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葫蘆里賣什麼藥?拜登新計劃引來對中共綏靖熱議

拜登政府在上月底提交的2023財年國防預算中,提高了核武器現代化改良的支出,但取消了「海基核巡航導彈」(SLCM-N)的項目研發。與此同時,美軍將領警告中共正以驚人速度擴張其戰略及核力量,美國擬議取消該項目引發各界的關注和討論。川普政府於2018年提議設立海基核巡航導彈項目,然而,拜登總統曾在2019年的競選活動中稱其是一個「壞主意」,並在2023財年預算提案中取消了該計劃。
SLCM-N功過是非,促戰促和?

冷戰結束後,美國將其核庫存規模削減了80%以上,包括將戰術核系統攜帶的武器減少90%。核裝備的戰斧對地攻擊導彈(TLAM-N)曾在上個世紀80年代部署在水面艦艇和潛艇上,後於2010年退役。

前美國防部分管戰略、策劃和能力的代理助理部長莫卡多(Vic Mercado)曾經撰文描述,海基核巡航導彈向對手傳遞的信息是,他們不能指望發動有限的核攻擊之後,而不必面對美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甚至以更嚴重的方式作出核回擊。

莫卡多指出,海基核巡航導彈帶回了「戰斧」巡航導彈(TLAM-N)的顯著優勢,包括部署在隱蔽的水下平台或分散在多艘水面艦艇上的生存能力,加強在歐洲、東亞進行定製威懾的可信度。它可以利用廣闊的作戰區域,很難被找到和摧毀,同時保持反應能力,增加區域威懾力量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美國核武歷史學家、在線核武模擬器NUKEMAP的締造者亞歷克斯•韋勒斯坦(Alex Wellerstein)在電郵中對美國之音表示,開發海基核巡航導彈的動機在於,「如果美國唯一的核選擇是『傾盡一切』或『毫無作為』,那麼對手會認為美國除非走投無路,可能不會選擇『傾盡一切』,所以對手會做出很多全面核戰爭以下的不良行為。因此,添加『介於兩者之間』的東西是為了讓我們看起來更有可能使用低當量武器來應對危機,並避免『傾盡一切』選項造成的損害。」

韋勒斯坦補充說,反對派的論點在於,任何有關核使用是「可接受的」的想法都是危險和錯誤的,敵人在導彈引爆之前不會知道美國在導彈上部署了什麼樣的彈頭,因此可能會率先使用核武器,從而使世界更接近核大戰。

至於今後是否有必要發展類似的替代武器,韋勒斯坦認為,美國需要考慮幾個問題,包括低當量核攻擊的可能性是否會在俄羅斯應對烏克蘭或中國應對台灣時帶來額外的謹慎或猶豫?就算有作用,是否值得付出建設新系統的成本?新系統是否會引入新的不確定性和危險?

「就個人而言,我擔心添加這種低當量的選項可能會非常危險,並且會鼓勵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但我也可以看到事情的另一面。「韋勒斯坦說。

曾提出著名的「軟實力」概念、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約瑟夫•奈(Joseph Nye)4月6日在哈佛大學的在線研討會上指出,核武器可以提醒領導人衝突爆發的慘重代價,但是未必能阻止戰爭,他並且強調美中競爭性共存以及不尋求中國政權更替的重要性。

他在回復美國之音提問時說,不清楚撤銷海基核巡航導彈的細節,但估計是成本效率不高,畢竟還有很多款武器可供開發。

俄烏戰爭爆發後,約瑟夫•奈曾在Project Syndicate撰文建議,「小型、精確的核武器如今似乎非常有用,以至於被習以為常。但升級風險仍存」,「國防鷹派有時會忘記,威懾取決於對手的心理,而不僅僅是他們自己的心理。」

核威懾政策分析師蓋勒對此回應說,「威懾取決於對手的看法。這就是問題所在。有很多證據顯示中國和俄羅斯相信美國的核威懾能力存在缺口。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建立海基核巡航導彈的能力,並且需要採取更多行動讓對手知道,他們想錯了,他們一旦使用核武器,美國不可能不回應。」

根據蓋勒在傳統基金會發佈的研究,屬於戰術核武器的海基核巡航導彈(SLCM-N)可以更加靈活、快速地直接部署在歐洲和印太戰區,無法被戰略系統的潛射彈道導彈(SLBM)取代。

「美國可能有信心用其現有的戰略系統,比如洲際彈道導彈或潛射彈道導彈(SLBM)應對任何核攻擊。但對威懾而言,重要的是對手的看法,中俄的戰略和地區力量集結表明,他們都認為美國不願使用戰略核武器來報復有限的核打擊,因為可能會導致衝突過份升級,美國反而會從對抗中退縮。」

蓋勒指出,海基核巡航導彈是對彈道導彈(尤其是 W76-2低當量武器)的補充,它迫使對手除了對付從空中和海上發射的導彈外,還要與能夠在兩條軌道上飛行的導彈抗衡。而且,巡航導彈即使在發射之後,還可以改變目標信息。

中共「驚人「擴張核武庫,美國核武現代化支出提高

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理查德(Charles Richard)4月5日還在一場閉門聽證會上向國會表示,中共的高超音速武器和核武庫正以驚人速度擴張,對美國構成迅速升級的威脅。

他在書面聲明中寫道,中國去年測試的高超音速飛行器飛行了4萬公里,飛行時間超過100分鐘,這是目前各國的陸地攻擊武器的最大飛行距離和最長飛行時間。而且中國在高超音速、定向能武器等領域都投入巨大,用於提升全球打擊和擊敗導彈防禦系統、反衛星、反導和反無人機能力。

「如果戰略威懾或核威懾失敗,綜合威懾和國防部的任何其它計劃,都無法按設計發揮作用。」理查德警示道,美國必須開發和部署額外的、先進的導彈防禦系統,投資高超音速和彈道跟蹤空間傳感器(HBTSS)等等。

蓋勒認為,海基核巡航導彈可以在印太區域發揮威懾中國的作用。

「我們需要像對付俄羅斯一樣,威懾作為核對手的中國。中國在印太的核導彈可以打擊美國和盟國進入該地區。美國在印太地區沒有任何核力量。這可以追溯到海基核巡航導彈是如此重要,因為它使我們能夠糾正這種差距,並在印太地區擁有自己的核武器,從而威懾中國使用核武器。」

與此同時,美國正在加快推進對陸基導彈、潛射導彈和轟炸機組成的三位一體核力量的現代化改造。拜登政府提出的2023年8134億美元國防預算包括509億美元的核武器支出,比2022年的要求增加了77億美元。

其中用於維護並升級核武庫的支出為344億美元,有63億用於建設「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50億打造B-21轟炸機,36億建設新一代「哨兵」洲際彈道導彈,10億用於研發新型防區外遠程打擊武器系統,48億用於升級核指揮控制系統等等。

此外,備受關注的《核態勢評估報告》(Nuclear Posture Review)至今仍未發佈,機密版本已經提交至美國國會。上月底公佈的情況說明(factsheet)顯示,美國核武器的「基本作用」是威懾針對美國、盟友與夥伴國的核攻擊,只有在為保護美國或盟友夥伴國的重大利益的「極端情況」下考慮使用核武器。

蓋勒指出,美國核武器的聲明政策(declaratory policy)有回到奧巴馬政府時期的趨勢,應該保持「刻意模糊」(calculated ambiguity)。

「情況說明(factsheet)顯示今年的《核態勢評估報告》會減少核武器的作用,聚焦軍備控制,而非對美國如今面臨的威脅進行威懾。降低核武器的作用是值得追求的目標,但是美國不能在對手擴張核武時這麼做。奧巴馬在2010年也有這樣的目標,但至少那時候中國沒有迅速擴張核武器,普京沒有在歐洲散佈核威脅。」蓋勒說。

拜登在2020年競選總統時宣稱,美國核武庫的唯一目的應該是威懾並在必要時對核攻擊進行報復。韋勒斯坦表示,2022年的核態勢報告似乎試圖成為「不首先使用」(No First Use)的淡化版本。

「總的來說,我對『不首先使用』的提議有些複雜的看法,並且理解為什麼他們長期以來對可能使用核武器應對非核事件(例如大規模化學武器襲擊)的想法敞開大門。我不確定這些言論會對敵人如何看待我們產生巨大影響,因為他們可能會更多地關注美國的能力,而不是聲明的意圖。「

韋勒斯坦補充說,他並不擔心美國不能「完全威懾」中國——美國對抗中共的能力,仍然使中共對抗美國的能力相形見絀,即使美中最終水平相當,美國仍然擁有這樣的核威懾能力。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VO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412/1733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