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台灣7月漢光軍演大變革:仿俄烏戰爭、去中心化指管

台灣年度「漢光40號」軍演將於7月下旬展開實兵驗證階段。軍方證實,今年將揚棄昔日表演味濃厚的火力展示課目,以准實戰模式檢驗部隊獨立作戰及夜戰能力。對此重大變革,分析人士認為,台灣將納入俄烏戰爭經驗,也將首次展現美軍在台協訓成果,以應對中共日增的軍事威脅。

資料照:台灣海軍過年期間在高雄海域舉行軍演.(2024年1月31日)

台灣國軍參謀總長梅家樹星期三(6月26日)赴立法院報告「漢光40號」年度軍演的規划進度並接受質詢。他強調,今年將大幅調整因應敵情的作戰計劃,旨在讓各部隊熟悉實戰環境及模擬。

依規劃,繼完成「高階幹部圖上兵棋推演」及「計算機輔助指揮所演習」階段後,漢光軍演將於7月22-26日展開五天四夜的實兵操演,課目包括整體防空、聯合截擊與反封鎖、國土防衛作戰和全民防衛動員。

台灣參謀總長梅家樹星期三(6月26日)赴立法院報告「漢光40號」軍演規划進度並接受質詢。(美國之音特約記者莊志偉拍攝)

台灣首次下達交戰準則 強化部隊獨立作戰力

不過,漢光演習今年將取消專為高層視導安排的火力展示環節,昔日為配合媒體鏡頭而進行的紅藍兩軍對抗的假想敵演練也將取消,讓整場演習更貼近實戰化,以提升部隊連續作戰、夜間作戰實力,並首次驗證「去中心化指揮管制」的能力。

台灣執政黨民進黨籍立委王定宇星期三質詢時指出,「去中心化」源自美軍濱海戰鬥團的作戰概念及俄烏戰爭經驗,一旦指揮鏈不幸中斷,各基層單位須熟悉交戰準則,展現獨立作戰能力。

梅家樹答詢時也表示,7月的漢光軍演將首度分發交戰準則小卡片給每位單兵,他們一旦在戰場上與上級失去聯繫,必須最小以班為單位持續作戰,避免陷入「群龍無首」的無戰力亂象。

梅家樹答詢說:「我們賦予他(基層班、排)的任務、授權,然後賦予他一個責任地境,也具備獨立作戰的能力,達到一個(戰場)條件的時候,可以依照我們已經告訴他的交戰準則,遂行指揮官的意圖。」

梅家樹坦言,發佈交戰準則、授權基層官兵獨立作戰,這是台灣軍方去年才開始推動,今年首次實作,盼從演訓中發現問題,持續改進,他不諱言,去中心化的作戰模式對指揮官將是很大的挑戰。

漢光首次「無劇本」軍演 重貼近實戰

為了強調實戰化,台灣軍方說,今年漢光期間可能出現軍車路邊拋錨或部隊服裝不整之況,因為這就是戰場上「不好看」的真實情景。

對此,在台北的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副研究員舒孝煌指出,這些大變革確有必要,因為往年漢光演習最為人詬病之處就是為了在長官、媒體面前呈現出完美的聲光效果,一再預演部隊的火力展示,無益作戰訓練,僅徒增官兵負擔。

7月演習也強調「沒有劇本」,且昔日分階段實施的課目也改為五天四夜的「實兵、實時、實地」演訓,對參演部隊而言,較能實際感受真實的戰場情境。

舒孝煌告訴美國之音:「現代作戰多必須強調三軍的聯合作戰,要進行聯合防空、制海、反登陸等任務,如果沒有同時進行的話,從高階指揮官到基層士兵都沒法達到(實際訓練)效果。」

7月漢光棄紅軍「假想敵」 學者:因敵人明確

今年另一引發熱議處是,軍方宣佈,將不再安排「攻擊軍」穿戴紅色頭盔等與參演部隊交火「對抗」的場面。

梅家樹說,今年因強調部隊應孰悉自身責任區,而做出此變革,讓往年扮演敵軍的海軍陸戰隊和特戰等單位也要固守其責任防區,回歸戰訓本務,但此舉已引發學者議論。

在台北的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認為,演訓中安排假想敵對抗,旨在讓受訓者互為假設敵,以模擬攻防,並「進行實戰化訓練」。

他說,海軍陸戰隊仍可抽調部分兵力「以小部隊扮演大部隊」擔任攻擊軍,在不影響其所屬單位的防衛任務下,可藉由扮演敵方角色,演練一旦重要據點遭解放軍攻佔後的奪回作戰。

揭仲直言,台灣地狹人稠,軍方地面部隊的對抗訓練本就不足下,漢光是每年唯一可以演練中等規模對抗攻防的場景,軍方以回歸戰訓本務為由,取消此環節,訓練成效恐「功虧一簣」。

但在台北、曾官拜少將的前國防大學政戰學院院長余宗基持不同意見,他說,近年來,中共頻頻舉行大規模的聯合攻台軍演,加上常態化的軍機軍艦擾台,已一再實質演示各種可能的攻台模式,漢光軍演模擬假想敵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

余宗基告訴美國之音:「以前(有)假想敵,是因為不知道中共可能怎麼打,現在它(解放軍)在歷次軍演里已經把作戰序列、作戰想定、作戰概念都給(台灣)國軍了,所以不像以前,國軍必須自己要成立紅軍去揣測。」

漢光最新變革源自美軍協訓、俄烏戰經驗

余宗基認為,今年漢光演習突破過去傳統,尤其強調小部隊作戰和夜戰,及將無人機運用於戰場進行情監偵任務並保存部隊實力等模式,這些大變革背後的主因來自俄烏戰爭經驗與美軍近年強化協訓台灣部隊的成效。

他說,俄烏戰爭中,受過西方訓練的烏克蘭部隊大量運用無人機等新式裝備,讓小部隊成為「擊殺鏈」的重要一環,這種不對稱作戰的成效受到歐美高度重視。

另外,美軍的濱海戰鬥團也有類似化整為零的戰略,將小部隊「特戰化」,部署至各島嶼,就能通過指管通情系統,因應敵軍來自空中、海面、甚至水下的威脅。余宗基認為,這些才是此次漢光演習中台灣軍方真正需要演練、學習的高價值課目。

余宗基指出,台灣地面部隊大量接受美軍教官的訓練後,包括城鎮戰等作戰概念、戰術戰法和武器裝備的運用已大幅超越以往,但仍須藉由此次軍演驗證理論和實務間的落差。

華府智庫學者:台灣軍方參謀作業有待強化

美國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全球中國中心副主任廖彥棻也認為,漢光今年取消火力展示,將本島的實彈射擊納入其他演訓是件好事,可讓軍方更有餘裕去測試部隊在不同情境下的作戰彈性。

廖彥棻指出,過去台灣軍演最怕「出包」,因演訓過程出差錯,官兵就得罰寫報告或遭上級斥責,反觀美軍多透過大規模軍演於錯中學,「發現問題,尋找解決方式」。

按此標準,他認為,今年漢光最值得觀察者應是夜戰課目,因為不僅美軍長期鑽研夜戰,解放軍近年也有相當的夜戰進展,但台灣軍方卻遲遲缺乏相關訓練,甚至連夜視設備都未正式配發,惟配合演習,拿出來虛應故事,在此前提下,7月的實戰演訓恐會發現不少有待改進的缺失。

相較前線作戰,廖彥棻說,他更關注以往常被台灣軍方忽略的參謀作業。

他說,早期美台兩軍有常態化的聯合參謀作業,雙方互動沒有問題,但他發現,自70年代以來,台灣軍方,尤其是陸軍對參謀規劃的理解已與美軍出現重大落差,未來如何重新銜接將是今年漢光軍演的觀察重點之一。

廖彥棻告訴美國之音:「(台美間)作戰層級的部隊交流其實是很少的,所以他們一開始做這件事情(聯合作業)的時候,(台美)發現,當我要開始寫參謀計劃、要做作戰層級調度時,兩邊參謀對於相關作業的理解差異很大。」

廖彥棻說,台灣軍方自90年代以來,除年度的漢光外,已少有大規模軍演,因為軍隊攜各式武器裝備上街頭訓練,確實擾民,因此藉今年的漢光演習,也可審視台灣的全民動員和民防組織的協調運作。

他說,在真實戰場下,民防力量須嚴防與正規軍爆發友軍誤擊事件,因此「去中心化」的指揮管制,不只適用軍隊作戰,民防單位也應有完整配套,針對這些面向,7月的「漢光40號」軍演也將一一凸顯並尋求改善之道。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華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