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陳永苗:重慶模式是「空手套白狼」

作者:

最近重慶市全面啟動戶籍制度改革,目標是到二○二○年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百分之六十以上,這意味着將有一千萬農民成為重慶新市民。重慶市同時承諾,在農民轉戶後提供就業、社保、住房等多方面保障。而農轉非的條件是在三年過渡期後放棄承包地、宅基地和農房的使用權。重慶農民以地換戶籍,這被叫做「重慶模式」。

  戶籍制度措施吃計劃體制紅利

戶籍附帶福利,不同等級不同福利。戶籍制度改革本身並不複雜,但附加在戶籍制度上的相關社會經濟政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利益分配格局卻是錯綜複雜的。戶口不只是一個小本兒,更重要的是附着在這個小本兒上的種種福利和待遇;戶口制度的不合理在這裏,戶口制度改革的障礙也在這裏,戶籍換土地的吸引力也在這裏。 

目前中國約有六億農村人口,其中二億是剩餘勞動力,修改戶籍制度的理由,主要是希望將二億農村剩餘勞動力「有序」地轉移至城市,藉由修改法令允許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可以流轉,在制度上一併修改戶口制度,將城鄉二元戶口轉為「統一戶籍制度」,化解農村戶口與城鎮戶口間的經濟地位不平等。如此說來,重慶模式涉及到整整一千萬農民,如非重慶為直轄市獲得全國性支援,斷無可持續發展之理。重慶模式是不是可以推而廣之,成為一種普遍性的解決出路呢。戶籍制度換取土地的空間還有多大,是不是無限的呢。

重慶模式之所以可能,是建立在計劃體制之上。也就是只有在計劃體制這個大背景之上,各個領域有所差異和流動,例如地區與地區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才有所謂的改革。戶口本的種種福利和待遇,取決於城鄉二元體制的等級差。我把這種情況比喻成電壓差形成的電流。戶籍制度措施是吃計劃體制紅利的,或者體制內的寄生蟲。形象的說,是「空手」套白狼。重慶模式是給出讓土地的農民,分享城市的特權。 

  關鍵是同等待遇的社會保障 

在城鄉二元體制之中,獲得城市市民資格是極具吸引力的。城市市民比農民,有可靠的社會保障,還是值得農民羨慕的。也就是說,城鄉一體化之所以有用,是嵌入城鄉二元體制之中。城鄉二元體制維持的差異和特權,營造了城鄉一體化改革的空間。當城鄉二元體製取消,特權變為「普遍權利」,就沒有任何吸引力了。 

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用羅馬公民權的歷史來論證。羅馬公民權是城邦公民政治的產物,這一身份的尊榮,連同其含有的權利和義務,是長期政治進步的產物。非公民的平民和奴隸對公民權的渴望可想而知。 

羅馬公民權也是頗具價值的財產。由於是羅馬城貴族和平民的特權,一開始對其他省份的人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共和時期,在公民權問題上逐步擴展。對內擴展到城邦內的平民和部分奴隸,對外擴展到被征服者拉丁人、意大利同盟者和部分行省居民。公元二一二年,當元首卡拉卡拉差不多將公民權普遍授予整個羅馬世界時,公民權已大大貶值。由於範圍擴大,最後全羅馬帝國都是羅馬公民,這時候公民權就是廢紙半張。 

  國民待遇原則的擴展與特權差異 

  特權才有壟斷利益。把特權擴大,壟斷利益就稀薄了。與城市市民一樣的國民待遇,當沒有的時候,還有混含着利益的時候,人們還渴望。這時候如果偏偏不給他們,而到了未來,這種特權就沒什麼吸引力了。沒有的時候覺得饑渴,有了的時候一點也不重要,或者一點用也沒有。 

特權,就意味着他人要承擔成本,城市戶籍制度中的特權,就意味着城鄉二元體制中農民要為居民承擔成本。讓越多的農民,享受城市的特權,就意味着城鄉二元體制紅利越來越少。在戶籍制度改革的過程,必須警惕的一個問題是,城鄉一體化是否可以長久有用,是值得深究的。用十來年的時間,來慢慢放開國民待遇,恐怕後勁不足。 

著名社會學家陸學藝指出,戶籍制度因為關係太大,一下子放開是不可能的。國民待遇原則的擴展建立在特權和差異之上,天生有缺陷後勁不足。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幾十年內,沒有特權和差異,城鄉一體化就沒有任何吸引力,那麼特權和差異會被比較長久地維持,國民待遇原則的擴展將比烏龜爬得還慢。 

中國的城鄉差距總體上仍在拉大,原因很簡單:政府對城市投入較多,對農村投入太少,從而造成城鄉居民機會的不均等。所以城鄉一體化這種依賴特權和差異之上的戶籍制度改革遠遠不夠,需要一種起點平等的改革,這就需要中央政府從全局出發,傾向投入於貧困的農村。加大這些區域的投入,使它不至於中國產生一個大移民,人都涌到城市裏去。也就是說,不要完全寄託於城市消化二億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市場路徑,戶籍制度改革更依賴於中央權威和支持。

責任編輯: 沈波  來源:爭鳴雜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0/1027/183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