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我參與水稻畝產30萬斤「實踐」

作者:

1958年早稻登場時,國內報紙、電台競相發表《廣西環江縣飛出水稻畝產十三萬斤大衛星》特大新聞。此報道套紅標題,還配發有大姑娘坐在未割倒的谷穗上的特寫鏡頭照片,藉以提高新聞的可信度。環江「壯舉」,一時轟動國內外。廣西公安系統管轄的古瓦農場(在來賓縣)不甘落後,奮起超環江,決定晚稻放一顆畝產30萬斤的大衛星。筆者原系(廣西)平樂農民報記者,1958年被錯劃右派,遣送古瓦農場勞動教養,得以親歷那次不尋常的「實踐」。

古瓦農場當時是以「勞教」右派分子為職業的農場,有七個中隊,成員超千人。右派分子被遣送到這裏接受「勞教」後,都想快些「脫胎換骨」,重回人民隊伍,對場規和領導的決定,唯命是從。這一特殊群體,為放高產衛星的決策者提供了最理想的人力資源。

這個農場的領導,對超環江勁頭很大,說干就干,毫不猶豫,並決定由我所在的二中隊實施,兄弟中隊予以支持。

場部首先開動員大會,以環江為榜樣,說明「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的「道理」。宣佈此舉不許失敗,只許成功。號召大家在這項有重大政治意義的生產活動中立功,爭取早日「摘帽」,重歸人民隊伍。

高產衛星田選在二中隊合山煤礦小鐵路邊,面積1.3畝,排灌方便。行動之始,先在田邊扎大彩門,橫額上置「學環江超環江,實現晚稻畝產三十萬斤」的醒目橫幅標語,向社會昭示古瓦農場勇爭上游的雄心。

接着,對高產衛星田進行深耕,采青壓青,增強肥力;把田基加高加厚,提高保肥儲水功能。

參加實際勞動的百來人,以軍事化行動迅速投入挑廄肥下田勞動,他們為了完成高定額,夜以繼日挑不離肩。深夜睏乏不堪時,便躺在路邊歇息。半飢半飽苦戰兩天兩夜,便把二中隊所有豬牛欄的廄肥挖地掃數挑完。一畝三分的高產衛星田,廄肥施放了幾寸厚,簡直是以肥抵土。經轆軸滾溶再細耙一遍後,準備插秧。

接着,集中力量把月前按季節插下的20畝已分櫱成禾的晚稻拔起,挑運到高產衛星田重新分成單株插植。株行距規格是1×1(市寸)。挑選一批插秧能手,接受田頭技術質量培訓後才下田,一字排開開始作業。特設兩個人在田的兩邊挪移標有寸長標誌的小繩子作標度,插平一行後退一行。如此精細,果然做到橫平豎直。幾十人折騰了一天後,禾苗移栽宣告完成。場隊領導即予表揚、鼓勁,說放高產衛星最艱巨的工程已完成,要樹立「三分種七分管」的思想,乘勝抓好今後的田間管理。

勞教隊員中的農技人員暗地算賬,以每立方米稻穀實重750斤計,1畝(665平方米)平地上堆放30萬斤稻穀,其厚度為1.8市尺左右。畝產30萬斤,意味着打下的穀子放在一畝田中也要1.8市尺厚。如此,禾穗往何處生長?畝產30萬斤,顯然是無法實現的空想。但是,誰也不敢對放畝產30萬斤高產衛星說半個「不」字。他們怕因此被指為右派言論,是攻擊總路線、大躍進。他們被錯劃為右派遭勞教折騰,早已談「右」色變。

插植後,按常規給禾苗施生根回青肥,但人們望眼欲穿,禾苗不但毫無生機,反而轉黃了。有人說是禾苗密度太大,通風透氣條件差,建議在田邊設鼓風機鼓風,讓禾苗納涼。在鼓風設施未裝好之前,焦急得為禾苗的生死爭朝夕,用竹笠和葵扇在田邊為禾苗拂風驅熱。

又過了幾天,高產衛星田裏頻頻產生氣泡,有農業知識的人都知道這是田中大量廄肥在適宜的水分和溫度條件下發酵產生的沼氣,是田中土溫超高,不適宜禾苗生根了。田土發高燒,為禾苗鼓風豈不徒勞!

結果,前後只有十多天,高產衛星田的禾苗全部上了西天。畝產30萬斤大衛星上天的宏偉計劃宣告徹底破產。此舉,不但耗費了大量勞力、物力,還使20畝本已生機勃勃的晚稻,因拔苗移作高產試驗而顆粒無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廣西地方志通訊》曾載文披露:環江縣的畝產十三萬斤大衛星,也只不過是把幾十畝已近成熟的早稻連根拔起搬攏到一丘田,收割後把所得穀子一再重複過秤上賬,湊足十三萬斤產量的數字遊戲而已。上世紀90年代編修的《環江縣誌》,設專門篇章詳記此事,既詳述操作過程,還細列前因和後果。對此,《廣西地方志通訊》曾載另一專文,評說《環江縣誌》此一篇章的特設,表面上似給環江縣抹了黑,實則是為後人留下了一份十分有益的精神財富。

炎黃春秋》2013年第6期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炎黃春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113/1854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