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英國作家新書《山之高》 揭示中國"反向遷移"現象

近日,旅居中國多年的英國作家艾禮凱(Alec Ash)發表新書《山之高》。該書探討了中國年輕人遠離大城市,選擇前往偏遠鄉村生活的現象和其背後原因。

英國作家兼編輯艾禮凱出席在本周二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舉辦的座談會

曾以《祈願燈》(Wish Lanterns: Young Lives in New China)記錄了中國80後年輕人生活故事的英國作家艾禮凱,在暌違近10年後再度出版新書《山之高》(The Mountains Are High: A Year of Escape and Discovery in Rural China)。該書講述他加入中國人「反向遷移」的行列,離開十多年高壓力、快節奏的北京城市生活,來到雲南大理隱居的經歷。他發現,中國中產階級或是受過高等教育、有一定經濟基礎的群體,「首度在近代中國史上,開始質疑共產黨的行為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艾禮凱在本周二美國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舉辦的新書《山之高》座談會上表示,「這是人們開始更廣泛地抵制中國政府對人民做出承諾,也就是對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國家與人民形成的社會契約感到失望。從前,人們認為移居城市、把重心放在工作和貢獻國家GDP上,就能實現個人財富。但現在,他們可能感覺國家甚至沒對他們提供這樣的合同。好幾代人有這樣的想法,特別是20幾歲的年輕人。」

這是人們開始更廣泛地抵制中國政府對人民做出承諾,也就是對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後國家與人民形成的社會契約感到失望。--艾禮凱(ISIS Youtube視頻截圖)

艾禮凱認為,這樣的轉折點主要出現在習近平開啟第三任國家主席任期之後。中國人對職業生涯發展的態度,從2008年北京奧運以來的「樂觀」,感覺能輕易成為下一個馬雲,到近年青年失業率高居7%-15%,而只想「躺平」或享受鄉野生活的悲觀。他表示,儘管相對中國廣大的14億人口來說,去大理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在目前看來只是一小部分,但這顯示一些人開始思考,在金錢之後,什麼才是他們珍視的價值觀?

艾禮凱說:「我書里第一個人物是我在北京認識的攝影師,現在30多歲了,還算年輕吧。他是家裏第一個到城市上大學的人,祖父母則是自給自足的農民。他的父母很高興他搬去北京,但無法理解自己的兒子在北京生活10年後卻決定搬到大理,租了個便宜的院子種菜,然後開一家咖啡館……。而且,他還沒結婚,是個單身漢。」

艾禮凱新書揭示的中國人「反向遷移」現象,此前已引起外界的關注。路透社在去年的相關報道中曾指出,雲南大理因為便宜的租金、溫和的氣候還有迷人的風景,再加上「天高皇帝遠」,政治管控相對寬容,而成為許多中國年輕人追尋個人成長與自由、不同於常人「中國夢」的地方。日內瓦國際關係及發展高等學院教授凌敏華向路透社表示,擁有大約65萬人口的大理老城區,從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就吸引了許多中國的文化工作者。當地較為寬鬆的新冠清零政策以及遠距辦公逐漸普及,更增加了中國城市人對於大理的吸引力。

不過,這個「世外桃源」的前景恐怕即將消逝。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費和中國研究項目主任白明(Jude Blanchette)在周二的座談會上指出,「如果(同你所說,中國政治體制越來越中央集權,地方政府與中央的聯繫越來越深和快速),主流價值向外蔓延並滲透到大理等滋養非主流文化的地區,這將意味什麼?十年後,你還能在大理寫這本書嗎?還是你可能得去柏林,非主流文化的下一個移居地?」

對此,艾禮凱表示,這或許也能說明近年中國的「走線」或「潤學潮」背後的問題,民眾試圖「逃離」中國,到海外尋找更安全、自由和光明的未來。

記者:喬琴恩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424/2047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