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施特羅家族 如何從億萬財產到家徒四壁

作者:

和美國的很多富豪家族一樣,施特羅家族的故事也是從一位移民開始:1850年,伯恩哈德·施特羅(Bernhard Stroh)帶着150美元和令人垂涎的家傳啤酒釀造配方從德國來到底特律。他推着獨輪車挨家挨戶推銷他的啤酒。到了1890年的時候,他的兒子朱利葉斯和小伯恩哈德已經把啤酒賣到了五大湖周邊地區。後來,朱利葉斯把啤酒廠改造成雪糕和麥芽糖漿生產廠,讓全家撐過了禁酒時期。上世紀80年代,施特羅啤酒公司迎來大發展,成為美國發展最快的公司之一,同時也是美國第三大啤酒公司,僅次於上市巨頭安海斯-布希(Anheuser-Busch)和米勒(Miller)。施特羅家族擁有該公司全部股份,當時《福布斯》估計這筆財富至少價值7億美元。如果走勢與標普500指數一致,那麼該家族現在應該擁有大約90億美元財富。

但如今,無論是作為家族企業還是集體財務實體,施特羅啤酒公司都已不復存在。該公司已經被拆分出售。信託基金把最後一分錢都發給了股東。雖然還有足夠多的錢供第五代家族成員過上很多年的舒適生活,但該家族似乎註定富不過六代。

「我們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決定向全國擴張。」家族第五代成員、前施特羅啤酒公司員工格雷格·施特羅(Greg Stroh)嘆道,「這就像是拿着大刀片參加槍戰。一點贏面都沒有。」按照他的說法,一切均屬必然,但事實並非如此。一些地區性家族企業型啤酒公司至今仍然興盛,例如英格靈(Yuengling)和舍爾(Schell),而其他的,比如奧林匹亞(Olympia)和哈姆(Hamm)家族的公司已經被售出。施特羅家族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最大競爭對手庫爾斯(Coors)家族在當時也渴望把他們的地區性平價啤酒變成全國著名品牌,但現在他們依然位列福布斯美國富豪家族榜前100名。

施特羅家族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他們的故事令人警醒:打造長久不衰的家族企業非常困難,由盛入衰卻驚人地容易。

在成立後的頭100年時間裏,總部位於底特律的施特羅啤酒公司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尊重客戶,尊重員工。前者意味着以工人階級的價格迎合美國中西部工人階級的口味(二戰期間啤酒花和小麥的短缺使美國人習慣於喝口味更淡的啤酒,於是施特羅家族摻水沖淡了伯恩哈德·施特羅的珍貴配方),後者意味着把每位員工當成家族榮譽成員來對待。約翰·施特羅(John Stroh)曾在艾森豪威爾執政時期帶領公司實現了銷售迅猛增長,他的侄孫格雷格回憶說:「他因為經常在啤酒廠里走動而出名,他記得住所有人的名字。那時員工們願意為這個家族赴湯蹈火。」仿佛是為了將顧客與公司聯繫起來,每個啤酒瓶上都有施特羅的簽名,上方是獅子形象的家族徽章。公司銷售量隨着戰後底特律的發展而飆升,從1950年的50萬桶一下增長到1956年的270萬桶。

巨大的變化在上世紀80年代初來臨。約翰·施特羅在1967年改任董事長,把啤酒公司的控制權交給了他的侄子彼得,後者在1980年就任公司CEO。和約翰一樣,彼得也有一個發展計劃,但並不是漸進式的:他試圖通過收購來實現發展。1981年,彼得收購了紐約的啤酒釀造商F&M Schaefer。和施特羅啤酒公司一樣,F&M Schaefer由一位德國移民在19世紀中期創建,也是向地區性顧客出售低價啤酒(該公司的著名廣告語:「當你面對不止一種啤酒的時候,Schaefer就是你的選擇。」)。次年,在被家族成員形容為「蛇吞象」的收購交易中,彼得押上整個家族企業,借款5億美元(當時施特羅啤酒公司的賬面價值只有1億美元)收購了密爾沃基的約瑟夫-施利茨啤酒公司(Joseph Schlitz Brewing)。

一夜之間,施特羅啤酒公司成為了美國第三大啤酒商,擁有七間啤酒廠,業務遍佈全國,媒體也給予了高度關注。1988年,《福布斯》估計該公司價值7億美元,並將施特羅家族列為當時美國最富有的家族之一,由30位家族成員共享這筆巨額財富。

彼得希望把施特羅啤酒公司打造成蒸蒸日上的全國性啤酒釀造商,但他的宏偉理想未能實現。該公司錯過了那個時代最大的行業趨勢:輕啤。施特羅啤酒公司的核心產品——價格便宜、口味清淡、富含卡路里的啤酒雖然很不錯,但由於背負着沉重的債務,該公司的廣告支出無法與更龐大的競爭對手安海斯-布希和米勒相比。既然不能通過廣告宣傳來刺激需求,施特羅便把目光對準了價格,15罐裝只要12罐的價錢,30罐裝只要24罐的價錢。雖然後者賣得很好,但不足以挽救利潤率的下滑。

同時,科羅拉多州一個野心勃勃的家族開始闖入施特羅啤酒公司的市場。「施特羅和康勝啤酒公司(Coors)成為了競爭對手,」曾在特羅啤酒公司工作了12年的前主管級員工斯科特·羅澤克(Scott Rozek)說,「那時,在由三家啤酒公司把持的行業里出現了四家大型啤酒釀造商,但市場確實只容得下三家。」到上世紀80年代末,康勝超越施特羅成為美國第三大啤酒公司。

1989年8月,施特羅啤酒公司開始裁員。這家曾把員工當成家人對待的公司解僱了300人,佔到其白領員工的五分之一。「我不得不放棄了營銷研究部門五分之四的員工。這真是令人心碎。」該公司營銷研究部前主管埃德·本菲爾德(Ed Benfeld)回憶說。

次月,彼得·施特羅(卒於2002年)同意以4.25億美元的價格,將家族企業出售給康勝。但康勝臨陣退縮,在幾個月後取消了這筆交易。「這與盡職調查和比爾·庫爾斯(Bill Coors)個人決定有關。」業內刊物《啤酒營銷者觀察》(Beer Marketer's Insights)的資深編輯本傑明·斯坦曼(Benjamin Steinman)說,「背後有很多故事。」

彼得·施特羅孤注一擲,聘請著名高管哈爾·賴利(Hal Riney)賦予施特羅品牌更加高檔的外觀和定位。結果,珍貴的施特羅簽名被版畫所取代,價格也有所提高,15罐裝和30罐裝停售。沒有比這更糟糕的決定了。然而,產品本身並沒有變化,顧客也不是傻瓜。在一年時間裏,施特羅牌啤酒的銷售就下滑逾40%。「這是啤酒業史上最嚴重的銷售滑坡。」本菲爾德說。

施特羅牌啤酒以及其收購的Schaefer、Schlitz和Old Milwaukee等啤酒品牌的市場份額從1983年的13%降至1991年的7.6%。就連CEO彼得·施特羅都承認公司遇到了麻煩。「我們處於非常困難的時期。」他在1992年接受《福布斯》採訪時說,「我們做過了頭。」

但他們並未就此打住。1996年,彼得重蹈覆轍,再次舉債,斥資3億美元收購了陷入困境的G. Heileman啤酒公司。此次收購徹底失敗。Heileman在西雅圖和波特蘭等城市擁有啤酒廠,填補了施特羅牌啤酒公司的市場空白,但Heileman缺乏強有力的啤酒品牌。一位業內分析師回憶說,這次收購被戲稱為「兩隻瘟雞的結合——一起倒下」。

彼得·施特羅又投資了生物科技和底特律房地產市場,試圖讓公司業務多樣化。這使公司的狀況雪上加霜。上述兩項投資與該家族的核心能力相距甚遠,導致他們虧損了幾百萬美元。1998年,堂兄弟約翰·施特羅三世(John Stroh III)接掌施特羅啤酒公司的母公司施特羅企業(Stroh Cos.)。施特羅啤酒公司開始為包括Sam Adams在內的其他啤酒公司釀造啤酒,以此彌補自身銷售的嚴重下滑,但在1998年,該公司失去了Pabst牌啤酒的合同,遭到致命打擊。

一位前高管說,到1999年,公司內部出現了是否有錢支付債務利息的擔憂。於是,伯恩哈德·施特羅的遺產被拆分變賣:當時由菲利浦·莫里斯公司(Philip Morris)擁有的米勒釀酒公司收購了施特羅的Henry Weinhard’s和Mickeys品牌,而Pabst則收購了該公司的其餘品牌以及賓夕法尼亞州阿倫敦附近的啤酒廠。據幾位知情人士介紹,收購價在3.5億美元左右,其中大約2.5億美元被用來償還Heileman收購交易所產生的債務。在剩下的1億美元中,一部分撥給了一個基金,用於支付員工退休金——在出售資產的過程中,施特羅啤酒公司未能把這些債務也賣出去。剩餘部分劃入家族基金,分期逐次發放,直至2008年徹底耗盡。

對幾代家族成員來說,生長在施特羅家族意味着舒適的生活。「我與父親一起生活的時候,感覺就像是住在鍍金的氣泡里。」弗朗西絲·施特羅(Frances Stroh)說。1985年,她的父親埃里克與兄弟彼得大吵一架後離開了公司。埃里克本質上是位藝術家,花費數百萬美元搜羅各種槍支、相機、結他等,就放在弗朗西絲從小長大的那所大房子裏。弗朗西絲說,存錢不是優先考慮事項。

既然能夠定期拿到大筆錢財,為什麼還要存錢呢?在上世紀80年代,七名第四代家族成員每年可獲得80萬美元(第三代和第五代里有大約有20人是公司股東,他們得到的金額不同)。這使施特羅家族的幾個家庭能夠入住底特律的高檔城郊社區Grosse Point Farms,在帶門禁系統的普羅旺斯路(Provencal Road)上有着富麗堂皇的大宅,有女僕伺候,有廚師做飯,擁有鄉村俱樂部會員資格,在寄宿學校讀書,無需去干朝九晚五的工作。「很多人都靠這個家族企業為生。」現年47歲的格雷格·施特羅說。

和很多有錢但迷失方向的家族一樣,毒品和酒精隨之而來。弗朗西絲·施特羅因為飲酒而被趕出了塔夫特的寄宿學校。她的三個兄弟也被另外的預備學校退學。在弗朗西絲所寫的家族回憶錄中,她講述了大學期間發生的一件事。當時,她和她的兄弟們正在位於Grosse Point Farms的家中吸食可卡因,而其他家族成員則在樓下吃聖誕大餐。

上世紀80年代初,她的一位兄弟查理差點因為在大學裏交易可卡因而入獄。他的父母強迫他加入美國海軍陸戰隊,服役期間的良好表現是他避免被判入獄的關鍵。然而,毒癮這個惡魔在20年後再次到來。2003年,查理從德克薩斯州一間酒店的十樓陽台墜樓身亡,因為他用幾條床單綁成的繩子斷開了,去世時年僅43歲。一篇報道援引警方的說法,說他曾打電話給酒店前台,說了「搶劫銀行和其他的胡話」。

這些年來,施特羅家族還發生了其他的悲劇。第四代家族成員尼克·施特羅(Nick Stroh)曾在非洲做自由撰稿記者,在1971年被烏干達軍隊毆打致死,此前他正在為一則有關軍隊屠殺事件的報道進行調查。彼得的兄弟、曾負責管理施特羅公司雪糕部門的加里·施特羅(Gari Stroh Jr.),於1982年在他的農場裏從馬上跌落,導致四肢癱瘓。諸如此類的悲劇不一而足。

這一切使1989年(也就是向康勝公司出售失敗的那一年)成為令該家族噩耗連連的一年。公司第一次拿不出錢來派息。「我那一代人可能是在幻想中長大的,以為一切總是一帆風順的。」格雷格·施特羅說,「我們必須作出調整。」

埃里克·施特羅受到的影響尤其大。他的第一任妻子不得不暫時借錢給他,好讓他可以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2009年,就在家族基金耗盡的幾個月後,體重超重、患有糖尿病的埃里克因為腿傷沒有得到及時處理而孤獨離世,他的大部分財產被劃入信託基金,用於向他的兩位前妻償還債務(第二任妻子曾和弗朗西絲是中學同學)。

弗朗西絲和在世的兩位兄弟從該信託基金各自繼承了40萬美元。她還繼承了父親收藏的古董相機、槍械和結他,其中一些被發現是贗品,而其他收藏品的價值與當初她父親購買時支付的價錢相比可以說是微不足道。

作者Kerry A. Dolan福布斯中文網專欄作家。

責任編輯: 李雨菡  來源:福布斯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713/415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