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海外生活 > 正文

日本令人髮指的垃圾分類

初到東京生活,就已經覺得這個鬼子的國度里活的不如國內舒服,除去印象第一深刻的住房狹小之外,扔垃圾的習慣不同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日本扔垃圾的成本很高。繁華的新宿街頭竟找不到一處垃圾桶。如果這是在國內,我們可以理直氣壯的說,你讓人注意環境,不亂扔果皮紙屑,卻連個垃圾桶也不預備,讓我們往哪裏扔?事實上,東京之所以沒有垃圾桶,是因為這裏執行非常嚴格的垃圾分類制度,萬能型的垃圾桶無法在這樣的制度下生存。

我在東京落腳的住處位於涉谷區。房東交付鑰匙的時候會附上一張紙,告訴你每天環衛公司處理垃圾的種類是按星期劃分:周一休息,周二可燃垃圾、周三不可燃垃圾,周四廢紙,周五資源類(玻璃餅、金屬罐等等);而且垃圾要在指定時間(早晨 8 點左右環衛沿街清理一次,過時不候)扔在指定區域(一般是一棟建築物專門準備了一小塊空間)。

即使是這樣,當我基本熟悉了在日的生活,搬到位於東京都調布市的新家之後,我開始意識到,原來涉谷區對於垃圾處理的規定是如此的「人性化」。

這裏我簡單的把調布市的垃圾處理規定解釋一下:

分類:垃圾分為 10 類
1、生活垃圾(可燃垃圾):包括食品殘渣、吸油紙、貝殼、蛋殼、破損紡織品、吸塵器的灰卷、女同胞的「生理用品」、繃帶、創可帖、草木以及其他任意邊長不超過 40cm 的可燃物等等。生活垃圾必須使用調布市指定的橙色垃圾袋(超市有賣)盛放。竹籤、木棍需折成不長於 40cm 再裝袋。盛裝牛奶用的紙盒不屬此類,後文專門有敘述。
2、不可燃垃圾:包括金屬、陶瓷、橡膠、小型廢舊電器、傳統鎢絲電燈、CD、雨傘、毛絨玩具、化妝品的瓶以及其他任意邊長不超過 40cm 的不可燃物。不可燃垃圾必須使用調布市指定的藍色垃圾袋(超市有賣)盛放。乾電池、天然氣爐灶及氣罐(作用類似國內的酒精爐,這邊用的都是天然氣)不屬此類。有舊刀裝袋時,須用報紙包好,並在袋正面寫上危險字樣。
3、有害物:包括乾電池、熒光燈、水銀體溫計等。不能用膠袋包裹,扔時直接放到垃圾點的鐵桶里。
4、資源類:塑料、發泡飯盒、洗潔用品的塑料瓶等。用透明或半透明膠袋包裹。塑料衣架、塑料桶、錄像帶、錄音帶、塑料雨傘不屬此類。飲料瓶不屬此類,但是飲料瓶的瓶蓋屬於此類。
5、紙:包括舊報紙、書籍、雜誌、紙殼包裝箱、名片等,須整齊綑紮好,用紙袋盛裝。
6、紡織品:舊衣服、毛巾等。用透明或半透明膠袋包裹。雨天不進行此類垃圾收集。
7、瓶罐:包括飲料、調料用的玻璃瓶、金屬罐、帶 PET 標記的塑料瓶。直接放到垃圾點的塑料筐中,不得使用膠袋包裹。扔之前要把殘餘液體清洗乾淨。塑料瓶蓋不屬此類。化妝品的瓶不屬此類。
8、大型廢舊物:任意邊長超過 40cm 的廢舊物,從枕頭到自行車(有個超詳細的列表,略),須提前電話預約,併到指定地點購買大型廢舊物處理券,將該券貼在廢棄物上。
9、環衛不負責處理的廢棄物:電視、冰箱、空調、洗衣機、電腦、顯示器等電器以及摩托車。此類廢棄物有專門的二手店有償回收(大型家電賣場也收費回收)。
10、裝牛奶的紙盒:這是很重要的資源(原話如此,挺奇怪的),洗乾淨之後剪開晾乾,送到指定回收地點。

時間:
周一:塑料類。
周二:可燃垃圾和玻璃瓶類。
周三:紙和廢舊衣物。
周四:單周塑料瓶;雙周不可燃垃圾及有害物。
周五:可燃垃圾和金屬罐。

至於調布市指定使用的垃圾袋,各大超市都能買到。小號(5 升)十個裝 84 日元(合人民幣 5 塊多);中號(15 升)十個裝 273 日元(合 18 塊多);大號(30 升)十個裝 556 日元(合 37 塊多);特大號(45 升)十個裝 840 日元(合 56 塊多)。

這樣的成本在國內是難以想像的。正因為扔垃圾的成本如此之高,所以日本街頭才沒有免費的垃圾桶供人使用。也正是扔垃圾的成本如此之高,在日本把東西賣給二手商往往只能獲得幾百日元的安慰價(因為直接扔掉的話還要自己掏錢),通常,只要東西還能用,贈送給朋友,或者是通過網上拍賣掉是更好的選擇。

相比於涉谷區只是簡單的區分了可燃、不可燃、資源三類,調布的垃圾分類不可謂不令人「發指」。只是這世界上很多令人「發指」的事實,比如南京鼓樓法院的合理推斷,比如令老羅和我都頭疼不已的 GFW,比如正龍拍虎,只要司空見慣,倒也無妨。更何況這令人「發指」的約束畢竟不是為了某一小撮人的私利,而是為了我們共同擁有的這個地球。

從李子暘老師的原文來看,李老師是比較信奉自由市場經濟的。而對於環境保護這樣的事,我是不贊同這樣做的。沒錯,私有化了以後人們會格外重視自己那一塊的環境,但是市場經濟逐利的本質並不會使垃圾的處理向最合理的方向發展,而是向成本最低的方向發展。於是,我們的東海岸和地球上其他經濟歉發達的、環境保護意識尚未完善地區就有了洋垃圾村。還是那句話,我們共同擁有的地球只有一個。

像日本這樣直接提高消費者扔垃圾的成本以抑制垃圾產生量的做法,我認為基本體現了誰污染,誰治理(或者說是誰掏錢治理)的原則,還是值得肯定的。

責任編輯: 紫薇  來源:苦水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8/0814/99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