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微信終於有查看訪客記錄功能了

刷微博的時候微信響了,是朋友給我發的一條連結。

他說:「微信現在花樣越來越多了,朋友圈訪客記錄都能看了。」

我說:「啊,是嗎,和當年QQ空間一樣了嗎?」

他說:「是啊,不信你試下。」

打開這條連結,顯示兩個輸入框:受訪者微信號、訪問者微信號。

我在受訪者微信號框裏,老老實實填寫上我的。

然後看到訪問者的微信號的那欄,愣了一下,退出了連結,在微信列表中搜索着誰的的名字,然後輸入了對方的微信號。

點擊提交後,我才發現我被套路了。我輸入的東西都會發到給我發送連結的這個人手裏。

我說:「靠,套路我。」

他說:「哈哈,我就想看看你心裏惦記誰。」

他按照我輸入的微信號搜索,截圖給我,問我:「這是誰?」

我說:「我媽。」

他發來一個汗的表情,他說:「你心裏就沒惦記的人啊。」

我說:「有啊,我就是怕我太惦記他,怕我忍不住總是找他說話,所以我把他刪了,我倆沒有好友,他看不了我朋友圈。」

對話框他名字那裏現實「正在輸入……」顯示了好久,然後他回了句:「喔。」

我說:「你也是被別人套路後才發給我的吧。」他說:「哈哈哈哈。」

我說:「你輸入的是誰啊。」

他回答說:「你。」

和前任分開後,我就把他微信號刪了。

刪了的原因是因為太惦記,我總是會不厭其煩一遍遍的像偵探似的翻看他的朋友圈。

根據他的隻言片語來想像他的生活,聯繫他前後文的邏輯,聯繫他發送狀態的時間,聯繫從朋友那裏打聽到的細節,在腦海里勾勒他現在的心情,猜測他現在正和誰在一起,身邊有沒有認識新的人,有沒有想起我,是不是很想我卻忍着不說。

這種狀態每時每刻對我都像是一場凌遲:

誰給他點讚了,我要緊張;他回家晚了,我要緊張;就是他今天什麼都沒發,我都要緊張,緊張他是不是出什麼事兒了。

喜歡一個人的時候,對方的隻言片語,對我們來說都是一道閱讀理解題。

給我發連結的人姑且管他叫八萬吧。

我們認識的場合是在麻將桌上,他作為我上家,截胡了我兩次,其中數額最大的一次,截胡的是張八萬。

我又氣又笑,我主動問他,我說:「朋友你叫什麼名字啊,你克我啊,好不容易胡兩次,全被你給截了。」他笑着揮着手裏的牌說:「我真名太拗口,你就直接叫我八萬吧。」

我笑着說:「這名是在拉仇恨啊,你是真不怕我記恨你啊。」他說:「記恨我沒事兒,記住我就行。」

八萬翻過我的所有朋友圈,每條下面都有他的點讚,他說想多了解下我的過去,所以在某一天晚上我半夜被尿憋醒的時候,發現朋友圈提示300多條消息,都是他的點讚和評論。

我說:「你瘋了啊,半夜不睡覺幹嘛呢啊?」

他說:「如果朋友圈真的有訪客記錄,那每一條都是關於我愛你的點滴。」

我發了個噁心要吐的表情,沒敢繼續回下去。

躺進被子裏,我忽然覺得有點心酸,他很大膽,比我強,他在意我,我知道。

很多時候我們把自己都騙了,總是以為自己忘了,放下了,但其實沒有。

其實他發給我連結時,我的第一反應是輸入前任的微信號,只是打到一半,忽然想起來我們連好友都不是了,所以又臨時換了。

我和前任在徹底分開前,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冷戰,他不找我,我不找他。

我們像是在賭氣,賭誰先低頭,當然,這個想法也是我想出來安慰自己的,可能他壓根就是不想聯繫,沒想這麼多亂七八糟的東西。

那時候我一天要打開他朋友圈看八百次,發現沒有什麼異樣後,又開始像演員一樣,選最好看的照片,發着各種言不由衷又一語雙關的話,希望能引起他的注意,能讓他點個讚,留個言,私信問我一句。

可是他沒有。

我在想啊,如果朋友圈真的有訪客記錄的話,那他的後台顯示,肯定每三分鐘就能刷新一次,每次我的訪問記錄都會是第一。

我總在想,他可能來過,像我一樣,每天看我好多遍,他可能現在手機的頁面停留在我的朋友圈,所以我就一直給他機會,這種感覺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絲光,隱隱約約又縹緲虛無,我一直等。

等待是最熬人的,等待也是最心慌的,你不知道他會不會來,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來,連續發消息又顯得自己不夠矜持,不值錢。

後來我實在受不了這種折磨了,我們已經很久不說話了,我也受夠了那種深夜迷迷糊糊爬起來看看他有沒有發消息的狀態。

最後總要給自己留點自尊,所以我把他刪了。

我忽然意識到,一個人要是真的在意你,他忍不住那麼久不聯繫你。

至於朋友圈誰看過,誰沒看過,其實即使沒有訪客記錄,我們每個人心裏都有那麼點逼數:

在意你的人每條消息都秒回,喜歡你的人總給你朋友圈點讚。

點讚和評論的意義是什麼呢:我想知道關於你的一切信息,我不能陪着你,可是我想了解你。

別總惦記想知道誰看沒看過你朋友圈了,你心裏都有數。

如果你不確定他愛不愛你,那他就是不愛你;

如果你不知道他會不會看你朋友圈,就看他平時找不找你。

 

責任編輯: 陳柏聖  來源:北方有佳人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1114/1024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