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為縣城考編放棄城市高薪 太魔幻了

2024年,「縣城」幾乎是社交媒體上最火的一個百搭詞。

縣城贏家、縣城貴婦、縣城婆羅門、縣城中產、縣城考編、縣城文學、縣飄、縣域旅遊……

回縣城之後,被自己窮笑了;北漂十年,輸給了縣城中產;在縣城贏家面前,中產開始幻滅了;比起江浙滬白富美,縣城婆羅門貴婦更讓人破防;縣城中產,養活月入10萬的山姆代購;有家底的留在家鄉,沒本事的才去北上廣打拼……

縣城就是未來,縣城就是希望,縣城就是反內卷,縣城就是年輕人的應許之地。

01

最近,連續看到兩篇關於縣城考編的文章。

第一篇報道的標題是:《26歲考8次上岸異地縣城,我不後悔》。

報道里有一位叫牛奶的女生。2022年,牛奶畢業於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大四那年,她在北京的一所會計師事務所實習過幾個月,就斷了以後在大城市工作的念頭。

畢業以後,她的第一選擇就是考取編制。為了「上岸」,「國考」、「省考」乃至家鄉本地的編制崗位,她都嘗試過,但衝擊失利。考異地縣城、鄉鎮的編制,成為她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一年半的時間裏,牛奶每隔一兩個月就要參加一次考試」。

今年年初,連續考編制8次後,26歲的牛奶終於「上岸」了。

第二篇報道叫《為了縣城編制,我放棄高薪工作,開始異地夫妻生活》。

文中的女生在杭州打拼多年、買了房子、遷了戶口、結了婚,「帶領兩個團隊,負責品牌策劃和電商直播」。但在大城市,她過不上想要的穩定生活,每天面臨巨大的壓力,由此萌生了考編的想法。

一開始,她也想在杭州考編,但「在杭州考公考編兩年,從未進面,就連社工考試,最好的成績也是差0.5分進面」,「我幾乎陷入了瘋狂,沒有社交,沒有娛樂,除了刷題就是發呆,編制已經成為一種執念」。

最終,女生選擇了回東北老家考編,「幸運的是,回來之後參加一次考試我便上岸了」,「我不再每天焦慮,不用擔心自己會不會得抑鬱症,工作忙碌而充實,同事間也很有人情味,上班不再讓我感到窒息,這是多麼可遇不可求的狀態」。

而代價是,她必須和身在杭州的老公異地。

02

對個體而言,這兩位女生的選擇可能都是對的。

很多年輕人也都追捧這樣的選擇。

年輕人的一大理由是,大城市太卷,從房價到就業,越來越不適合年輕人落腳。

這個理由當然不錯。我是2002年大學畢業的,很快就去了大城市,那個時候中國經濟正處於高速擴張中,中國大城市的空氣里充滿了GDP的荷爾蒙,對年輕人構成了致命的誘惑。

很多年輕人,將這個稱之為「時代的紅利」。

這個紅利,年輕人知道和自己沒有關係了。

現今,在中國的大城市裏,房價高企(雖然最近調整了不少),教育內卷,連最引以為傲的高薪就業機會,也處於收斂期。

但大城市不好,縣城真的就更好了嗎?

在很多人描述中,縣城簡直有萬般好:更鬆弛的生活、更濃郁的煙火氣,更低的房價物價,更穩定的工作……

一言以蔽之:大城市太卷了,縣城不捲,可以躺一躺。

就這樣,縣城被附上了一層「反卷聖地」的潮流光環。

但如果我們把以上這些縣城光環細細瀏覽一遍後會發現,在縣城這些所謂的花團錦簇背後,都始終閃現着兩個寶相莊嚴的大字:編制。

縣城中產、縣城婆羅門、縣城贏家、縣城貴婦,基本上家裏都得有一個甚至幾個縣城編制人口在,方能如此揮斥方遒。前幾天不是說,現今東北體制內姑娘談戀愛,都只找體制內的了。

縣城不捲,縣城鬆弛,所有的縣城神話都建立在兩個字之上:編制。

在以上兩個考編的故事中,其實兩位女生一開始都想在大一些的城市考編,只是因為連連受挫,才選擇了在難度相對更低的縣城考編。

年輕人哪裏是熱愛縣城啊,他們熱愛的只是縣城的編制。

這樣看來,縣城優勢無他,無非是編制好拿。

03

有沒有發現,在一切所謂的縣城文學中,幾乎都看不到「企業」這兩個字的存在。

這當然不是說縣城沒有企業。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的縣域經濟冠絕全國,崑山、江陰、張家港、常熟、晉江、義烏這些雖然都是縣城,但經濟實力,尤其是民營經濟之強要碾壓很多中西部的地級市,甚至省會。

如果選擇到這些縣城發展,我覺得和去大城市是同一個概念,都可以概括為「市場導向型工作」。

但社交媒體上盛行的縣城熱、縣城文學,說的卻不是這種縣城。在他們討論的縣城語境裏,只有編制和貴婦,罕有企業和民營經濟。

如果你是一個打工仔,你會選擇去縣城嗎?縣城有工作機會嗎?

我想,答案心知肚明。

在之前說到的杭州女生那個報道里,她的老公為什麼沒有選擇和她一起去東北縣城,一個核心原因是:他早已過了可以考公的年紀,回到縣城除了自己開店幾乎沒有其它工作。

沒有什麼比這更能說明問題了。

女生的老公其實也正處於失業狀態,但他至少覺得在杭州還有機會找到工作,而回到縣城,就連機會都沒了。

所謂的縣城熱,所謂的縣城贏家,背後是一個冰冷的事實:除了少部分東南發達縣城之外,大部分縣城除了考編,幾乎就沒有工作機會。

而隨着縣城熱的蔚然成風,縣城考編也正從藍海轉換為紅海,這就意味着考編的命中率會不斷下降,不斷內卷。

說好的去縣城逃避內卷呢?

從一開始,縣城熱,就是屬於少數考編者的。

而對其他人而言,只有縣城冷,缺乏就業機會那種冷。

04

當然,我也可能武斷了,除了編制,縣城可能還有一些工作機會的。

去年,《半月談》曾發過一篇著名的文章,在烏蒙山區A縣,1個正式編背後有1.8個臨時工,一縣城臨聘人員工資已超全縣總稅收。

有那麼多的編制工作者,他們有着龐大的消費力,而這些消費力自然也可以養活一群人。這也就是為什麼,會出現「縣城中產,養活月入10萬的山姆代購」這樣的情況。

有人或許會表示不解,沒有產業,沒有稅收,光靠縣城「內循環」怎麼行?經濟常識告訴我們,雖然編制是現代經濟乃至社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畢竟不直接創造價值。

但光靠經濟常識,是無法理解縣城的。怎麼就是縣城內循環了?天量轉移支付是不是外循環?地方城投債是不是外循環?

有了這些外循環,才有了縣城的「編制繁榮」。

但這一類依附於編制繁榮的外溢工作機會,往往需要有地方的強關係才能拿到。縣城編制畢竟還需要考,對外地年輕人還有着一定的公平,而那些依附於編制的工作機會,連考都不需要。

那些熱情謳歌縣城文學,真心相信縣城熱的年輕人,顯然不在牌局內。

如果一個年輕人去了縣城,連經常喊你打摜蛋的人都沒有,我看就別去了吧。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華

來源:冰川思想庫 張明揚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