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香港黨媒 必須當心110萬億的貨幣洪流「水浸」中國

貨幣超發開始的時候給每個人像「灌了蜜糖似的」,但通脹本質是一劑塗有糖衣的甜蜜毒藥,它扭曲政府、企業和個人的經濟行為。

周三,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透露,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廣義貨幣供應量M2已經突破110億,但他同時表示,所謂「貨幣超發」的說法是以西方(主要是美國)標準來做衡量,但國情和統計口徑不一,他認為貨幣供應量是個抽象概念,主要在物價、GDP和就業三者之間尋找平衡,如果經濟發展相對穩健,物價相對穩定,就不能斷言「貨幣超發。

圍繞中國貨幣供應量是否超發問題的爭論從未停止過,無論是屁股指揮腦袋還是其它原因,盛司長代表的官方表態都合情合理。物價與貨幣供應量呈正相關,現在公眾的質疑不僅僅是對貨幣是否超發和人民幣購買力有沒有「變毛」的問題,天量的廣義貨幣對應着2.6%的低CPI亦令人不可思議,這組「中國式悖論」的一個明顯錯謬在於,一方面是居住類消費早已成為居民最大的支出,「啃老」意味着幾代人的積蓄用在一套房子上,而在CPI統計中,居住類權重又小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顯然不含資產價格的CPI早已失真。

實際生活中,無論是北京街頭的煎餅,還是商場裏的服裝,貨幣購買力弱化的速度遠遠大於收入增加和家庭財富增值的速度。太多自相矛盾的數據與普通百姓感同身受的購買力亦相去甚遠。當房價如火如荼大面積出現兩位數上漲,當大豆大蒜、姜蔥和中藥都成為泛濫的流動性狙擊對象,當一張百元大鈔上菜場買不了幾樣家常菜的時候,通脹的洪水已齊腰深,低收入者有種「下油鍋」的感覺,如果等水漫到脖子時再喊「救命」怕就來不及了。

記得去年三月的全國「兩會」上,當時央行官員公佈的2012年末的M2是97.42萬億元。央行負責人在「兩會」記者招待會上表示,將採取措施加強流動性管理,要對通脹保持高度警惕,這是貨幣供應量逼近百億歷史峰值時,貨幣當局明確地表示對通脹的擔憂。而現在,110萬億的貨幣如洪峰般湧來,其本質是各種因素交織的結果。2008年以來全球貨幣失控的反危機措施中,在積極財政政策和「寬貨幣」政策共同作用下,我國經濟體內6年累積的信貸投放近50萬億,「是藥三分毒」,副作用不可避免。

「無論何時何地,通脹本質都是一種貨幣現象。」以貨幣信貸為主的宏觀政策如果出錯,覆水難收,必須會扭曲經濟行為,誘發通脹,並且由於結構性原因,這中間的累積、疊加和傳導具有滯後性、不平衡性和突變性。這幾年的物價是到處「鼓包」,東一塊西一塊,我們經常稱之為物價的結構性上漲,就像一顆牙壞了整個牙床都痛,但醫生從沒說是結構性牙病;身體某個器官病變甚至癌變,醫生不會說結構性癌變一樣。如果以結構性問題掩蓋貨幣超發下的全局性問題,以抽象的低CPI來混淆社會物價的總水平,極易鑄成大錯。所以面對高貨幣存量,對通脹不可掉以輕心。除非你能把多出的錢燒掉,或送到造紙廠去化成紙漿。

當然,廣義貨幣供應量M2過高也與長期固化的匯率體制相關。加入世貿組織這十年,中國經濟大規模融入全球化進程,分享全球化紅利。近9萬億美元的龐大經濟體,人民幣資產長期進入升值通道,等於向世界發出「向中國搬錢」的集結號。而順差累積座擁超過3萬億美元的外儲,大量外商直接投資和進來分享升值機會的境外投機資本更是「百川歸海」,肆無忌憚地吹大了以房地產為代表的資產泡沫。而在現行結售匯體制下,每一美元進來,央行都要騰籠換鳥用相應的人民幣置換,這種被動投放基礎貨幣收購美元的做法,結果必然造成人民幣投放「倍增」於實體經濟的商品數量,東西出去了,但投放的貨幣還在國內流通,這種不匹配自然拉高國內物價,而近年來中國特色式的「貨幣創造」、「貨幣側漏」、「影子銀行」和灰色金融等共同作用,使得M2偏高成為經濟生活中的長期現象。

2013年初,中國M2餘額突破97萬億,雄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貨幣供應總量的1/4,是美國的1.5倍,M2與GDP的比例高達188%,創下歷史新高,而同期美國M2與GDP的比例為63%。當時,多數學者認為中國已然貨幣嚴重超發,一些外媒也把「全球最大印鈔機」的高帽送給了中國的貨幣當局。雖然中共當局一再否認存在貨幣超發,其理由是物價還比較穩定,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速度和規模還是相適應的。有論者以為,中國還處於貨幣化早期的進程當中,與發達國家的貨幣供應統計口徑有差異,以往很多非市場交易的金融服務類產品開始進入市場,自然需要更多的貨幣。過去中國所統計的實體經濟只涵蓋物質部門,不包括服務業,所以隨着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及經濟快速發展,貨幣供應量很快就超過當時統計口徑的「實體經濟」的需要,表現為「超經濟發行」,貨幣供應不僅要滿足實體經濟的需要,還需滿足服務業及金融市場的需要,以為這是中國貨幣化進程的一個必經階段。

誠然,中國貨幣化過程存在着與其他國家迥異的結構性和制度性基礎,在政府主導要素資源分配的背景下,資本市場長期低迷,融資大部分來自銀行這一直接融資手段。中國經濟處於一個多重變量同時作用的複雜時期,無論是貨幣現象還是通脹機理,背後都有複雜的形成機制。現在,從表象上看CPI仍在低位匍匐,但百姓感同身受的真實通貨膨脹率要遠比公佈的數據高。如果對此不加以警惕,基於高能貨幣堆積的物價水平遲早會露出猙獰的面目。刻舟求劍式地把中國特色的CPI只與農產品捆綁,無視沸反盈天的資產泡沫,極易導致誤判。

通脹是經濟穩定增長最為危險的殺手,維護幣值的穩定是一切穩定的基礎。貨幣超發開始的時候給每個人像「灌了蜜糖似的」,但通脹本質是一劑塗有糖衣的甜蜜毒藥,它扭曲政府、企業和個人的經濟行為。貨幣超發本能地拉大貧富差距,惡化收入分配。而更大的危害在於當貨幣的名義價值與實際價值背離(如人民幣的外升內貶),還可能為貨幣投機提供了巨大空間,隨着人民幣互換協議範圍的不斷擴大,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上將佈滿「陷阱」。

就此而言,通脹問題的累積已不是一個簡單的物價問題,而是深層次的經濟金融的系統性安全問題,必須高度警惕。面對110萬億的貨幣洪流,還是讓我們多想想凱恩斯那句經典的警告吧:「再沒有什麼比通過摧毀一國貨幣來摧毀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更容易的事情了。」(陳志龍)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南早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117/365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