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季羨林談國學:漢字簡化及拼音化是歧途

 老愚/昨天下午,去301醫院看望季羨林先生。老人精神健旺,妙語連珠。在談及國學普及時,他說了一番意見。

 一、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延續至今,漢字起了巨大的作用。讀古文必須讀繁體字,中國文化的信息都在那裏面;
    
    二、漢字簡化及拼音化是歧途,祖先用了幾千年都沒感到不方便,為何到我們手裏就拋棄了?追求效率不是簡化字的理由。越南文字拼音化之後,頭戴帽子,腳穿鞋子,很滑稽。季先生着重談到當年簡化漢字時,把「皇后」的後與「以後」的「後」弄成一個字所帶來的遺憾;
    
    二、古文今譯是毀滅中華文化的方式,必須讀原文,加注釋即可;
    
    三、「振興國學,必須從娃娃抓起。」老人特別指出,給成人講的國學與給娃娃講的應該不同,得用心思編教材。
    
    附:網絡評論
    
    究竟什麼是簡,什麼是繁,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被媒體尊為「國學大師」的季羨林先生,請看下面的話:
    
    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而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簡體字已見於南北朝(4-6世紀)的碑刻,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我們今天使用的許多簡化字,在這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宋代以後,隨着印刷術的發明,簡體字由碑刻和手寫轉到雕版印刷的書籍上,從而擴大了簡體字的流行範圍,數量大大增多。 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它提出的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現行簡體字的產生依據,影響深遠。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彙》,收入不少簡體字,並指出:「現在應該把它(簡體字)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制《常用簡體字登記表》。(《江南時報》 (2005年06月02日 第二十八版))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強國社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9/0204/118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