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高校教學名師評選 中國大陸高教刻骨銘心的恥辱

—孫延軍 建政六十年 中國不具培養名師的土壤 下

孫延軍:建政六十年 中國不具培養名師的土壤(下)  Real Player格式Windows Media Player格式加入自由串聽 聽眾來信
推薦給朋友
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節目長度:10分34秒 下載mp3

聽眾朋友,您好!歡迎您收聽《新聞透視》。我是李潔。

主持人:在上期的節目中,原首都師範大學心理學副教授孫延軍就「百名名師」的評選活動中,反映出來的教育腐敗問題和您進行了深入探討。今天孫教授繼續和您分析「百名名師」應不應該評,以及中國目前是否存在培養名師的土壤。

三、該不該評?

中國高校中評比之多、工作之繁絕對會讓外國同行驚得目瞪口呆。從高校校長,到普通教師,甚至研究生,本科生。無不繃緊神經,時刻處於臨戰狀態。只要目標出現了,大家就必須爭先恐後,趨之若騖。只要比別人落後一步,處境就會不利,前途就會堪憂。

從助教到講師,副教授,教授,特聘教授,院士。再想法進入國務院學科評議組。從校級項目到國家重大項目,從校級獎項到國家級大獎。從普通教師到成為校長最後成為政府的高級官員。真是生也有涯,而評比無涯。

大學本來應該是學術自由的聖殿。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官僚對高等教育不僅進行意識形態方面的控制,而且費盡心機,用各種評價體系,把知識分子玩弄於掌股之間,使之心無旁鶩,對官僚集團馬首是瞻。變成追名逐利的奴才。同時,既得利益者,也通過巧立名目,設定各種評比,控制遊戲規則,上下合謀,瓜分國家的寶貴教育資源。

絕大多數學人奮鬥一生,號稱著作等身,但仔細推敲,竟毫無可取之處。在這種環境下,即便是一個天才,也會變成一個爭名奪利的市儈。這樣的成就和水平即便有名師之名,也不可能有名師之能。

高校教學名師獎的評審引發的爭議,最值得我們深思的,恐怕是為什麼公眾的輿論,幾乎是一面倒的批評;為什麼這樣一個獎項,會引發社會這麼大的關注。原因有二:其一,高等教育一直被中國的廣大民眾寄予厚望,中共在所謂的改革開放之後,也一直強調要「科教興國」,教育在中國民眾的生活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民眾的期望越高,收穫的失望越大。這個失望,不僅僅說我們這麼多年沒有獲得諾貝爾獎,沒有出現一個沒有爭議的一個大師級的學者。甚至我們國家每年評出科技大獎,真正能夠達到世界水平的,都是鳳毛麟角、屈指可數。更有甚者,很多獲獎項目,最終被證明了是一種虛假的科學研究;甚至是一種科研上的蓄意欺騙。所以,民眾的失望是必然的。 其二,全行業的腐敗,徹底摧毀了中國高等教育的信用。科研作假,教師在工作上的不敬業,生活作風的不道德,全行業瀰漫的各種潛規則,以及整個教育制度的不合理,管理者的肆意妄為,徹底摧毀了整個高等教育的信用體系。無庸置疑,中國高等教育的各級官僚,是摧毀中國高等教育信用體系的罪魁禍首。

高校教學名師的評選,本身就是心術不正的產物。在一個社會處於道德淪喪、腐敗盛行的境況下;當學術作為一種政治工具被官僚集團所操控的時候。任何一種評審都是對現代學術精神的褻瀆和對公平公正原則的踐踏。它給中國高等教育帶來的不是無尚的光榮而是刻骨銘心的恥辱。在這個問題上,不僅既得利益者有罪,高校的普通教師和學生的不抵制、不作為也是一種犯罪。中國的高等教育群體既是受害者,又是罪人!

綜上所述,我認為,中國現在並不具備名師生存的土壤。

主持人:聽眾朋友,今天的《新聞透視》就到這裏,感謝您的收聽,再見!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9/1007/145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