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劉曉波文章的錯誤

作者:


          馬悲鳴


劉曉波在其最近張貼的大作《恐怖分子是聖戰英雄嗎?》裏有妙語
塔利班為什麼要炸毀有1500年歷史的阿拉伯文化瑰寶阿米巴大
佛,並通過傳媒向全世界示威,就是獲得刺痛文明雙目的快感。」

這話有着多重的常識性錯誤。首先,阿拉伯文化是伊斯蘭教,而非佛
教,何來大佛?其次,伊斯蘭文化嚴禁偶像崇拜,故其絕對不允許建
立任何塑像。何來佛象?

上次台灣出於好心,雕刻了全世界五大宗教創始人的群象,其中包括
伊斯蘭教的穆哈默德,結果遭到全世界穆斯林的抗議。其強烈程度可
以和台灣出版《腦筋急轉彎》裏開回民吃豬肉的惡毒玩笑不相上下。

阿拉伯世界反對偶像崇拜到了極端的程度。過馬路的人行橫道兩端都
有顯示是否可以通行的燈標。上面有兩個小人。一個呈行走狀,一個
呈站立狀。阿拉伯人便指其為有偶像崇拜之嫌。可這個標誌又不能不
設立,圖像標誌比文字標誌的通用性更強。於是一些阿拉伯國家便宜
行事,把這個小人象的腦袋去掉,以防偶像崇拜之嫌。

以偶像崇拜的程度排隊∶婆羅門與佛教最盛,然後是道教的三清觀,
再往下是儒教的拜牌位,然後是基督教向耶穌被難象敬禮。猶太教沒
有偶像崇拜,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

阿拉伯文化里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偶像,何來「阿拉伯文化瑰寶阿米巴
大佛」。此佛乃是佛教文化的偶像。塔利班將其炸毀並非什麼「獲得
刺痛文明雙目的快感」,而正是為了體現反對偶像崇拜的伊斯蘭基本
教義。並且這個佛像也不叫阿米巴大佛,乃是巴米揚大佛。「阿米
巴」是一種導致痢疾的變形蟲。

劉曉波在常識上出錯還不只這些。上次他在《開放》雜誌上批判錢鍾
書《管錐編》的大作里,通篇都將其批判對象說成是《管錐篇》。順
便說一句,《管錐編》的是好書。是錢鍾書多年讀書所作的筆記匯
編,故名《管錐編》,意思是說把「管錐之見」給「匯編」起來。劉
曉波連書名都沒看懂,就抄起刀筆來胡批。

劉曉波是以批李澤厚、錢鍾書出的名,所謂「批一個名人出名」者
也。老實說,這兩個人不比團幹部出身的劉再復,是真下工夫的。李
澤厚有著作可以傳世。錢鍾書讀書之多之廣,類比之豐富,遠非劉曉
波所能望其項背。比如這本《管錐編》,劉曉波就連書名都沒讀懂。

中國培養的文學博士不知道「阿米巴痢疾」倒也罷了。怎麼能連佛像
不屬於阿拉伯文化這麼簡單的常識都不知道!?連先讀懂人家的書
名,再看明白人家書中的意思,然後才能開口說話的做人道理都不
懂。

20010930

【附錄】~~~~~~~~~~~~~~~~~~~~~~~~~

       恐怖分子是聖戰英雄嗎?

         劉曉波

9·11之後,大陸有許多人把本·拉登視為「聖戰英雄」,認為恐怖
分子攻擊的只是西方文明,挑戰的只是美國霸權。但是,只要我們看
看恐怖分子在阿拉伯國家的一些作為,這類謬論便不攻自破。

事實上,恐怖分子不僅想毀滅西方文明,也同樣是在毀滅伊斯蘭文
明;恐怖分子想建立的不僅是伊斯蘭政權,更是滅絕所有異己力量的
大一統的政教合一的暴力專制政權。塔利班為什麼要炸毀有1500年
歷史的阿拉伯文化瑰寶阿米巴大佛,並通過傳媒向全世界示威,就是
要利用人類對文化遺產的珍視來獲得刺痛文明雙目的快感。

本·拉登的野心更大,他自述:建立恐怖組織阿爾·伊達的目標,先
是「統一所有的穆斯林,建立按照伊斯蘭教戒律統治的政府。」然後
再向西方文明宣戰,最後達到把世界置於伊斯蘭教的統治之下。他認
為實現上述目標的「唯一途徑是暴力」。既要用暴力消滅基督教文明
和猶太教文明,也要用暴力顛覆他眼中的所有腐敗無能的穆斯林政
權。

這種把伊斯蘭教的主旨歪曲為通過暴力聖戰來統一所有不同的文化,
無異於先把所有阿拉伯國家置於他的神權加暴力的獨裁之下,然後再
把伊斯蘭文明置於世界公敵的處境。如果阿拉伯國家都跟隨他去聖
戰,那將是一場怎樣的災難?肯定是伊斯蘭文化的自我毀滅。

為此目的,拉登在90年代裏先後策划過顛覆約旦、埃及、利比亞等
阿拉伯國家,炸毀埃及駐巴基斯坦大使館(17人喪生),預謀暗殺
約旦王儲阿卜杜拉、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在菲律賓暗殺教皇保羅二
世,均未遂。虧本·拉登沒有象薩達姆那樣掌握國家政權,要不然他
會成為超級薩達姆。

三次中東戰爭以埃以和談而告終,埃及前總統薩達特為此付出了生命
的代價;巴以結束大規模武力衝突而開始了和平進程,以色列前總理
拉賓也倒在暗殺的血泊中;當阿拉法特由暴力聖戰的領袖,轉變為諾
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之時;真正的伊斯蘭文化主流已經由暴力走向和
平,並將由政教合一走向政教分離。我想問那些把拉登作為聖戰英雄
來崇拜的國人:誰代表着伊斯蘭文化的未來,是和平獎獲得者阿拉法
特,還是恐怖分子拉登?!

2001年9月24日於北京家中連結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0/1022/182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