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特別注意!解析人類思維十大常見錯誤

人類的思考是件很奇妙的事情。認知——這種思考的行為或過程——可以使我們快捷地處理海量信息。舉例來說,每當你睜開眼,你的大腦就不斷地受到所見事物的刺激。你可能有意識地思考着某一具體的事物,然而你的大腦卻處理着成千上萬的潛意識想法。
    不幸的是,我們的認知並非盡善盡美,有時我們會潛意識地製造出判斷偏差,這就是心理學上所稱的認知偏誤。認知偏誤不受年齡、性別、受教育狀況以及智力等因素的影響,每個人都會遇上這事。認知偏差中有些很顯著,有些卻不常見,但它們都趣味十足。下面列表中的認知偏差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點。


第十名:賭徒謬論
賭徒謬論是指傾向於相信未來(某事發生)的幾率將會由過去的事件所改變,但實際上那是扯淡。必然概率——如你投擲一枚(正常的)硬幣正面朝上的概率——是不會改變的。正面朝上的概率永遠是50%,即使你已經連續投出了十次背面朝上(下次投出正面的概率依舊還是50%,不會增大或縮小)。認為概率會改變是很多人都有的認知偏誤,尤其是在賭博的時候。
    舉例來說,我玩輪盤賭博,已經連續四次轉停在黑色區了,下次總該是轉到紅色區了吧?錯!轉到紅色區的幾率仍然是47.37%(總共38個點區,紅色有18個)。這聽上去似乎顯而易見,但正是這種幾率可變的潛意識讓賭徒們輸的得血本無歸。


第九名:反應機能
反應機能是指當人們意識到自己被他人所注意和觀察時會表現出(與自然狀態下的自己)異常的行為。在1920年代,霍桑制業(一設備製造公司)委任(研究者)研究照明度的改變是否能影響工人們的工作效率。他們得出的結論讓人驚異,改變照明亮度竟然能讓工作效率飆升!
  不幸的是,當研究結束後,工人們的生產效率又恢復到了平常水準。原因就在於:工人們的工作效率不是因為照明亮度而變化的,他們是因為被人關注着所以才有所變化。這正是反應機能的證明——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被他人關注時,他就會主動改變自己的舉止行為,一般來說都是讓自己看上去更加神采奕奕。反應機能對實驗會造成很大困擾,只有通過「盲人」試驗來控制其所帶來的問題(「盲人」是指對研究的個體隱瞞其正被拉入實驗受到關注這一信息,這樣對實驗結果就沒有太大影響了)。


第八名:幻想性錯覺
幻想性錯覺是指當碰到隨機的圖像或聲音時,會下意識認為其有着不同尋常的意義。看到白雲的形狀時會聯想到恐龍,熱熔爐之中的耶穌,或者聽到聲音響起時就認為來了短訊,這些都是幻想性錯覺。以上兩點的共通之處是刺激物本身是客觀中立並無任何暗示性意義的;這些意義的來源不過是觀測者自己的主觀認知。
有趣實例:羅夏墨跡測試利用幻想性錯覺來深挖人的精神狀態。測試者會看到一些模糊不清的圖片,然後被要求描述所看到的事物。然後通過對測試者的回應來發掘測試者內在的想法。


第七名:自驗預言
自驗預言是指自我用行為來應驗自認為會出現的結果。一個自驗預言是由其自身使其成真的。舉個例子,我認為自己肯定會學習一塌糊塗,所以我減少了自己在作業和功課上的努力,最終果然和我自認為的一樣,學習變得很糟糕。還有另一個普遍的例子就是情侶關係:我自己覺得另一半和自己慢慢疏遠了,所以我的行為開始變得迥異,常感情用事地甩手而去。由於我的種種行為,最終一對情侶不歡而散。
自驗預言是心理學上一個很利器——給你灌輸一個觀點,最終你因為堅信這個觀點而讓其變為現實。
有趣實例:經濟衰退就是一種自驗預言。因為得有兩個季度的GDP(國內生產總值)下降才能形成經濟衰退,而你自己在這六個月中是感覺不到其正在衰退的。但不幸的是,在GDP剛開始初露低迷時,就有媒體報道可能要經濟誰退了,人們驚慌失措並引發了一連串事件,最終真的就導致了經濟衰退。


第六名:成見效應
成見效應是指通過對個人某一點的好壞來管中窺豹,形成對其總體的看法。這種偏見在職員表現評估中常有發生。舉例來說:我的下屬畢夫(Biff)在這三天連續遲到;我看到後就總結出畢夫是一個懶惰並且對工作漠不關心的人。畢夫遲到有種種可能的原因:或許車壞了,又或許照顧孩子的保姆沒及時趕到,也可能是遇上了壞天氣。而問題是,因為畢夫一個無可奈何的過錯,我就認定他是一個壞員工。
有趣實例:外表吸引定勢是指人們會認為那些富有吸引力的人同樣也擁有着其他方面社會所認可的特質,如幸福,成功,聰明。這同時也是一種自驗效應——富有魅力的人常能得到特殊照顧,如更好的工作機會或者更高的薪水。


第五名:羊群心理
羊群心理是指傾向於放棄自我意見而隨大流,以此來感到安全和防止衝突。羊群心理最普遍的形式是「暴民心理」,主要來自於同輩的壓力。羊群心理揭示了時尚之所以可以流行的原因。服飾,汽車,嗜好,風格這些種種都能得到一些群體的共鳴,並引發時尚潮流。
有趣實例:一些看上去平凡無奇,或如何都不能與酷和流行掛上勾的的事物現在可都是擁躉一片,這些得歸功於羊群效應。例如跳傘褲、寵物石、胭脂魚、錐形胸罩、扎染織物、海猴以及80後(順便一提,上面那張配圖就是個80後)。


第四名:感應抵抗
感應抵抗常常慫恿你和束縛自己自主選擇的行為對着幹。對於叛逆期的青少年來說最為普遍,但是所有由於自由或自主選擇被束縛,而反抗權威的行為都可稱之為感應抵抗。這些感應抵抗者本沒有非得做出怪異行為的必要,但正是「不能做」才讓他們「想去做」。
有趣實例:「叛逆心理」就是人們嘗試使用感應抵抗的表現之一。讓某人(尤其是孩子)做一些他不想做的事情,往往會導致他們的叛逆,偏不做你想讓他做的事。


第三名:雙曲貼現
雙曲貼現是指人們寧願要金額較小的眼前酬勞也不要金額較大的日後報酬。有很多的研究是有關決策的,一個決策的過程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有趣的是,在二中選一的抉擇中,時間的延遲正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舉例而言,大多數人寧願選擇今天就獲取20美元,而不選一年後獲取100美元。一筆錢現在取比未來取更賺是有所道理的,因為同一美元今天比明天更有價值。假定現在的利率是9%,在這種利率下,一個理智的人是不會在乎現在取91.74美元,還是一年後取100美元的。但是有趣的是這之間的差額是多少我們才會選擇現取而非等待,你是願意一年後取100美元還是現在取50美元?如果更少40美元呢?多少才會是你的臨界點呢?


第二名:承諾升級
承諾升級是指人們對已失敗的事情繼續進行堅持。人們不斷地做出抉擇總會有百密一疏的時候。當然,在邏輯上我們應當改變那些失敗的決策並試着從其反方向着手。但是事實上個人不僅會自我強迫繼續堅持選擇,還會進一步進行投入——因為他已經沉沒成本了。
    舉例來說,你用半輩子的積蓄來做一筆生意,六個月後,事實證明這必將是個虧本買賣。邏輯上來說,你應當縮減損失並終止生意,但實際上由於你已經注入了你半輩子的積蓄,你會決心將其進行到底,並投入更多的資金以希望來使生意運轉起來。


第一名: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是指一些實際無用的物質在被人相信有療效時會產生積極作用。安慰劑效應在醫學上尤其普遍,曾有給一位患有疾病的患者吃一片糖片(患者不知情)而病情得到改善的報道。至今為止,安慰劑仍然是一個科學謎題。一些理論說安慰劑可以產生「期望效應」(在不知所服用的不是藥片時,期待最容易成為現實),病患們期待着糖片可以治癒他們的疾病,所以他們會自我感覺已被治癒。但是這是無法解釋無效藥片是如何減輕病症的。
有趣實例:當結果顯然良好時,學術上稱其為「安慰劑」;而當結果是負面或者有害時,就得被稱為「反安慰劑」了。

責任編輯: 宋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3/0619/313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