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清朝元老張廷玉:屹立三朝不倒之謎(圖)

—張廷玉:三朝政壇不倒翁

作者:

清朝有位三朝政壇不倒翁——張廷玉。而他之所以能做到這樣,關鍵在於他的為官之道——忠、賢、愚。忠即是對皇帝盡忠,絕無私心。賢即才華、辦事的能力,對於明君來說,這一點必不可少。愚即是要該糊塗時就糊塗,不與皇帝爭功。

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族大臣張廷玉

名門之後以「忠」事君

張廷玉乃康熙朝大學士張英之子。張英曾做過康熙太子的師傅,也是康熙朝宰相,為官清正廉潔,從不仗勢欺人。張英致仕(退休)前一年,張廷玉考中進士,並被選授為翰林院庶吉士(儲備幹部),從此踏上了長達五十年的仕途。如果將張廷玉五十年的為官生涯比作一條長河的話,那康熙朝就是他從政的源頭,雍正朝則是他為官風生水起、大江奔流的時期,到了乾隆時期,這條河流雖也奔流,但場面已是緩緩流淌,再難掀起什麼浪花來了。

雍正是一位立志改革的君主,能在雍正手下任職並不容易,稍有紕漏便有生命之虞,這並非沒有前車之鑑,年羹堯、隆科多居功自傲,最後被賜死,就是最典型的兩個例子。在這種情況下,張廷玉是如何獲得雍正信任的呢?

首先有一個前提就是,張廷玉在康熙晚年諸皇子爭儲的鬥爭中並未倒向任何一方,這是雍正對張廷玉沒有成見的條件,也是雍正保留這一前朝大臣的主要出發點。再有就是張廷玉才思敏捷,能揣摩、把握雍正的心思。這從他奉命編寫《聖祖仁皇帝實錄》(即康熙實錄)和《明史》就可看出。

這一切維護雍正形象的忠君之舉,自然被雍正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張廷玉也因此被雍正視為「股肱」。史載,張廷玉曾患小病。病癒之後,雍正對近侍說:「朕股肱不快,數日始愈。」臣屬聞知,爭來問安。雍正笑對群臣說:「張廷玉有疾,豈非朕股肱耶?」雍正、廷玉君臣關係,可見一斑!

辦事幹練低調為官

除了編史,張廷玉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繕寫上諭。西北戰事開始之後,張廷玉協助雍正完善了軍機處。軍機處後來成為國家軍政大事的決策機構,而張廷玉就是其中的辦事大臣。軍機大臣雖不參與決策,只是「跪受筆錄」,但平日繕寫上諭、處理文書既是一項體力勞動、也是腦力勞動,而張廷玉都能辦得井井有條,未曾出過岔子。雍正每次口授片刻,張廷玉便可擬就,即便每日十數次也是如此,其文思敏捷實難一般人所能企及。

在清廷對準噶爾用兵吃緊之際,羽檄交馳,每日屬吏請求張廷玉指示和批閱的文件常達百數十人,但即便如此,張廷玉也沒有耽擱或是做錯過一件事。史載他時常坐在轎中還在辦公,甚至傍晚回到家中還要熬夜加班,以使第二天能及時拿出處理意見。雍正皇帝稱讚道:「爾一日所辦,在他人十日不能及也。」

雖被皇帝稱讚,但張廷玉深知「謙受益,滿招損」的道理,他身處中樞機要之地,對「言多必失」的古訓感觸頗深。因此他時刻保持着小心謹慎的「作風」——從不留片稿於家中,也絕少讓家人得知朝中政事。不僅如此,他還很少結交外官,從政多年「無一字與督撫外吏接」。他時刻以皇帝的意志為轉移,少說多做,或者是只做不說。

對於被世人詬病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張廷玉也保持着警惕,時時刻刻都不忘記一個人臣的本分。據《安徽省志》載:某次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珩參加殿試,康熙在看了張廷珩的文章後,大加讚賞,要拔為一甲(共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但在張廷玉的再三請求之下,最終將他降為二甲第一。不久張廷玉的兒子也參加殿試,同樣位列一甲,但在張廷玉的堅持下,也被降為二甲第一。

張廷玉終其一生,可稱得上是三朝政壇不老翁,而他之所以能做到這樣,關鍵在於他的為官之道——忠、賢、愚。忠即是對皇帝盡忠,絕無私心;賢即才華、辦事的能力,對於明君來說,這一點必不可少;愚即是要該糊塗時就糊塗,不與皇帝爭功。張廷玉之所以能侍奉三朝為官五十載,與這三者的靈活運用關係匪淺。

責任編輯: 王君  來源:領導文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0922/617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