻和孩子待在一起,而是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能給他一個回應。

有些父母陪是陪了,但不是做自己的事,就是玩手機、看電視,只是「陪」在孩子身邊而已。

這樣的陪伴沒有引導,沒有教育,更給不了孩子安全感和幸福感。

在網絡上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

10年後,您把現在的房子給孩子,他們會回答您:太舊了!

20年後,您把現在的小汽車給孩子,他們會告訴您:別逗了!

30年後,您把現在的人民幣給孩子,他們會笑着說:不值錢了!

然而,如果您能在孩子成長中,給他們一個良好而科學的家庭教育,用心陪伴孩子。

30年後孩子會說:「爸爸媽媽,你們太明智了,衷心感謝你們!」

真正的「陪伴」,不是和孩子在一起就好;

而是在陪伴的時候,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並努力去培養他。

那麼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時候,怎樣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其實,孩子的一些特別表現,或者特殊「嗜好」就是亮點,你有沒有注意到?

1歲之內的孩子,拿到任何物品都會第一時間往嘴裏放;

2歲左右的孩子,在馬路邊上盯着地上的小螞蟻看個半天;

4歲多的孩子,喜歡剪紙工作,一個上午沒有換過第二個工作......

孩子一切行為的背後,都指向了一個黃金般貴重的概念「敏感期」。

優秀的父母,總能抓住孩子發展的關鍵期,給到孩子足夠的陪伴,充分利用好孩子成長中一生僅有一次的敏感期。

3歲是培養孩子創造力的關鍵一年,他們多鼓勵孩子繪畫、編故事、玩彩泥、做手工;

5歲是親子關係最親昵融洽的一年,他們經常陪伴與讚美孩子;

6歲是孩子內心開始出現矛盾,開始叛逆的一年,他們多給予孩子更多的耐心。

當你在孩子身上,傾注了陪伴、耐心和愛護,孩子自然就會回報給你一個像星星一樣的自己。

每一個優秀的孩子,都是父母用心陪伴出來的。

教育這件事,從來就沒有順其自然;你想要孩子多優秀,自己就要多努力。

孩子所取得的成績,都是父母狠下心來、精心栽培的結果。

為人父母,誰人不是一邊深愛着孩子,一邊狠下心來努力栽培、托舉着他,只為將來孩子能夠足夠優秀。

再好的學校,都比不上用心的父母。再好的老師,都比不過父母的言傳身教。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每日蒙台梭利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323/1880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