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作為張玉環案報道者 我對他未來的命運並不樂觀

張玉環案火了,我始料未及。

在我的印象里,一起「冤案」能在此國引發如此關注,最近的還要追溯到聶樹斌案和呼格吉勒圖案「平反」的時候。在這中間,更多的「平反冤案」所引起的輿論關注度,根本無法和張玉環案相比。

作為最近一直在參與報道此案的記者,復盤這次輿情,宋小女的「爆紅」應該是無法繞過的一個節點——當她對張玉環真摯火熱的感情,通過豐富的肢體語言、面部表情,以及那句「我非要讓他抱着我轉」,以視頻形式展現在網民眼前的時候,無數人被她感動了。

輿情是容易被真情帶動的。作為張玉環的前妻,她到底經歷了什麼?為什麼她還會對張玉環懷有如此熾烈的感情?為了回應輿情,媒體的關注點迅速從張玉環轉移到了宋小女身上,這幾天,她所接受的採訪密度,甚至已經超過了張玉環。

對這類報道的質疑也隨之出現,有網友說,「深挖那些刑訊逼供的警察才是媒體應該做的事」。這種質疑雖然外行,但卻是可以理解的,每逢「冤案」平反,公眾總是希望,始作俑者能得到追責和懲處。

然而,我們又何曾見過,過往案件中,有哪個始作俑者是因為輿論或者任何有司之外的力量而付出代價的呢?

即使如此,回到張玉環案本身,作為一個報道者,對於那些沒能「深挖」出來的事情,我仍然是慚愧並且遺憾的。

 alt=

比如,當年案發時,警方為什麼只將犯罪嫌疑人鎖定為本村人,而沒有就當天村里唯一出現的一個陌生拾荒人展開偵查?警方曾根據張玉環的供述,在他家找到了一根所謂「作案」用的麻繩,這本是警方在整個偵查過程中,發現的為數不多的物證,而且這個物證還是直接兇器,但為什麼在拍完照片後,就選擇「不予再做保留」呢?DNA技術當時已在國內運用,警方既然懷疑張玉環手上的抓痕是被受害男孩抓傷的,為什麼沒有做相關的DNA鑑定?如果DNA鑑定證實張玉環手上的抓痕確是被男孩抓傷的,此案幾乎可以被辦成鐵案。

7月上旬,張玉環再審第一次開庭後,我也曾試圖聯繫當年的一位辦案警察,他已經退休,退休之前早已離開刑偵崗位。結果可想而知,他讓我去找進賢縣公安局。後面的遭遇更加常規了,公安局政治處的人說,他們關於此案的對外口徑是零,整個案件由縣政法委統籌。我又去找了政法委,一位辦公室主任表示,希望媒體不要過多關注此事,讓我們考慮下死者家屬的感受。

可是,最應該考慮死者家屬感受的不應該是他們嗎?對死者家屬最好的告慰難道不是把案子查清,告訴家屬,誰才是真兇嗎?

更現實的情況或許是:有司已經沒有能力和動力查清此案了。

能力是指,案發已經27年,當年有利於案件偵辦的因素已不復存在,真要重查,從何查起?

 alt=

動力則無需多言,當年的辦案警官、檢察官、法官,有的已經退休,有的已經高升。查清當年張玉環「蒙冤」的過程,拔出的蘿蔔,帶出的泥,恐怕有司無法消化,也洗刷不清。即使,張玉環仍能說出當年對他實施刑訊逼供的警察的名字,判決書上仍印着審判長的名字。

就在張玉環獲釋前幾天,一位曾和進賢公安接觸過的人告訴我,張玉環案啟動再審後,縣公安局目前負責刑偵工作的警察在去年找到他,跟他說:他們仍認為張玉環就是兇手,只是限於當年的辦案條件,才沒有辦成鐵案,以至今日情形。

進賢公安說的可能是「真心話」。受限於所謂辦案條件,即使用了刑訊逼供的手段,即使證據鏈不足,在警方眼裏,張玉環就是兇手。但也可能不是真心話,一旦承認找錯了真兇,當年的辦案警察難辭其咎,在職警察則會平添一樁懸案。

現在的結局對有司來說,應該是政治代價最小的結局了:法院最終並未承認張玉環案是一起徹頭徹尾的冤案,而是以「認定張玉環犯故意殺人罪的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為由,按照疑罪從無的原則,宣判張玉環無罪。

與此同時,據最新報道,南昌市公安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局局長周衛華正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履歷顯示,從1989年至1998年3月,進賢縣公安局雲橋派出所所長一直都是周衛華,而這裏正是對張玉環進行的審訊地點之一,時任派出所長的周衛華在張玉環案充當了什麼角色?目前無法查證。

不過,以我的判斷,張玉環案若真有問責,那大概也會到周衛華這個層面就結束了。而關於張玉環案的輿情,也會迅速降溫,直至消停。事實上,從7月9日再審首次開庭至8月4日宣判,官方的種種應對,已經讓在場記者感覺到,他們希望把這個案子的社會影響降至最低:

7月9日開庭前,包括律師在內的很多人都以為,張玉環會被當庭無罪釋放,家屬從縣裏官員那裏得到的信號也是如此。但是,就在檢察官建議改判張玉環無罪,法官宣佈休庭的間隙,律師被告知,情況有些變化。隨後,法官宣佈,將會「擇期宣判」。

 alt=

7月31日,進賢縣有關領導曾約張玉環的家屬進行過一次談話,那次談話中,家屬明確表示要親自把張玉環從法院接回家,不會乘坐官方車輛,官方表示答應。但8月4日庭審開始時,家屬、律師和記者才發現,張玉環根本沒有出現在法院庭審現場,而是在監獄通過視頻直播參加了庭審。庭審結束後,張玉環隨即被送上縣裏安排的車輛,回到進賢。

張玉環回到村子已是傍晚六點多,早已等候的記者迅速將他包圍,縣、鄉、村的幹部全程在場守候,媒體採訪基本處於官方掌控之中。後來我才得知,在見到記者前,張玉環已被告知,面對媒體,不要談追責的事情,「因為會影響國家形象」。

也許至今,當地政府唯一沒有預料到的事情就是,張玉環案會因為宋小女的「走紅」,受到上至新華社、央視等國家級官媒,下至各地市場化媒體的前所未有的關注。

 alt=

如此洶湧的輿情,似乎遠遠超出了一個縣政府的掌控能力。

但是,這波輿情終會散去。喧囂之後,此前的關注唯一能幫助張玉環的,或許只是讓他在申請國家賠償的道路上,走得稍微順暢一點。而他需要獨自面對的難題是:失去27年的青春年華後,面對妻離子散的家庭、早已脫節的社會,自己的後半生,該如何度過?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默存格物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810/1487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