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民俗風情 > 正文

為什麼苗族是"無字之民",他們為什麼沒有文字

前言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那麼文字是什麼?

"文字"是書籍的磚塊,堆砌歷史的地基,也是承載文化的載體。人類創造了文字,從此之後便離不開了文字,文字是人類進步的有力武器。

但,文字是什麼?

文字本質上就是一種記錄和傳達信息的符號。每個文字都有自己的意思,這些意思便是文字所承載的信息。

而將文字組合書寫成文章,其實就是將信息轉化為文字,然後由閱讀者再以文字所代表的意義轉化為信息。

所以說,文字本質上就是一種記錄和傳達信息的符號。不管是中文、英語、象形文、甲骨文,都是如此。這就是文字的本質。

我國華夏文化有五千年歷史,文字的使用也悠久流長,因此華夏是個有豐富和古老文化的國家。悠久的文字使用歷史,讓華夏文明擁有了龐大的文化信息。

可如果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怎麼去傳承和延續自身文化呢?

無字民族

世界上沒有文字的民族很多,但這些民族並沒有因為沒有文字而失去自身的文化與傳承。有些無字民族存在的歷史也極為悠久,這種悠久不是十年、百年、千年,而是可以追溯到數千年之前的古老。

苗族少女

像我們所熟知的苗族,其實就是個沒有自身文字的民族。

可我們都知道,苗族有着豐富的文化、傳承也從未斷絕,對於自身文化的認知和延續也沒有任何偏差。

苗族的歷史可以追溯至上古"三皇五帝"時期,苗族先祖的"九黎"是曾經的中原霸主,因為戰敗才不得不遷徙往雲、貴、川、廣地區。

華夏是依靠着文字的記述才得以了解這段歷史,那麼苗族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完成對於過去數千年之前事情的記述呢?

文字是記錄信息的載體,可能承載信息的卻不只有文字。圖畫,也承載信息的有效載體之一,許多歷史的記錄其實都是以圖畫的方式保留的。

苗族雖然沒有文字,但苗族將自己的歷史信息,記錄在了衣服的刺繡圖案,鐫刻在了銀飾上,圖案就是苗族文化傳承與信息載體。

苗族銀飾炫美無比,是苗族符號化的最好體現。甚至可以說苗族銀飾是一件藝術品,而非裝飾物。很難讓人想像,苗族先輩擁有着怎樣的智慧,才能將自身的文化和歷史變成美麗銀飾上的圖案。

苗族銀飾

那麼,苗族真的存在過文字嗎?既然有,為什麼現在的苗族沒有自己的苗文?其中又有着什麼樣的原因與曲折?

文字之爭

在最古老的詩歌中,苗族其實是有文字的。《峒溪纖志》等大量文獻中,都有對苗族"古文"有少量的記載。在苗族本身的傳說敘事和古老歌曲中,也有對於"苗文"有着一些描述。在一些地方發現的摩崖石刻,也疑似是苗族古代"文字"。

但這些都無法成為證據,去證明苗族過去曾經有過文字。可既然許多文獻中苗族古老歌曲、銀飾文案中都描述了苗族曾經的確有過"文字"使用記錄,雖然依舊無法證明苗族存在過"苗文",不過我們卻能夠以這些資料為基礎,去推斷和假設苗族"文字"的變遷。

(1)"苗文"傳說

從種種方面看,苗族在遙遠的古代是存在文字的。雖然無法找到決定性的證據,但苗文存在的故事時隱時現於傳說故事和各種文獻中。

對於曾經存在"苗文"的傳說不是存在於某一區域,而是在苗族中整體流傳。對於失去"苗文"的原因,苗族的傳說中都有一個共通性,那便是"因為戰爭,失去了文字"

湘西苗人的傳說故事中,苗人曾經以前是有文字的,但因為戰爭失敗而不得不遷徙。西遷的過程非常困難,在到達洞庭湖時爆發了一場"洞庭之戰",大量懂得"苗文"的苗人戰死,由苗文書寫的許多典籍也慘遭遺失。

湘西苗族聚居地

隨着西遷的繼續,懂得文字的苗人越來越少,等到安定之後,存留的文字已經連日常使用都做不到,一兩代人之後,苗族也就遺失了自己的文字。

另外一種傳說存在於湘西苗族古歌中,是說苗族原來和漢族共用一種文字,但苗族的文字被漢族用欺騙的手段全部給騙走了,後來爆發了戰爭,苗族戰敗不得不砍伐杉木造船遷徙,苗族被漢族騙走的文字就再也沒能要回來。

貴州生活的苗族,對於苗文的傳說也大同小異。

苗族曾經擁有文字,但在遷徙坐船渡河時,因為水流端急,記錄文字的書籍不小心落入河中,因此失去了文字。

另外的說法也是苗族曾經有文字,在西遷時為了渡河,只能將記錄文字的書籍要在嘴裏,卻一不小心吃進了肚子裏。

其它地區的苗族也有類似的傳說故事,雖然故事內容不同,可故事的主體內容卻不變。

(2)"苗文"石碑

對於苗族傳說故事中失去文字的過程和內容,我們先不去談也不去設想。先來看一看苗族存在文字的其它證據。

在我國的許多地區存在着一些奇特的摩崖石刻和碑文,這些碑文和石刻上面的文字不屬於已知文字中的任何一種。這些文字被一些學者認為是"苗文",只可惜無法解讀這些文字所以得不到確切的證明。

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黔東南雷公山的"苗文碑",這塊石碑分為兩塊,據研究應該屬於同一塊石碑。

雷公山"苗文碑"碑文

碑文似乎是圖案,但又能看出一筆一划蒼勁有力。看上去甚至有些像繁體漢字,但絕對又與漢字不同。

想要解讀這兩塊碑文,現在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兩塊碑文加起來,也只有幾十個字,沒有其它文獻和歷史文物的支持下,根本就無法解讀石碑上的文字,也無從說起這些文字是"苗文"

不過說是苗文的文字也不為過,因為在文獻中是能查到資料的。像湖南城步縣陡沖頭村也有類似的石碑,而這些石碑上的文字在文獻據《城步縣誌》中有記載。

乾隆年間,城步縣苗族發動了起義,他們使用一種"形似蝌蚪、似篆非篆"的文字。最後起義失敗,這些文字也被乾隆下詔令所銷毀。

許多的學者都傾向於,這些文字是"苗文"。但都是後來局部區域內苗族在西遷之後發明的文字,這些文字中都能看出漢字的影子,所以苗人在創造這些文字時,肯定是參考了漢文的。

城步縣廟寨

若要說,這些無法解讀的文字也能算作"苗文",但絕對不是苗族最早的文字。但從這些文字中,或許能看到一些最早苗族文字的影子。

苗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一度試圖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文字,可惜最後都以失敗告終。所以到了現在,苗族仍舊被學者稱為"沒有文字的民族"或者"無字之民"

苗文猜想

苗族失去文字的過程先不去談,對於失去文字的原因,各地苗族的傳說幾乎是一致的"因為戰爭"!

因為戰爭,苗人先祖戰敗所以不得不進行遷徙。看到這裏,我想只要是知道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蚩尤與黃帝逐鹿中原"

蚩尤與黃帝之戰

蚩尤黃帝之戰,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也是出現在漢族各類典籍中的事情。這個故事最早出現於《山海經》,後來又出現在《史記·五帝本紀》,然後《史記索隱》、《管子·地數篇》、《龍魚圖》等,都有關於蚩尤和黃帝的記載。

也就是說,苗族以前是有文字的,而這種文字的使用時間,甚至可以追溯至傳說中的華夏"三皇五帝"時期。

蚩尤是苗族先祖,苗族起源於"九黎"已經是現代人們的共同認知。對於蚩尤戰敗之後,九黎部落的西遷也有種種文獻作為佐證。

所以結合先祖各地苗族留下的傳說故事與古老歌曲,不難看出一條清楚的脈絡。不管這些故事的內容如何,但有一點是共同的。

"苗族曾經擁有文字,只是因為戰爭而流失了"。

可沒有了文字,苗族怎麼延續自己的文化與歷史傳承呢?

"無字民族"的文化傳承

文字是最有效的信息記錄載體,沒有文字的民族對於自身文化的保護是很重要的。民族之間之所以有區別,其區別就在於每個民族之間的文化有所差異。

所以將文字視為文化的基礎也不為過,但沒有自身文字的民族有很多。可這些民族依舊延續了自身的文化與傳承,歸根結底這些"無字民族"採取了另外的文化傳承和保持方式。

比起文字更為直觀的方式是什麼?

文字其實就是一種"轉換碼",每個字都有自身的意思,將文字組合形成信息進行傳達。認識同類文字的人看到這段文字之後,就會在腦海中去解讀每個文字所代表的信息。

當文字所代表的信息被解讀以後,讀的人自然就知道了一段文字所表達的意義。這種信息轉換速度是極快的,因為我們在看到文字之後,幾乎都是在瞬間就解讀出了信息,明白了這些字句所代表的意思。

活字印刷

如開頭所說,苗族先民用智慧將文化融入在了衣服的圖案紋飾中,鐫刻在了日常裝扮的銀飾中,也書寫在苗族古老的歌曲中

圖案,無疑是比文字更為直觀的表現形式。

最簡單的舉個例子,我現在面前有一杯水,我在怎麼用文字去描寫這個水杯,與杯中的水,都不如直接讓你們看這杯水的照片更加直觀。

因為文字是需要去解讀和理解的,而照片卻是直觀的視覺信息,是比文字更加直觀的表達方式。

所以苗族先民在失去文字之後,選擇了用衣物圖飾去記錄自身歷史與文化,無疑也是有效的文化傳承方式。

唯一的缺點則在於,文字更加方便日常使用,也更加利於文化傳播,而圖案繪畫不行。現在我們有印刷機,可以批量的印刷圖案,但過去卻沒有。

而為了最大限度的讓一個圖案記錄更多信息,這些信息無疑會被壓縮,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導致了圖案內容過多,難以解讀。

所以說,圖案能夠記錄歷史與文化,也能將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但絕對不能推動文化的發展與擴散,也難以做到文化的傳播。

苗族日常服飾

不過雖然在文化的傳播與擴散上,圖案紋飾不如文字有傳播力,但在文化傳承的保護上,有着不錯的效果。類似一些沒有自身文字,但依舊將文化傳承至今的民族,採用的大多也是同樣的方法。

後語

苗族曾經是有過自己文字的,只不過因為種種原因而遺失。

在漫長的過程中,苗族先輩肯定也想過要重新創造文字。但文字的創造不是說簡單的書寫幾個符號,就能夠成為文字。

文字是一個不段創造的過程,不是說一天兩天就能成功的。最早的甲骨文只有4000多字,但到了清朝《康熙字典》時,漢字已經增加46933個。到了現代的《漢語大字典》收錄漢字已經到了60307個,《中華字海》中收錄的漢字更是達到了8萬多。

其中還不算以漢字為基礎被創造出的其它國家類漢文,如果算上這些,收錄文字將達到16萬。

當然,一些苗族聚集的地區也存在過"苗文",最晚的苗文記錄截止在清朝,所以不能說在這之前苗族真的沒有自己的文字。

在清朝之前,肯定也算出現過苗文的,只不過這些文字流通性不強,或者本身就存在缺陷,導致慢慢被人所摒棄。

在清朝中後期,隨着清朝在雲、貴、川、廣地區統治的加強,苗族與外界接觸日益密切,自己去創造一種文字,不如使用漢字方便和流通,也就沒有了去創造文字的必要。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5j9agpl.html

責任編輯: 葉淨寒  來源:每日頭條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422/1440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