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這3件事,父母越能忍,教出的孩子越自律,長大後越有出息

作家周國平曾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標誌之一。」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有時候,處在自己位置的父母,也需要時刻把握自己和孩子的位置和界限。但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對待孩子,總是過度干預,甚至事事包辦……孰知,這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想要孩子真正地成長,父母需要掌握好分寸:父母要「忍」住自己想要代勞的衝動,讓孩子自己去完成。在這3件事上,父母越能「忍」,孩子長大會更自律,更優秀。

1.忍住孩子的磨磨蹭蹭

生活中,有些孩子,總是顯得慢慢吞吞,磨磨蹭蹭。

比如:

孩子早上賴床,家長每次都要費半天勁,才能把孩子叫起來;

晚上寫作業,本來晚上八點就可以寫完的,結果磨磨蹭蹭,拖到10點;

有媽媽曾說:「每到晚上寫作業的時候,我就要跟孩子展開一場耐心大戰。寫字都快一分鐘一個筆畫,中途出去喝杯水也要5分鐘,看着心急!」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都會特別着急,忍不住去催,甚至責罵孩子。

但是,你越催,孩子越慢;孩子越慢,你就越着急上火,如此循環往復,導致惡性循環。

其實,你越催促孩子,就越會讓孩子覺得:「這些事情都不是我的事情,而是爸爸媽媽要求我的事情。」當父母用催促,搶了本屬於孩子自己的事,孩子就會更沒動力去做事情,如此形成習慣:「有什麼事反正有爸媽呢,爸媽比自己都積極。」

那麼,面對孩子的磨蹭,父母該怎麼辦呢?秘訣只有四個字:忍住,別催。

在孩子磨蹭的時候,讓孩子自己承擔事情的後果。孩子晚睡了,就讓他自己去感受第二天的困意;作業磨蹭完不成,就讓孩子自己去承受老師的批評;出門磨蹭遲到了,就讓孩子自己受罰……

只有孩子真正為自己的事用心,而不是父母外在力量推動時,孩子才會真正煥發出內在的動力。當孩子真正用心去做自己的事,自然而然會更有時間觀念,從而培養好習慣,也會變的更自律。

2.忍住不插手

現在,很多孩子都活在家長的寵溺當中。捧在手心裏怕化了、牽在路上怕摔了…什麼都給孩子安排的妥妥貼貼,孩子有什麼事,大人都忍不住插手。

孩子想要反抗,家長還有個無力反駁的理由:「我這都是為了你好」。殊不知,這樣的父母會,很容易成為控制型父母。

如果一位母親,扶着自己蹣跚學步的孩子,不讓他走到門外,我們不能說她是控制型的父母,因為這種控制是適度的,是對孩子的保護。然而,如果這位母親,十年之後還這樣做,那就成了過度控制了,因為孩子早就可以獨立行走了。

當孩子願意自己做事、自己行動,不需成人的幫助時,父母要忍住不插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探索。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兒童成長過程中所嘗試做的事情,就應該讓他們去做,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父母做得太多,會阻礙孩子的成長;相反,父母適度放手,成全的,卻是孩子自由的高飛。

現實生活中,不乏因父母的過度干預,而引起的教育悲劇↓↓↓

48歲的海歸博士,還在家啃老

上中學的學生,仍然不會疊被子

男子從23樓扔下酒瓶,老父親為兒求情:「孩子才40歲」!

事實證明,如果父母插手太多,孩子只能問題多多:

1.自理能力差

《2016年中國家庭教育焦點問題調查報告》曾指出:當孩子從幼兒園步入中小學,家長對孩子生活問題的焦慮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從47%上升到70%;70%的孩子生活懶散、58%的孩子有拖延症、53%的孩子粗心馬虎。

中國人大程方平教授說:「生活自理能力差已成當下中國孩子的短板。」比養不出優秀的孩子更可怕的是,養了一個長不大的孩子。

2.逆商低

逆商低,也就是抗挫能力差。

近年來,未成年人自殺事件頻發↓↓↓

17歲男孩和家人朋友言語不和,跳橋自殺;

9歲男孩因打破學校玻璃,害怕受到懲罰,跳樓自殺;

10歲小女孩因成績不理想,留下一封遺書,草草結束生命。

「抗挫能力實在是太低了」,學者昂峰表示。俞敏洪說:「父母給孩子傳遞逆商,比要求他考好大學要重要得多。」小時候不讓孩子經歷風雨,長大後他也不能給自己遮風避雨。

只有輸得起的人,才能贏得漂亮。逆商低,還沒跑就摔倒了。

3.缺乏主見

去超市購物,選來選去總是拿不定主意;

出去旅行,什麼帶什麼不帶,總是猶豫不決;

文理分科,最後還得自己的父母拍板;

甚至填志願,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適合什麼…

到後面可能是:上哪工作,聽父母的;娶哪個姑娘,聽父母的;生幾個孩子,聽父母的...

父母事事都忍不住插手,不讓孩子試着自己作主,自己去嘗試,就只能養出「缺乏主見、亦步亦趨」的媽寶。對於父母來說,比起餵飽孩子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忍住不插手,孩子會遠比你想的更優秀!

3.忍住「一點就炸」的脾氣

一個心理學家,曾講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5歲的小女孩,不願意和父母說話,卻經常對着一隻毛絨玩具熊自言自語。無論父母說什麼,小女孩都只會說:「嗯,知道了,好的」。除此之外,不再多說一句話。

女孩的情況,讓父母非常着急,他們以為孩子得了抑鬱症

父母帶着女孩四處求醫,在接受了一段時間的治療後,女孩說了一句讓父母聽了特別後悔的話。女孩說:「因為玩具熊不會開口罵我。」

原來,女孩的媽媽性情急躁,無論孩子說什麼,她都會打斷孩子,並且先入為主地批評孩子。

孩子叫媽媽,她會說:「你別添亂,自己玩去。」

孩子玩的時候,不小心弄疼了自己,哭着叫媽媽的時候,媽媽會說:「哭什麼哭?」「你怎麼這麼笨?」

為了不惹媽媽生氣,不被媽媽罵,她開始疏遠媽媽,不跟媽媽說話;漸漸地,女孩也不願意和其他人交流,經常一個人躲在房間和玩具熊說話。

我們是不是也曾經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習慣性」評判孩子,曲解了孩子的行為呢?在我們發脾氣之前,為什麼要吝惜這幾分鐘的時間,不能聽孩子把話說完?

有網友曾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逛超市的她,買來兩根甜玉米,回到家喊女兒和婆婆來吃。女兒拿起一根玉米,就啃了一口,放回盤子,接着又拿起另一根,聞了一聞,又咬了一口。

看到這個場景,她氣不打一處來,對孩子怒吼道:「你這孩子太不懂事了,玉米是你和奶奶一人一根的,媽媽平時不是教你要學會分享麼?」

女兒嚇得臉色蒼白,吞吞吐吐地說:「我,我就想聞一聞,看哪個玉米香…」「你什麼你,你就想着你自己了,你怎麼那麼自私!」

聽到她的苛責聲,婆婆趕緊趕來:「孩子,奶奶吃不動玉米的,這些都歸你……」

聽奶奶這麼一說,女兒「哇」地哭出聲了,一邊抹眼淚,一邊哭着說:「奶奶牙齒不好,我咬一口,看哪根玉米嫩,聞一聞,也是為了挑最香的給奶奶…」

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疼愛有加,但真正耐心聽孩子說話的很少。

當他們的解釋,總是被無情地打斷;

當他們的想法,永遠也無法說出口;

孩子能夠做的,就只能是沉默和順從。

這樣的孩子,內心是孤獨和無奈的。

所以,當孩子拿着59分的試卷回家時,先不要數落他笨,請先耐心聽孩子自我分析;當孩子灰頭土臉哭着回家時,先不要責備他,而是認真聽孩子解釋事情的經過。

為人父母,都應該在教育路上不斷修行,忍住自己一點就炸的脾氣!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我們不能陪孩子走過他的一生。所以,趁時間還來得及,教給他獨立生活的能力。

教育孩子,也是自我提升的過程。在這三件事上,家長學會「忍」,是提升自己的第一步,也是讓孩子變得自律的第一步。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易貝樂少兒英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202/1552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