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以人民幣國際地位為代價遏制資本外流

中國暫時將人民幣空頭擊退,而代價是停止與美元一爭高下的努力。

2015和2016這兩年可謂驚心動魄,大規模資本外流使得中國外匯儲備下降了四分之一,此後資金流出的閘門被關閉。中國7月外匯儲備增加240億美元,連續第六個月上升。美元疲軟是一部分原因,因為美元弱勢會提高中國其他外匯儲備按美元計算的價值。但同時資本實際外流也放緩,人民幣兌美元今年累計上漲3%左右,中資銀行的外匯淨賣出少到可忽略不計。

經濟增長和出口反彈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關鍵因素可能還在於2016年底中國政府從根本上加大了資金外流管制。從近期針對海航集團(HNA Group)等海外收購者採取的監管行動來看,管制仍在持續。這一舉措確實有效,但也伴隨着巨大代價。

2015年,人民幣取代日圓成為全球第四大最常用支付貨幣。國際交易服務提供商Swift數據顯示,如今這一排名下滑到第六位,位於加元之後,勉強超過瑞士法郎。Swift今年6月追蹤的國際支付中,只有1.98%為人民幣計價,兩年前這一比例為2.09%。

另外,儘管中國政府嚴厲打壓資本流出,但有跡象顯示外界對人民幣的近期反彈仍持懷疑態度。在春季和夏季的大部分時間裏,中國境內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直收於央行中間價下方,說明國內投資者對於人民幣的升值看法依然謹慎。如果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簡稱:美聯儲)2018年引導利率高於預期(7月強勁的就業數據暗示了這一點),這些擔憂可能會被證明是正當的。

考慮到2015年和2016年資本出逃的巨大規模, 中共領導人可能沒有選擇,只能關閉閘門。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華爾街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810/974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