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嚴家祺:元宇宙的世界觀——超驗世界與變尺度時空觀

作者:
月球遠離地球38萬公里,在月球上看地球,可以看到比月球大15倍的巨大的地球。這是一個蔚藍的、懸空不動的地球,但地球仍然在自轉。從月球上看地球,可以看到藍色的大氣層和白雲、看到海洋和陸地板塊,還可以看到地球自轉引起的地球景色的變化。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1號」在飛出太陽系之前回望地球,拍下了一張照片,我們的地球只是一個小點。全人類五千年的文明史,高樓大廈、創造發明、帝王將相、豐功偉績,只是這一塵埃上的些微的振動。

一個「幽靈」,「元宇宙」的幽靈,在人類社會中沉睡了2千多年後,在21世紀20年代初,被美國一個名叫馬克·扎克伯格(Mark Elliot Zuckerberg)的青年,從一個狹小的洞穴中釋放出來後,就在地球上空盤旋、遊蕩。

幽靈的存在,是人類社會中很多人產生共同意識的一種精神現象。

【圖1】馬克·扎克伯格在元宇宙棲息地——-尼爾·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說《雪崩》

所描繪的世界中,把「元宇宙」釋放了出來

元宇宙幽靈,在21世紀的今天,人們通過互聯網、通過視頻進入虛擬世界漫遊,看到、聽到、感覺到它的存在。20世紀,共產主義的幽靈在人類社會中存在也是一個事實,現在還在幾個國家中以變相形式存在,並正在走向衰微。元宇宙的幽靈在21世紀的崛起,也是一個事實,元宇宙的前景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正需要有更多的人、去關心、探索、分析、研究。

「元宇宙」和「元歷史」

「元宇宙」主要有兩種不同含義,一是作為互聯網「虛擬世界」技術的「元宇宙」,二是作為一種「世界觀」的「元宇宙」。元宇宙(Metaverse)是由Meta和Verse兩個單詞組成,Meta表示超驗,Verse代表宇宙(universe),合起來即為「超驗世界」的概念。「元宇宙」的本來意義,就是「超驗世界」,這是「現實世界」外的另一個存在的世界。

【圖2】超驗世界(元宇宙)與現實世界(物質世界+人類億萬個觀念世界)

互聯網技術的「虛擬世界」,雖然是「虛擬」的,但可以為人所感知,所以作為互聯網技術的「元宇宙」,今天存在在人的觀念世界中,而人的觀念世界,不是「現實世界」外的另一個世界。每一個人有一個自己的觀念世界,觀念世界成千上萬,都存在與「現實世界」之中,而在Meta本來意義上的「元宇宙」——「超驗世界」,則是「現實世界」外的另一個世界。Meta世界,連接生命的是另一個Meta,是Metabolism,中文稱為新陳代謝。連接人類的是Metahistory,即元歷史。

現實世界有物質世界和觀念世界構成。人類有理性、有感覺,人的觀念世界是客觀的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這種反映,是通過人的感覺和理性進入觀念世界的。「超驗世界」是「現實世界」外的另一個世界,人類無法通過感覺知道它的存在,人類只能通過理智了解它的存在。

作為互聯網技術的「元宇宙」,人類可以通過視頻、通過感覺,了解到扎克伯格的「元宇宙」的存在。作為現實世界外的另一個「元宇宙」,人類無法通過感覺、只能通過理性的分析、通過理智了解到它的存在。【圖2】

Meta世界的存在狀態

Meta世界是永恆不變的世界,在Meta世界中,時間是永恆不變的完美程序,空間是不可窮盡的完美結構,這些存在,表現了一種永恆、完美、不可撼動、主宰一切的精神,Meta世界沒有時間,沒有物質、沒有能量、沒有現象。Meta世界中的存在,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是神的大愛精神。人的夢境、幻覺、想像和作為互聯網技術的「元宇宙」,也存在在人的觀念世界中,而超驗世界中的存在,有些也被人類了解,進入了人的觀念世界,成為人觀念世界的一部分。但更多的超驗世界的存在,我們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麼。

在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外,還存在着另一個世界,這另一個世界不是虛擬世界,不是幻想和夢境,而是Meta世界,稱為元宇宙世界或超驗世界。

21世紀的今天,人類愈來愈認識到超驗世紀中的存在,舉例來說:

正多面體(regular polyhedron)是每個面由正多邊形構成﹑而且各條棱邊都相等﹑頂角都相等的多面體。在4000年前,人類還沒有形成正多面體的觀念,也不知道有多少種正多面體,就是說,在物質世界和人的觀念世界中,還不存在正多面體,但在另一個世界,即Meta世界中,存在着五種正多面體,即正四面體﹑正六面體﹑正八面體﹑正十二面體和正二十面體。直到古希臘的柏拉圖時代,人類才形成五種正多面體的觀念,並被後人命名為柏拉圖立方體【圖3】。有一種病毒——腺病毒(Adenovirus)顆粒呈正二十面體結構,不可能呈「二十一面體」結構,這說明在「超驗世界」正立方體不存在「二十一面體」。

【圖3】5種正多面體——柏拉圖立方體

②圓周率的精確值也是「超驗世界」中的「存在」。第一個用希臘字母π代表圓周率的人是英國威爾斯的數學家瓊斯(William Jones,1675-1749),他在1706年出版的書 A New 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s用π代表圓周率﹐瑞士數學家歐拉(Leonhard Euler,1707-1783年)在1737年繼承了這個用法。早在公元前20世紀﹐巴比倫人就估算出π的值為3.125。公元5世紀﹐中國數學家祖沖之計算出π介於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現代通過高速計算機計算﹐可以算出π在小數點後一萬億位以上的數值。π在小數點後每一位數值都是確定的﹐不是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小數點後某一位是什麼數﹐不是人可以隨意「創造」﹐而是要人去發現的。在今天﹐π小數點後1萬億億位,即10的20次方(1020)位是什麼數字﹐沒有人知道﹐這需要人去計算才能知道。π在小數點後是否存在100個連在一起的7﹐現在也沒有人知道。這個π的「小數點」後面的無限精確值﹐既不存在於物質世界中﹐也不存在於觀念世界中﹐而存在於現實世界外的另一個世界——Meta世界中。當然﹐現代數學已能用無窮連分數表達式﹑無窮級數﹑無窮乘積或積分公式來準確地表達π。人類是語言不能完全表達Meta世界——「元宇宙」或「超驗世界「的一切,所以,π在小數點後如何展開﹐不存在可以用語言來表達的規則的﹐但π在小數點後的每一位數值都是確定的。

③19世紀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Mendeleyev﹐1834-1907)所發現的化學周期律。門捷列夫曾預言周期表上的空缺﹐將由「未知元素」來填補。在門捷列夫預言後20年中﹐發現了三種新元素。這是在「現實世界」中的發現﹐不是創造。到上世紀四十年代﹐在自然界中發現了原子序號從1到92號的所有元素。後來發現93號和94號(即鎿和鈈)在自然界也有少量存在。按照門捷列夫周期律﹐在自然界中沒有的元素﹐可以找出它的結構或形式﹐可以用人工方法把它創造出來。現在已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從95號到116號的「人造元素」﹐其中114號元素是俄羅斯﹑美國科學家在1998年合成的﹐僅僅存在了30秒鐘。這種過程﹐就不再是在「現實世界」中發現新元素﹐而是在「現實世界」中人工創造新元素。

發現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元素過程,是這種元素的「存在」進入人的觀念世界的過程,用人工方法製造這種元素的過程,是從觀念世界把這種元素「物化」,也就是進入「物質世界」的過程。

④在規範世界中存在各種各樣的確定的形式或結構﹐拿碳元素來說吧﹐碳元素的各種可能結構都在規範世界中,炭黑﹑石墨(graphite)和金剛石(diamond)是碳在自然界中的三種存在形式。炭黑包括木炭﹑煤﹑焦炭等﹐具低度晶體結構﹐但基本上是無定形結構。石墨和金剛石都是晶體結構。石墨的分子呈層狀﹐由六個碳原子形成的環﹐列在間距較寬的水平層中。金剛石分子中﹐每一個碳原子都與相鄰的四個碳原子等距地鍵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正四面體﹐這種結構﹐使金剛石成為已知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質。金剛石也就是通常的寶石。

碳分子除炭黑﹑石墨﹑金剛石三種不同的原子排列外﹐1985年﹐又發現了由60個碳原子形成的一種籠狀的碳分子( C60)結構。這種新發現的分子結構與加拿大早已存在的一個多面體穹隆建築結構相同。1967年世界博覽會在加拿大蒙特利爾開幕﹐美國建築家布克明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1895-1983)為世界博覽會的美國館設計的建築﹐就是這樣的多面體穹隆建築。在這以後的18年﹐英國天文學家克羅托(Sir Harold W. Kroto)﹑美國物理學家斯莫利(Richard E. Smalley)﹑柯爾

(Robert F. Curl, Jr.)﹐在探討宇宙中長鍵碳分子的形成和光譜時﹐他們意外發現合成出來到C60分子極其隱定﹐而且與富勒設計的球狀建築結構相同。這一結構稱為「富勒結構」。克羅托等三人也因這個發現而獲得了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

 

【圖4】富勒設計的球狀建築結構【圖5】C60結構

除石墨﹑金剛石﹑C60外﹐碳元素還有許許多多可能的結構﹐C70﹑ C76﹑C78﹑C84等也被相繼合成和發現。這些由碳原子以籠狀方式形成的分子﹐稱作富勒烯分子。C60等富勒烯分子的人工合成表明﹐在超驗世界——元宇宙世界中各種各樣可能的富勒結構﹐原則上都可以「物化」﹐用人工的方法製造出來。

碳在自然界中佔有特殊地位﹐碳在地殼中僅佔0.2%﹐但碳的原子幾乎能無限地互相連接而形成長鍵﹐使碳能生成比其他任何元素都要多的化合物。地球上各種生物的機體﹐近1/5是由碳跟氫﹑氧﹑氮等元素形成的。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即糖類是由綠色植物籍光合作用由二氧化碳 CO2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種類繁多﹐其化學通式為:

Cm(H2 O)n

從純理論上講﹐m﹑n可以為任何的自然數。葡萄糖的分子式為C6 H12 O6。一般來說﹐由3至9個碳原子連成的鏈狀分子形成的碳水化合物稱為單糖﹐葡萄糖屬於單糖。多糖是各種生物機體起結構作用和貯藏能量的碳水化合物﹐可以由成千上萬個單糖單位連接而成。因此﹐多糖的種類極其繁多。從「超驗世界」的觀點看﹐現在已發現並已鑑別出的數百種不同類型的多糖﹐屬於「現實世界」的「存在物」,而碳水化合物的所有可能結構﹐屬於「超驗世界」——「元宇宙世界」。一切有機物都是含碳的化合物。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鹽等少數簡單碳化合物外﹐其他含碳化合物﹑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都是有機物。氨基酸(amino

acid)中含有碳元素﹐蛋白質地基本結構由20種氨基酸組成﹐核酸中也包含碳元素。蛋白質與核酸同為生物體的最基本物質。與無機體相比﹐有機物的種類極其繁多﹐已發現的已達數以千萬甚至更多。對有機物﹐也存在「兩個世界」﹐一個是「現實世界」﹐一切生物有機體中的有機物﹐一切已由人工合成的有機物﹐如合成橡膠﹑塑料﹑人造纖維﹑合成樹脂等等﹐都屬於「現實世界」。

當代化學和生物學中的「文庫技術」(Library Technology)﹐可以說是承認一個不依賴於人﹑客觀的「超驗世界」存在的前提下發展起來的。若干單元通過排列﹑組合都可以形成巨大數量的個體﹐這些個體在高一級層次上又可以排列﹑組合﹐形成高一層次的新的﹑巨大數量的個體。不同元素的原子可以組成分子﹐小分子可以組成大分子。20種氨基酸可以組成數量巨大的﹑形形色色的蛋白質分子。各種分子的可能組合,構成「分子文庫」。各種組成蛋白質分子的可能組合,構成「蛋白質文庫」。同樣可以形成核酸文庫﹑細菌文庫﹑抗菌素文庫﹑糖文庫﹑酵母文庫、微生物文庫和疫苗文庫。這些文庫中的對象﹐有些早在自然界中存在﹐更多的在自然界中從未存在。用文庫合成方法﹐就可以製造出這些在自然界中從未存在的物質、微生物、疫苗。Meta世界中的「存在」,並不是任意的。只有在數學上可能的「空間構象」,它的「原型」才是Meta世界中的「存在」,才可能在「物質世界」中「物化」。這種方法今天已在製藥工業中得到廣泛的應用。這就是說﹐那些在自然界中沒有的化合物﹑生物大分子﹑形形色色的微生物、抗菌素、疫苗﹐它們的結構都可以通過科學分析把它設計出來﹐即在「超驗世界」中找到它們﹐然後用「文庫技術」把它們一一合成出來﹐使它們一一「物化」﹐從「超驗世界」進入「現實世界」中來。

⑤花朵的形狀是多種「曲對稱」組合,是植物輸液管道在花苞處按「曲對稱」組合的緩慢噴射、固化現象。大多數花朵的「曲對稱」組合是極坐標下的簡單數學公式。這些數學公式的原型,是「超驗世界」中的「存在」,今天的數學家還沒有寫出這些數學公式,當人類發現了這些「存在」、數學家寫出了這些數學公式後,就可以設計「百花」「萬花「的人工製作程序,讓春夏秋冬「百花齊放」、「萬花開放」。這在21世紀就可以變為現實。

 

【圖6】花朵的幾何形狀是一個數學問題

Meta變尺度時空觀

空間有不同尺度,如「分子尺度」、「細胞尺度」、「人類尺度」、「地球尺度」、「太陽系尺度」、「銀河系尺度」等。時間也有不同尺度。人類在21世紀最高壽命約120年,120年相當於37.85億秒。可以說,我們能直接感知的時間在1秒到30多億秒之間。地球形成已有46億年,相當於一個人壽命的5000萬倍。秒、小時、日、月、年、世紀、千紀、地質紀就是時間尺度。

我們今天能夠形成「世紀精神」的感覺,20世紀是共產主義資本主義對峙和世界大戰的世紀,21世紀是信息革命和元宇宙的世紀,但還很難形成千紀、地質紀時間變化的直接感覺,靠我們的感官也很難直接感知各種全球性的現象,如「洋流」、「金融風暴」、「太陽磁爆對地球的影響」。我們能看到天空中的閃電、能直接感覺到樹木的生長,但不能感覺到長江、尼羅河、亞馬遜河三角洲的形成。從數學上看,天空中的閃電、樹木的生長、三角洲的形成都是同一類現象,它們是在不同「時間尺度」下的、具有「分支點」的系統。松樹、垂柳、白楊、山毛櫸的基本形狀由它們的遺傳基因決定,但每一棵樹的樹枝如何伸展,每一樹枝上何處發芽,是由種種偶然因素造成的。閃電、三角洲的形狀也是由種種偶然因素造成的。如果把時間尺度放慢一萬億倍,一個閃電就會象一棵樹那樣緩慢生長。如果把時間尺度放慢一萬億倍的一萬倍(或更長),那麼,一個閃電過程就會象一條大河形成一個三角洲那樣地緩慢。

 

【圖7】閃電、樹木和三角洲:具有「分支點」的系統

閃電的形成、樹木和三角洲的生長都是演化過程。

閃電的形成、樹木和三角洲的生長都是演化過程。在不同的空間尺度和不同的時間尺度內,存在着各種各樣的演化過程,有進化、有退化、也有循環變化。如果變換時空尺度,我們觀察到的演化過程就會不同,這就是「Meta變尺度時空觀」。我們以平常的時間尺度觀察周圍世界,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化,看到技術的進步,但不易看到一條大河的三角洲的形成和演化,看不到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的「俯衝式」移動,看不到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如何崛起。全球性的氣溫變化,要以千年為「時間尺度」才能比較明顯察覺出來。最近一萬年以來,每隔一、二千年,地球上的氣候有冷熱的小幅度波動。4000年前至2000年前,氣候轉冷,接着升高。從公元第2千紀中期到19世紀末,由於出現小規模冰川推進,全球氣候變冷,比現在氣溫約低攝氏2度。20世紀,全球氣候變化的趨勢日益明顯。燃燒煤、石油、天然氣,使大氣中二氧化碳急劇增加,這是20世紀全球暖化的原因之一。以千年作為時間尺度,還能觀察到全球氣候的小變化。地球表面氣候的中等幅度和大幅度波動,一般要以數萬年、數億年作為時間尺度才能察覺出來。

「地質紀」就是考察地質變動的一種時間尺度。每一個「世紀」都是100年,每一個「千紀」都是1000年。「地質紀」長短不一。距今5億7000萬年的「寒武紀」長7000萬年。

距今1億9000萬年的「侏羅紀」長5400萬年。離現在最近的一個「地質紀」成為「第4紀」。「第4紀」開始於250萬年前,現在仍屬地質學上的「第4紀」。在地質學上,地球表面覆蓋着大量冰川的時期,稱為「冰期」;兩次「冰期」的間隔,氣溫上升,成為「間冰期」。在「第4紀」中,出現過多次「冰期」、「間冰期」的循環。每隔8至10萬年,全球氣候會有一次中等幅度的變化,這時,海平面發生明顯升降,海陸分佈發生變化。北歐一次「間冰期」時,由於海面上升,波羅的海從芬南灣向東南擴展了200公里。氣候變化還會引起動植物的遷移,生物帶分佈的變化,甚至生物的大規模絕滅。恐龍就是在6500萬年前由於氣候巨變而消失的。

空間中的每一個層次都在發生演化,只有在一定的時間尺度下,才能觀察到一定空間層次的演化。達爾文在150年前提出「自然選擇」的進化論,之所以爭論不斷,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沒有象「望遠鏡」、「顯微鏡」這樣的「時間空間壓縮鏡」,而只能用平常習慣的「時間尺度」去想像地球史上數十億年的變化。空間可以放大、縮小。

時間和空間一樣,也可以放慢、「放」快。當我們有了適當的「時間工具」後,我們就可以象運用「望遠鏡」、「顯微鏡」那樣,很容易看到空間中更多層次的演化,包括進化、退化和循環變化,看到新冠病毒如何在近3年中在全球傳播、看到兩次世界大戰的進程、看到20世紀共產主義在地球表面的蔓延和衰微。

從外星俯視人類社會在地球上,在我們生存的城鎮、鄉村看人類創造能力,看到高樓大廈、公路橋樑、萬噸巨輪和航天飛船,看到互聯網和元宇宙技術的發展,我們都要為人類有如此巨大的創造預定環境的能力而自豪。

人類的全部文明史,是一部人類改造自然能力不斷提高的歷史。人類文明的中心,從地中海時代,經過大西洋時代,現在進入太平洋時代,並將進入大航天時代。但在可見宇宙中,地球是滄海一粟。看一看人類控制能量的能力,就知道,人類的能力是微不足道的。

在工程技術上,馬力、瓦特、千瓦,都是計量功率的常用單位。1馬力約等於735瓦特。電燈燈泡有60瓦、100瓦之分,就是指燈泡的功率大小。功率愈大,用的時間愈長,費電就愈多。用的電量與時間有關。所以,能量要用功率和時間的乘積來表示,耗電量一般用千瓦小時作為單位。根據2016年數據,全世界一年的耗電量是23×1012千瓦小時(即23萬億數量級)。

現在電能的來源主要依靠化石燃料、水力、核燃料發電,也直接利用太陽能發電,生物生長、風力、水力、人與動物的體力也來源於太陽能。化石燃料中存儲的是地球史上生物體內的太陽能。除了核能、地熱能以及地球與月球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外,我們人類全部能量來源中95%以上,都直接或間接來源於太陽輻射能。

太陽每一時刻都在向外部輻射能量,太陽每年釋放的能量是1.22×1034焦耳。在國際單位制中,能量的單位是焦耳。但太陽的能量只有22億分子一,輻射到我們地球上。所以,太陽每年釋放到地球上的能量是5.48×1024焦耳。

用千瓦小時表示,因為1焦耳=1瓦特×1秒,所以,1千瓦小時=1000瓦特×60×60秒=3600000焦耳=3.6×106焦耳。

太陽一年釋放到地球的能量5.48×1024焦耳,相當於5.48×1024焦耳除於3.6×106得到的千瓦小時數,即1.5×1018千瓦小時。這一數量是2016年全球耗電量23×1012千瓦小時的65000倍。

太陽以輻射能的形式釋放到地球的能量,大約30%,以短波形式反射回宇宙空間,23%被大氣吸收,47%到達地球表面。投向地球表面的太陽能僅0.02-0.03%,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成為生物中存儲的能量。其餘絕大部分能量,轉化成低溫熱能,形成地球形形色色氣象現象的能量,也就是風能、水力能、海流能、波浪能、雷電能。

面對太陽的巨大威力,面對大自然,面對浩瀚的星空和宇宙,人類認識到自己能夠利用的能量,只是太陽能的極其微小的一部分。

月球遠離地球38萬公里,在月球上看地球,可以看到比月球大15倍的巨大的地球。這是一個蔚藍的、懸空不動的地球,但地球仍然在自轉。從月球上看地球,可以看到藍色的大氣層和白雲、看到海洋和陸地板塊,還可以看到地球自轉引起的地球景色的變化。

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1號」在飛出太陽系之前回望地球,拍下了一張照片,我們的地球只是一個小點。全人類五千年的文明史,高樓大廈、創造發明、帝王將相、豐功偉績,只是這一塵埃上的些微的振動。

 

【圖7】在38萬公里的月球上(左)和在遠離地球64億公里外「旅行者1號」(右)拍攝到的地球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兩種非常不同的存在物,一是有生命的物體,或稱為生物;二是沒有生命的實體,包括粒子、場、物體、暗物質。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知道,只有地球上有生物,在其他天體上至今還沒有發現生物。

細胞是生物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所有生物均由細胞所組成。細胞能進行複製、進行代謝活動、進行運動,並維持一定形態。一般細胞長度是氫原子的10萬至20萬倍,是蛋白質分子的1000至10000倍,是病毒的10倍至1000倍。最小的原核細胞支原體(mycoplasma)體積為0.2-0.3μm3(立方微米)。人體有40萬億至60萬億個細胞。人的每一個細胞平均含有30億「鹼基對」的DNA(脫氧核糖核酸)。一個「鹼基對」長度是0.34×10-9 m(米),一個人所有「鹼基對」首尾相連為0.34×10-9米×30億×50萬億=51萬億米=510億公里,是地球到太陽往返170次的長度。

細胞作為生物體最小的功能單位,就有如此複雜的結構,如果把細胞放大10億倍,也就是把1納米(nm)放大到1米(m),一個細胞的直徑達20公里,這樣,一個細胞就像一個直徑為20公里的城市,生活在一個細胞中,就像生活在一個城市中。這時,我們就會看到,一個細胞內有百萬個通往其他城市的公路出口和空中航道出口,有許多製造廠、能量轉換廠,無數管道運輸着各種物質,巨大的飛車在空中飛翔。它們的工作,就是為了維持生命而不停歇地進行新陳代謝(Metabolism)活動。

Meta向21世紀的全人類宣告:生命的代謝活動(Metabolism),與元宇宙一樣,屬於Meta世界。

病毒和亞病毒因子,雖然能夠在細胞中複製,但不進行代謝(Metabolism),

病毒與亞病毒因子就像可以複製的雪花晶體一樣,不是生物體。病毒比雪花、其他晶體有複雜得多的形狀,不是生物體。

生物體有細菌、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動物和人類多種形式。非生物體在空間中的位置可以相對靜止,也可以作出相對運動,但不能作出自主行為。生物體在空間中的位置,也可以相對靜止、相對運動,也可以作出自主行為。

動物並不都有神經系統、有腦,但有些沒有腦的動物也能作自主行為。大多數動物能作自主行為,人類可以按自己的想法作自主行為。人類的自主行為,創造了宇宙中一種特有的現象,就是改變地球上的自然環境,所謂文化,是行為主體,包括動物、人類、外星生命體,按照自己的設想或設計,創造預定環境的能力。文明是文化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面成果的綜合,人類社會的有不同文明,是不同文化的產物。(下接《元宇宙的世界觀(下)——超驗世界和元歷史》)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當代中國評論》冬季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217/1867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