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六四海內外共懷念 當年廣場軍人 如今境遇兩重天

—六四往事不如煙 海內外人共懷念

89六四天安門民主運動被鎮壓前「民主女神」矗立在天安門前
圖片來源: AP

89六四天安門民主運動被鎮壓前「民主女神」矗立在天安門前

「六四」22周年之際,中國大陸和海外人士以撰寫文章、組織紀念活動等方式追憶1989年的那場民主運動,緬懷事件中的死難者。

在這個被很多人稱為「心結」的日子,無法公開紀念「六四」 的中國大陸民眾,除了小部分舉行了零星的民間紀念活動外,更多的人以文字的方式追思、緬懷了「六四」亡靈。

1989年5月4日警察阻檔不住學生的洪流。
May 4th. Chinese police tried in vain to contain a huge crowd of student marchers



*大學教授:祭奠當年死難學生*

廣州中山大學教授艾曉明6月4日連續在網上發表「推文」追憶22年前的往事。艾曉明寫道,當時她正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任教。該校兩位學生6月4日早在撤出天安門途中被坦克碾死。一名是董曉軍 ,江蘇鹽城縣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年工作系86級學生,遇難時20歲。另一名是王培文,陝西咸陽市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年工作系86級學生,遇難時 21歲。

艾曉明說:「今天特別祭奠你們」。

*博客作者:當年廣場軍人 如今境遇兩重天*

北京知名博主殷德義在題為《記憶》的博文中寫到了幾位「六四」的親歷者。

殷德義的堂哥當年作為一名營長,親自參與了6月4日凌晨天安門廣場上的那場屠殺。這位堂哥後來在部隊「混到師級」,如今在北京住着200多平米的房子,頤養天年。

而殷德義博文中出現的另外一名「六四」親歷者,當年在部隊當兵同樣被派往北京鎮壓「鬧事的大學生」的大張,後來成了單位食堂里的一名伙夫。有一天清晨在趕着上班的路上慘死於車輪下。

殷德義對美國之音說:「有些人做了錯事,他只是一個機器,一個執行者,大部分的那些真正拿起屠刀來的人,這個國家並沒有給予他們什麼。他們其實生活在最底層。 」

殷德義說,而像他堂哥這般不折不扣執行首長命令,發號施令,勇往直前地用機槍對着大學生掃射的人後來卻得到了太多太多。

他說,中國是一個黑白顛倒的社會,只能嘆其荒唐。

*趙紫陽女兒:用金錢換取沉默有辱亡靈*

如今當局提出用金錢來賠償當年的「六四」死難者家屬。殷德義認為,這個問題決不是一點點錢就可以抹去的,政府必須正視這個問題。他說: 「作為一個國家來說,如果你共產黨不把六四弄清楚,你的合法性是始終存疑的。」

因89民運被整下台的前中共總書記趙紫陽的女兒王雁南也在6月4日當日對媒體說,用金錢來換取「六四」死難者家屬的沉默,是對亡靈的侮辱。

而在可以公開懷念89民主運動的海外,關注六四、民主的有關人士在世界各地舉行了相關的紀念活動。

*海外人士舉行活動懷念「六四*

6月4日晚,流亡海外的民運人士雲集美國紐約時報廣場,在中心地帶的觀禮台上舉行了「紀念89『六四』民運22周年暨聲援茉莉花革命集會」。參加集會的有因六四被坦克壓斷並失去雙腿的方政,還有八九學生王有才、吾爾開希等「六四」事件的親歷者,還有知名異議人士胡平魏京生楊建利等人。由於這一地帶不能按正常程序申請集會,活動參與者採取「快閃」方式,迅速套上紀念「六四」的T恤,舉起紀念橫幅和標語。在幾分鐘之內完成了脫帽默哀、放下標語等一系列動作。然後在許可的動作範圍里繼續演講、唱歌,舞動手電筒代替燭光。 活動歷時一個多小時。

在美國西岸城市洛杉磯,香港論壇、美國視覺藝術家協會、中國民聯、民主中國陣線、國際特赦組織等許多團體及個人,約有兩百多人在中國駐洛杉磯領事館前舉行燭光晚會,紀念六四22周年,悼念為中國民主受難和犧牲的人 ,並呼籲立即釋放劉曉波和艾未未等人。

同樣在美國西岸,中國駐三藩市領事館前又響起了《歷史的傷口》的歌聲。一些華人在領事前示威、演講,要求平反「六四」,譴責中共政府22年來掩蓋「六四」真相併迫害異議人士。

在曼谷,中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和中國社會民主黨東南亞地委在湄南大酒店舉行了紀念「六四」22周年活動。會場上方懸掛着曼谷各界人士紀念「六四」的橫幅,會場中央擺放了花圈和蠟燭。與會人士集體向「六四」死難者默哀,並高唱經改編後的《血染的風采》。

*胡平:重審當年大屠殺*

此外,以促進中國人權、民主化和社會公正為宗旨的中文月刊《北京之春》的主編胡平也在紐約發起《致聯合國公開信》全球簽名活動。胡平在公開信中說:「22年來,中共當局一直把「六四」當作頭號禁忌。久而久之,那段血與火的記憶似乎已經被世人淡忘。但事實上「六四」並沒有被世人淡忘。」他呼籲國際社會和中國民間進一步聯手,共同向中共政府施壓,重新審視22年前的屠殺。

責任編輯: 成圳鋒  來源:VO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1/0606/207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