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郎咸平:拯救中國製造業,必須從中小企業做起

作者:

中國製造始終在「6+1」產業鏈的低價值端徘徊,產業鏈整合困難重重,產業升級毫無建樹;受到要素成本上升、營商環境惡化、低端產業轉移東南亞、高端產業回流歐美四大危機圍堵,中國製造丟了立身之本。

10月21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要用政府稅收減法,換取『雙創』新動能加法。」當天會議確定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推動企業加大研發力度;決定在全國推廣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部分所得稅試點政策,助理創業創新。李克強說,在當前財政收支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國務院出台這兩項政策,既表明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持續發力,也表明新一屆政府推進結構調整的堅定信心。本屆政府成立以來,連續出台針對小微企業的結構性減稅政策,現在又推出兩項促進創新創業、直接有效推動結構調整的措施。這既是為了「利當前」,保持當前經濟平穩增長,也是為了「惠長遠」,推動我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對於李克強總理針對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所部署的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與我新出版的《拯救中國製造業:產業鏈理論實踐案例》一書中所談到的,拯救中國製造業,必須從中小企業做起的想法不謀而合。

中國的中小企業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它們的數量佔到所有中國企業的99%,創造了中國60%的GDP。同樣,在創新方面,我們的中小企業仍是不容小視的群體。我們有65%的專利、75%的發明創造和80%的新產品都來自於中小企業。然而,我們的中小企業卻深陷困境。我始終認為,要想拯救中國製造業,必須從基礎做起,要想發展「中國製造2025」,必須幫助我們的中小企業先走出2015的困境。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向德國和美國學習,看看他們是如何打響拯救製造業的這場戰役的。

先說德國,德國的中小企業佔到所有企業的99%,提供了德國70%以上的就業人口,這一點和我們很相似。你知道德國的中小企業有多麼厲害嗎?全世界2000多家資質最好的中小企業,德國佔了47%。在經歷了2008—2009年的金融危機後,德國政府為拯救其製造業,實行了四步走的戰略,哪四步?

第一步,為幫助企業渡過金融危機,德國政府提供了72億歐元的貸款,其中94%都給了中小企業,這一步幫助了81%的中小企業成功渡過難關。

第二步,德國政府將營業稅的起征點從過去的25萬歐元,增加到了50萬歐元。此舉大大減輕了中小企業的納稅負擔,並且德國政府還提議修改了折舊法,替企業節省了十幾億歐元。

第三步,在人工成本的方面,德國政府出資給予臨時工60%的補貼,請注意!這60%是直接薪水的補貼。另一方面,對於中小企業來說,員工的社保佔了人工成本的很大一部分,為了降低中小企業的人工成本,德國政府決定,工人的社保前六個月政府付一半,六個月後,德國政府全部買單。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如果工人的收入下跌10%,可以直接申請德國政府的補貼。

第四步,德國政府深刻地認識到,新能源在發展製造業的整體計劃中所佔的重要位置,因此大力發展新能源。政府計劃在2010—2020年投入2350億歐元,用於新能源的研發,爭取到2050年80%所用的能源產品均來自於新能源。

美國呢,和德國一樣,也是通過政府的五板斧政策拯救製造業。

第一板斧,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2009年美國政府提出了兩個法案,為幫助中小企業走出困境,美國政府為中小企業提供了130億美元的貸款。

第二板斧,減稅。為了減輕中小企業的稅負,2010年美國政府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法案,給中小企業減免了120億美元的稅收。

第三板斧,鼓勵大企業回歸,鼓勵大型製造業的回歸。在企業回歸的過程中,如果造成了成本的增加,美國政府同意增加的成本20%可以抵扣稅。

第四板斧,培訓。為解決製造業人才缺口的問題,美國政府花了近7億美元,培訓了50萬名熟練工人,其中87%都在培訓之後找到了工作。這一步,不但幫助美國大大降低了失業率,並且幫助製造業解決了人才缺失的問題。

第五板斧,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德國政府一樣,從2009年開始,美國投入了500億美元從事新能源的開發,對新能源企業提供23億美元的稅收補貼,爭取到2035年實現80%所使用的能源都是新能源。

我們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為拯救製造業,德國和美國政府都實行了為企業提供貸款、減輕稅負、大力發展新能源等一系列服務於中小企業的實質性策略。就目前發展情況來看,他們的努力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國自2008—2009年金融危機就業人數達到歷史最低點後,通過這些努力,在之後的幾年穩定增長,目前的失業率始終保持在5%~6%的歷史最好時期。事實證明,拯救中國製造業,我們必須從基礎做起,必須要全力幫助中小企業走出當前困境,「中國製造2025」不能只停留在一句簡單的口號,需要政府有關部門作出更多實質性的行動,才能實現製造業的繁榮,才能拯救我們危在旦夕的製造業。

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間,中國製造經歷了奇蹟般的崛起和輝煌,多種工業品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中國成了名副其實的製造大國。然而,輝煌之下,卻潛伏着深重危機:中國製造始終在「6+1」產業鏈的低價值端徘徊,產業鏈整合困難重重,產業升級毫無建樹;受到要素成本上升、營商環境惡化、低端產業轉移東南亞、高端產業回流歐美四大危機圍堵,中國製造丟了立身之本;德國的工業4.0計劃與美國的工業互聯網戰略來勢洶洶,掀起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國製造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毫不誇張地說,中國製造真正到了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頭。

從世界製造強國的經驗來看,要振興一國製造業,從來不是單靠企業自身努力就可以辦到的,而是必須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的高度,政府從政策、稅收、資金、人才、研發、法治環境等全方位對製造業進行戰略支持的結果。值得欣慰的是,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始,政府已經開始高度重視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並出台了一系列實質性支持政策。2015年上半年,國務院更是公佈《中國製造2025》行動綱領,提出了中國版的「工業4.0」規劃。其中的很多政策思路,都和我多年呼籲的製造強國理念不謀而合。我相信,如果政府能真正把這些政策和規劃落到實處,如果中國的製造企業能克服自身短視目光,迎難而上,那麼工業4.0對我們來說就不是洪水猛獸,而是中國製造實現二次騰飛的最好契機。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東方出版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1025/634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