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陸媒:調控房價 人民幣貶值比樓市調控更有效

房屋已經不在是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住所,更是一種投資的商品,而商品的價格取決於供給與需求的變動。長期以來,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是供應無法滿足需求的體現。政府調控主要方向是抑制需求,是堵,並不會從根本上解決矛盾。而增加房屋供應,是疏,可以對沖需求。人民幣貶值,可以使停留在樓市裏的國際熱錢,傾向於將房屋變成現金,是直接增加了房屋的供給,與抑制需求的政策調控相比,更有效果。

  2002年至2004年,美元兌歐元貶值40%,美元兌日元貶值20%。由於當時人民幣實行盯住美元的政策,人民幣兌世界主要幣種也大幅貶值,世界各國對人民幣升值的唿聲很高,大量熱錢湧入中國,目的是人民幣升值以後,博取匯率利差,而國際熱錢流入又加劇了人民幣升值的預期,而這種預期一直持續去年,才出現緩和。

  隨着國際熱錢的流入,中國外匯儲備從05年初的6000億美元左右,增長到現在的3萬億美元。有專家測算,在這3萬億的外匯儲備里,只有2萬億美元左右是通過貿易順差和吸引外資獲得,另外的1萬億美元無法解釋來源,而這些就是國際熱錢。

  熱錢進入中國後,並不會老老實實趴在銀行里吃利息,絕大多數跑到人民幣資產中,以獲取資本溢價,而股市、樓市即是首選。熱錢對樓市的影響更為明顯,尤其是在外資相對開放的上海,樓市漲幅明顯高於其他城市。

  回顧過去可以發現,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升值唿聲最高的時期,也是外匯儲備增長速度最快的時期,同時也是樓市價格上漲最快的時期,樓市價格與人民幣升值預期呈現正相關性。

  在2011年博鰲亞洲論壇上,各國企業家普遍同意,中國房地產泡沫一部分來源於國內,還有一部分就是外部資本。工商銀行行長姜建清表示,熱錢流入給流動性本就流足的房地產市場增加了新的流動性,造成一些地區出現泡沫。

  熱錢是逐利的,它來源於境外,由於它的投機性,熱錢遲早是要連本帶利一起回到境外。熱錢進入中國最重要原因就是獲取人民幣升值以後的匯率差異,投資人民幣資產只是熱錢入境後的附屬選擇。

  人民幣的幣值變動,決定了國際熱錢的流向。理論上,一國貨幣的價值,取決於一國經濟增長率,勞動生產率,以及貿易情況。中國經濟增長目標下調,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產能過剩導致生產效率降低;低人工成本,廉價土地成本優勢漸漸消失,人民幣繼續升值的條件已經發生變化。當人民幣升值預期減弱,熱錢流入的基本條件發生變化的時候,撤離便是必然選擇。

  今年上半年樓市價格小幅回落,外界解讀為政策調控的結果,但不可忽視的問題是,上半年國際熱錢總體是流出的。觀察數據可以發現,上半年貿易順差+外商直接投資合計1300億美元左右,而6月末公佈的外匯儲備餘額僅增加500多億美元。

  上半年房價小幅回落,究竟是政府政策效果顯現,還是熱錢開始撤離的結果?我更傾向於後者。因為中央控制房價的政策,從05年就開始不斷出台,房價還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兩年前政府再推「史上最嚴厲」樓市調控,但房價也沒有降,政策實際效果並不明顯。

  政策無效是因為調控只是在短期內抑制了購房需求,是將這種需求平滑到未來,總需求實際並不會減少。而房屋供給的速度根不上內外資投資需求、改善需求、剛需住房的增長速度。

  而熱錢流向則不同,我國的樓市中存在大量的熱錢,人民幣貶值,將使停留在樓市中的國際熱錢,傾向於將房屋變成現金,是直接增加了房屋的供給。與政策調控相比,效果更直接。

  但需要提醒的是,外資緩步撤離有利於房價的回歸,但撤離速度過快,可能影響面會擴大。一線城市,剛性需求較多,房價存在一定的支撐。但有一些二三線城市,居民月均收入不足3千,但每平方米卻超過萬元,房屋價格相對家庭年收入倍數嚴重不合理,外資過快撤離將對這類城市的房地產市場產生較大影響。

  從上周五開始,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價連續三天觸及匯率中間價1%下限。而從央行此前公佈的匯率中間價與即期匯率走勢的背離來看,貶值不是政府為保出口而進行的市場干預,而是市場行為。人民幣加速貶值,表明國際熱錢流出速度可能加快,因此政策層面,應該密切關注熱錢流動,如果流出速度過快,房地產調控的力度可適當放鬆,以緩解外資大規模撤離對房地產業的影響。(任宇 撰稿)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財訊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2/0725/254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