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風靡世界的23個教育法則 越早看到越好 決定孩子一生幸福!

倒U型假說:給孩子適當壓力

倒U型假說證明:壓力太小,沒有動力;壓力太大,又成為阻力;只有壓力適中,才能成為激勵人的動力,做什麼事情效率才會高。

有一個心理暗示的故事:一個原始部落里,大家都相信他們的巫師,只要是他說的,人就會朝着他說的方向發展,或好或不好,甚至死亡。後來一個心理學家研究證實,正是人們過於相信巫師,他的話就成了心理暗示。

給孩子適當壓力,告訴他不要太在意,保持自己的謹慎,才能更好的發揮。

破窗理論:給孩子一個好的環境

美國心理學家詹巴斯在富人區和窮人區放了兩輛一樣的車。放在富人區的車,完好無損,過了一個星期,它還是那樣;在窮人區的車,他摘掉車牌,打開頂棚,沒過一天,就被人偷了。後來,他把那輛在富人區的車打破一塊玻璃,沒過幾個小時,車就被人偷走了。

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以這個試驗為基礎,提出「破窗理論」,用來表達環境對人的影響。

孩子的成長亦是如此,家庭環境在孩子成長中佔有重要地位。給孩子一個整潔溫馨的家,夫妻恩愛,不當孩子的面吵架起衝突,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禮物。

天賦遞減法則:教育孩子要趁早

天賦遞減法則,即兒童的天賦隨着年齡增大而遞減,教育的越多,其與生俱來的潛能就發揮的越少。

在國民教育普及的今天,傑出的手工藝人反而少了。有經驗的漁夫說,現在像過去那樣善於游泳、撒網的人少了,因為現在的孩子十幾歲的時候正在讀書,而水上功夫必須從十歲左右開始練起,這也就能解釋,巴西雖不富,但其足球人才卻很多的事情了。

不少專家認為,鋼琴如果不從5歲開始練,小提琴如果不從3歲開始練,就不可能達到很高的境界。也就是說,兒童的能力,如果不在發展期內進行培養,就會出現潛能遞減的現象。

超限效應:不要過多批評孩子

一次,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聽牧師的募捐演講。最開始,他覺得牧師講的很好,準備多捐點錢;十分鐘後,他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他決定不捐錢了。

當牧師終於講完冗長的演講,作家不僅未捐錢,反而拿走了兩塊錢。

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都會引起接受者的不耐煩或逆反心理,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

這種效應在家庭中時常發生。例如孩子錯了,父母會一次又一次的對孩子做出同樣的批評,這些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後到反感討厭。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逆反心理。

為避免這種超限效應的出現,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

木桶定律:讓孩子全面地發展

木桶定律認為: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

這告訴我們,我們從事某一樣工作,總有自己在這項工作上的長處與短處,提高自己在這項工作上的短處,工作就會更成功。

如果學理的學生不懂文,他的思維方式會受到很大影響,將來的創新能力就不高。孩子的發展也是這樣,均衡發展,更能讓孩子在未來飛的更高走的更遠。

手錶定律:給孩子定明確的目標

尼采說:朋友,如果你是幸運的,你只需有一種道德而不要貪多。

只有一隻手錶,就可以知道是幾點,兩隻手錶並不能告訴孩子更準確的時間,只會讓孩子失去對準時的信心。它會把孩子弄得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該以哪一個為標準。

手錶定律告訴我們:一個人不能同時由兩個以上的人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人無所適從;一個人不能同時選擇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否則,他的行為將陷於混亂。同樣,一個孩子不能同時接受父母不一致的教育,否則,他也無所適從。

禁果效應:如何對待孩子的早戀

13歲的德比與艾麗斯走到了一起,一開始家長和老師都全力干涉,這反而讓他們有了共同語言,更加接近。

後來,校長改變策略,他將孩子和老師都叫去,不僅沒批評孩子們,反而說老師誤會了他們,把他們純潔的友情玷污了。

過後,兩個孩子還是照樣來往,但沒過多久,他們就因為沒有共同點而漸漸疏遠,最終分道揚鑣。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越是難以得到的東西,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越高、價值越大。孩子對異性充滿好感是很正常的,父母和老師以平等的姿態加以引導,將情感轉發為學習動力,這是孩子們樂意接受的方法。

甘地夫人法則:讓孩子勇對挫折

甘地夫人的兒子拉吉夫12歲時,因病要做手術。面對緊張、恐懼的拉吉夫,醫生打算說一些:手術並不痛苦,也不用害怕等善意的謊言。

可是,甘地夫人卻認為,孩子已經懂事了,那樣不好,她平靜的告訴拉吉夫:手術後有幾天會相當痛苦,這種痛苦誰也不能代替,哭泣或喊叫都不能減輕痛苦,你必須勇敢地承受它。

手術後,拉吉夫沒有哭,也沒有叫苦,勇敢的忍受了這一切。

挫折常常無法避免,教孩子勇敢面對,他以後的人生道路才會更平穩。

真愛法則:教育的真諦是愛

布萊恩有一個嗜酒如命的單身母親,他說:每年都至少有一位老師誇我的作業。因為他們,我才堅持着做我的作業。中學校長知道了我的情況,每次逃學,他總會把我叫到辦公室去談話,就像老爸一樣。

在他的幫助下,我又對讀書充滿興趣,並考上一所文科藝術學院,並獲得全額獎學金,後來還獲得全美大學生藝術創作大賽一等獎而聞名全國。

美國教育學家威廉說,這就是「真愛法則」。

愛是一個孩子向前的全部力量,教育的秘訣就是愛,教育的捷徑就是愛之路。在孩子調皮時,給他真愛,是用心的關懷、交流,而不是下結論,放任自流。

馬太效應:讓孩子自信成長

一位富人要去遠行,臨行前,他將財產委託給他的僕人掌管,給了第一個僕人5塔倫特(註:古羅馬貨幣單位),第二個僕人2塔倫特,第三個僕人1塔倫特。第一個人賺了5塔倫特;第二個人也賺了2塔倫特;第三個人卻把錢埋在土裏。

富人回來了,對第一個僕人說:你是位自信的人,我會讓你掌管更多的事情。並把第三個人的1塔倫特奪下,給了第一個僕人。

「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知名社會學家羅伯特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馬太效應」。

這說明一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方面獲得成功和進步,產生積累優勢,就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在孩子自信心的培養上,越有自信心的孩子,就越能受到來自各方面的鼓勵和幫助,取得更多的好成績,而這些好成績又會進一步刺激孩子自信心的提高,從而進入良性循環。

狐狸法則:培養孩子獨立意識

狐狸世界的法則是:成年後的狐狸不能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它們必須獨立養活自己,這也是自然法則。如果你不懂生存,就被淘汰。

一位年輕的母親,帶自己的孩子去公園,有很高的台階,孩子興奮的自己要爬上去。在他跌倒的時候,他望了望母親,母親慈愛地用眼神鼓勵他而沒有去扶他。

人生的階梯,我們不知道要經歷多久,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人可以幫我們爬自己的人生階梯。有遠見的富人,只把很小的一部分財產留給後代,就是要讓他們明白,唯有他們自己努力,才能活的更好。

鯰魚效應:培養孩子競爭意識

很久以前,挪威人從深海捕撈的沙丁魚,總是還沒到達海岸就已經死了。但有一條漁船總能帶着活魚上岸。

原來,漁人在船的魚槽里放進了鯰魚,鯰魚是沙丁魚的天敵,鯰魚出於天性不斷追逐沙丁魚,在鯰魚的追逐下,沙丁魚拼命遊動,激發了其內部潛能,從而活了下來。

這就是「鯰魚效應」,它告訴我們,競爭可以激發人的內部潛能。

在孩子教育上,給他們競爭的舞台,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他們以後才更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刻板效應:放下對孩子的偏見

「刻板效應」也叫「定勢效應」,主要是指人們對某個事物或物體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並把這種觀看法推而廣之,認為這個事物或者整體都具有該特徵,而忽視個體。

有些父母,總記着孩子的「不是」與「錯誤」,對孩子已經形成一種不成才的刻板印象,當孩子進步後,還是以原來的語言去評價他,這就傷了孩子的自尊,也影響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不要讓自己的刻板,阻擋孩子的進步。要把他的進步看在眼裏,放在心中,還要及時表揚。加油吧,爸爸媽媽們。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父母世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731/1483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