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顏寶剛:入不敷支、耗光儲備、恆常借貸、市民開刀:香港終局?

作者:
財政司對目前的結構性財赤「不作為」,三、五年後財政儲備跌穿警戒線水平,聯匯制度又因為支持不足受到衝擊,根據貨幣發行局制度,即使在經濟下行周期仍然要大幅加息捍衛港元,屆時政府不得不向市民「開刀」:包括大幅上調利得稅及薪俸稅,到時做成惡性循環令資金加快流出本港,恐怕這就成了小說《追龍》中的終局:「只要令城市原來的優點消失,就可以令它毀滅死亡。」

陳茂波在2017年2月發表他的第一份預算,今次是他的第六份預算案。

這幾天有關財政預算案引發的爭議及批評已經不少,本文想集中討論是這個當局不敢承認的「結構性財赤」是如何形成,與及最終會發展成如何局面,是否真的是一個 Endgame終局?

回顧財政儲備由陳茂波上任第一天有逾一萬一千億元,下跌至今天只剩下八千億;由千五億元財政盈餘,變成今天赤字有近一千四百億。最可怕是財政儲備在六年間就消耗了近三成,超過2850億元,由相當於二十八個月的政府開支,降至只夠十二個月的政府開支,創回歸以來二十五年最低水平。

有趣的是,翻查當年陳茂波首份預算案,他當時寫道:「過去十年,不少歐美國家先後面臨財困而引發危機,我們必須引以為戒。事實上,在一九九八年至二零零四年間,本港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和科網股泡沫爆破……出現五年財政赤字。面對嚴峻的經濟困境,當時政府財政儲備在這幾年間就消耗了四成,由相當於二十八個月的政府開支,降至十三個月的政府開支。」

陳茂波口中說的困難年代,時任財政司司長正是梁錦松,當時政府財赤嚴重,政府不得不大幅加稅甚至要求公務員節流減薪,當時正是由梁錦松定下了財政儲備的合適水平是12個月左右。

事隔六年,同樣的畫面居然是由陳茂波自己一手做成,這是何其諷刺。

值得留意的是,陳茂波在之前的五份預算案中,雖然都有多次討論何謂合適的儲備水平,但過去討論均是「點到即止」。但今年的預算案,陳茂波終於立定主義,首次表明以過去逆境的財政狀況參考,「目前財政儲備水平是穩健的」,是直接認可了「12個月」是「合適水平」;然後連同中期預測,香港的財政儲備會連續四年是「12個月」政府開支。

我之前已表明陳茂波刻意在預算案中看好今年經濟增長,估計會達3.5-5.5%,這即使在基數下能夠勉強達到,但之後四年香港能否一如當局預測,平均每年都有3.7%增長,甚至遠高於疫情前2.8%增幅,其實存在不少變數。環球經濟前景不明、地緣政治風雲變幻,香港再出發,新的產業結構調整能否收效成為增長引擎,實在無法保證一帆風順。

關鍵是預算案所作的中期財政預測,實在是要中期經濟達到3.7%才能達到,一旦經濟增長不符合預期,庫房收入下跌,之後幾年可恢復錄得盈餘就會成為泡影,以目前預測財政儲備未來三年已經跌至只有政府開支十二個月的低水平,一旦赤字比預期嚴重,就會跌穿這條警戒線。

改寫公共財政哲學恆常舉債渡日

回顧2017/18年發表首份財政預算案,陳茂波第一件事做的,就是不再執行前任曾俊華將每年三分一的盈餘放到「未來基金」,反而在之後更想出打「未來基金」的主義,由北部都會區以至共同投資公司,均是伸手向「未來基金」要錢。這正反映兩代財爺最基本的差異:曾俊華愛儲錢,要積穀防饑;陳茂波愛使錢,問題就留給下一代解決。

面對政府要增加「現金流」,陳茂波做了歷任財政司不敢做的事情:破天荒為《基本法》第107條重新演釋,即「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

根據陳茂波的說法,「香港應善用發債的空間,以支持和加速經濟發展,並創造容量、投資未來,讓市民更早分享發展成果。」跟據陳最新提出的指標,指現時政府的未償還債務相對於本地生產總值4%,未來有空間進一步發債,預計到2027/28年中期預測的尾段時,相關比率仍會低於百分之十。

以政府預測23/24年本地生產總值(GDP)達到30390億元,政府債務佔比由4%調高至10%,換算即是由大約1215億元,在四年間會增至約3040億元,增量約1800億元。以全港市民733萬人,每名市民就要負擔約4.1萬元債務。

過去香港政府不是沒有發債紀錄,但今次陳茂波提出發債是要增加「庫房收入」,未來至少5年度每年發債650億元,變相使到政府庫房賬面上可提早2024/25年度出現盈餘,但會使港府債務升至占本地生產總值9.5%。而且陳茂波更巧立名目,提出成立全新的「基礎建設債券計劃」,其中基建債券可用作融資鐵路及土地拓展,目標銷售對象是香港市民,甚至聲稱會優先予強積金認購,稱可以讓市民對香港有「參與感」、「獲得感」。

這是將一些香港未來的「大白象」工程,包括造價提升至6000億的明日大嶼及北部都會區,將市民綁上一部不歸路的烈火戰車,分分鐘結果是會「倒錢落海」。正如「本土研究社」指出,世上這類大規模填海工程最終都會爛尾收場,況且香港人口正經歷結構性下跌,這兩個合共可以承住二、三百萬人口的大型工程,日後落成何處找人居住?難道全數就是由「新香港人」進駐?

更重要是香港將會變成一個負債城市,當然百分之十的負債不算高,陳茂波甚至笑稱「有一個大家成日將佢同香港比嘅城市」的政府借貸比率為130%。但不要忘記新加坡GDP去年已增長3.6%,估計明年可以達至財政預算收支平衡,而且人家是獨立國家,有自己的國防軍事及外交開支,而且沒有聯繫匯率的包袱。

無視結構財赤終局開端?

香港過去幾年財政儲備已經少了近三千億,資金外流又令港元銀行體系結餘減少三千億,最弊是連外匯基金去年都錄得破紀錄的二千億虧損。要知道上面提到的三個項目,均是支持港元匯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年間減少了數千億元,而且可見未來只會繼續減少,聯匯制度難保不會再成炒家衝擊對象。

以目前高企的利率環境,要成功發行基建融資債券,發債息率達4至5厘是最最低要求,那麼這些「大白象」項目回報是否足夠彌補利息開支?香港的結構性財赤幾乎由回歸開始已經說到現在,但陳茂波的六分財政預算案均對此視而不見,頂多做過的,就是上調股票印花稅及引入累進差餉制度,今年諗無可諗就想出向馬會「開刀」,未來五個年度徵收每年二十四億元的「額外足球博彩稅」,總計一百二十億元,原有博彩稅率維持不變。

按陳茂波的講法,馬會已承諾不會減少對慈善事業的承擔,如何處理這筆額外稅款,不論節流或動用儲備,「自己諗掂佢」。其實這個「額外足球博彩稅」已有隱含「共同富裕」的設計,更像是一項特殊「暴利稅」。既然先例一開,這種「暴利稅」日後會否向大型企業、金融機構或公用事業埋手?相信最終只是時間問題。

更可怕是財政司對目前的結構性財赤「不作為」,三、五年後財政儲備跌穿警戒線水平,聯匯制度又因為支持不足受到衝擊,根據貨幣發行局制度,即使在經濟下行周期仍然要大幅加息捍衛港元,屆時政府不得不向市民「開刀」:包括大幅上調利得稅及薪俸稅,到時做成惡性循環令資金加快流出本港,恐怕這就成了小說《追龍》中的終局:「只要令城市原來的優點消失,就可以令它毀滅死亡。」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228/1871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