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一筆好字的價值

作者:

清朝科舉,要看八股文章。所以,滿朝的士子,成天的課業,就是學做八股。從作文的技術而論,《儒林外史》裏的魯編修有話,八股文章做好了,要文便文,要詩便詩,一個巴掌下去一摑血。從秀才考到進士,只消熟讀四書,人家出一句四書章句做考題,你就知道上下文,再懂點八股文的規矩,大體上就可以敷衍成文了。

只是,四書總共就那麼點內容,翻來覆去地考,所有的章句都出盡了,考試範圍,眼見越來越小。坊間為了配合古代的「高考」,複習資料應有盡有,詳盡羅列各種中式的文字,加以點評,一個人即使文字功夫不行,但只消記性好,肚子裏裝上幾百篇範文,考試出題,大體跑不了四書的範圍,趕上一個背熟的題目,照貓畫虎,總是可以應付。相反,判卷的考官,由於已經考上了,敲門磚不用了,所以對各種範文,反而比較陌生,就算考生寫的文字,跟範文一模一樣,也未必能識破。那年月沒有電腦,沒有網絡,更沒有各種識別軟件,好混。

當然,考官為了防範考生這樣作弊,也可以用出截搭題的方式加以對付。即把四書章句兩句不相干的話,截出來放在一起。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製作複習資料的人,很快就想出了對付的辦法,照樣可以走捷徑。道理很簡單,這種截搭題,出題的人,自己也未必知道怎麼做,反正按八股的規矩,代聖賢立言,模糊含混地糊弄成一股一股對仗的句子,誰也不敢說不可以。

所以,科舉考試判卷的人,無論座師還是房師,其實挺為難的。面對一堆高度相似的文章,還必須分出高下,真是個不好乾的活兒。所以,時間一長,考官也有了自己的辦法,第一是看有沒有政治問題,如果有不按朱熹注釋思路作文的,馬上槍斃掉便是。第二,是找格式上的毛病。過去寫文章,規矩大,什麼地方該空格,什麼地方該另起一行,都有講究,該避諱的地方,必須避諱,也是不能碰的紅線。凡是碰上有這樣的犯規事項,文章也刷掉。第三,非常關鍵的一點,是看書法的好壞。每逢考試,但凡考官分不出高下的時候,就看字寫的好壞。最後的殿試,分出狀元榜眼探花的考試,更是如此。

所謂殿試,就是在皇宮裏中和殿前,由皇帝監視着,中式的貢士們每人一個小桌子,在短時間內完成一篇短文。這樣的考試,任何人都沒法展示文采。最後判卷,閱卷大臣們,也就是按書法的優劣打分。每次殿試,最後排名三甲的,無一例外都是書法最優的。總之,不寫一筆好字,走科舉這條路,基本上戲不大,即使走了狗屎運,考上了舉人,最後進士考試也得落第,萬一不落第,也絕不可能排名靠前。

晚清名頭很響的思想家龔自珍是名士,無論詩還是文,都為時人所推崇。但是,龔大名士的書法,卻不怎麼樣。不是說他真的寫得不好,而是這樣的人,寫不出規矩的館閣體。作為放蕩不羈的名士,這也是沒法子的事兒。但是,這個致命的毛病,就影響了他科名的位置,好不容易中了進士,無論如何,都排不到前列了。自然,也就點不了翰林,正式翰林沒戲,連見習翰林(庶吉士)也沒有戲,只好委屈做部曹了。

清代的翰林,實際上是閒官兒,無事可做,但在仕途上,出息卻最好。只消做了正式的翰林,就有機會上行走,陪皇帝讀書,被皇帝看上,日後騰達。就是官沒做好,退休了,各大書院,也方便請你去做山長,體制外的銀子也好掙些。社會上,即便商人,也高看你不止一眼。龔自珍作為當時的文壇領袖,才華橫溢,名士派十足,卻點不了翰林,得不到體制的認可,很是恨恨的。自此而後,凡是龔家的婦人,其妻,其妾,兒媳,女兒,包括丫鬟,都被逼非學館閣體不可,天天練習,日日書寫。寫的像個樣了,還拿出來顯擺。對人說,你看,翰林有什麼了不起?不就是會寫館閣體嗎,我家婦人,個個都可以入翰林。一次龔自珍考內閣中書,朋友嘲笑說,要是他的如夫人來考,中式的概率還大些。據說,他的一個如夫人,在京城,書法已經小有名氣了。

龔家的婦人練了一筆好字,但翰林卻並沒有因此而感到羞辱,滿朝的讀書人,依舊還是練字。儘管,敏感的龔自珍,已經感覺到了天下的危機,在危機中的朝廷,沒有人才。他天天叫,日日喊,但除了極少數人,沒有人真的把他和他那張烏鴉嘴當回事。最後,龔大名士只好莫名其妙地鬱郁而亡了。他死之後,文壇,依舊是一筆好字的天下。

2012-12-26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925/449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