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生態 > 正文

南方人最近從頭霉到腳「總算明白髮配嶺南有多可怕了」

最近一段時間網上衝浪,都快不認識「霉」這個字。它以極高的密度出現在全國各地網友的信息流里,全是南方網友的血淚控訴。家裏目之所及的東西,發霉的發霉,長蘑菇的長蘑菇。霉運已降臨,萬物皆可霉。

@幫女郎一幫到底

生物專業學生劃拉一下午培養皿,可能也培養不出一株優秀的菌種。

然而今年夏天的南方地區,整個被黴菌包圍,沒有任何還手之力。

明明是自己的家,卻倍感陌生,發現的時候所有東西已經變了樣子,白茫茫一片。

@一顆小紫心

#廣東人已發霉求放過#的熱搜詞條下面,不斷湧進現身說法的案例。

北方人一邊被眼前的景象驚到,一邊暗自慶幸;

南方人盼下雪一樣盼着停雨,恨不得一秒轉換到沙漠氣候。

要知道,這場雨,淅淅瀝瀝下了兩個月之久。久到兩廣人都快不知道太陽暴曬的滋味,完全失去了乾乾爽爽的體驗權。

@啊財定居珠海

雨來得急來得快,來得最會挑時候。出門前往窗外一看還是艷陽天,走到樓下已經是傾盆大雨。

周末下、上下班時候下,會懲罰每一個不隨身帶傘的人。

高中生還能靜下心來利用所學知識,進行一個地理分析;

大學生每天濕漉漉苦熬考試周,只想罵這鬼天氣有病。

刻舟求劍某些時候是有一定說服力的。

2024年了,大家對古代的升遷貶謫和定都墾田有了超越時空的感悟。

「流放嶺南,你以為是嘉獎麼」「煙瘴之地,古人誠不欺我」。

@珠江新聞

熬過回南天還有梅雨季,又熱又潮又悶。下雨的時候是水簾洞,雨一消停就變成了蒸籠。

本土的廣東大劇院沒頂住,發霉了。屋頂上一片斑駁的烏青色,像是閒置十年的無人老屋。

@哨街廣州

進口的埃及法老從天干地燥的北非來到空氣能養魚的中國南方,讓人擔心會不會長滿綠色銅鏽式似的霉斑。

《只此青綠》(真菌版)正在巡演,駐紮南方倆月不帶停的,還不知道會把戰線拉長到什麼時候。

現如今南方人名義上那溫馨的港灣,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真菌培養基。

床底、床邊密密麻麻一片全是菌落,牆上冷不丁冒出一株蘑菇。

@H先森

有些陰暗角落為蘑菇們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生長條件,扎堆往外的蘑菇都夠炒一碟了。

不少網友發帖問自家長的能不能吃,讓人聯想起最近逐漸多起來的雲南野生菌中毒新聞。

又到了雨季,貪戀那口鮮的人類還是被自己的口腹之慾纏住了。

以後的菌類飲食安全重點教育地區,有必要加一個華南。

@Larina

忙活了一天回到家,打開門撲面而來是一股回味悠長的霉味,天都塌了。

家裏的所有東西都有可能成為真菌的宿主,尤其是那些竹的、木的、皮的、棉紡的。

竹編涼蓆不僅是靈長目的溫床,也是黴菌的溫床。

朝夕相處的枕頭、抱枕,仔細一看全都有了霉點,並向外散發着令人不悅的味道。

不是陽光暴曬一整天、蟎蟲屍體的氣味,而是真菌大肆活躍的氣味。

書包、皮包統統發了霉,有點狀帶狀的,也有全表面均勻覆蓋的。

數據線、相框、鏡子上的菌,在不注意的角落裏瘋狂生長,直到某一天上手拿的時候,摸到一團毛茸茸的東西發出尖叫。

@殊途

所有被霍霍的東西,一下子變得髒兮兮,還傳遞着一種「我已經被污染了,主人快離遠點」的信號。

黴菌的存在比一般的污漬更「有毒」一些,帶來了清潔之外的壓力,總讓人覺得東西髒了,怎麼也洗不乾淨了。

不僅十分影響日常用品的使用體驗,還嚴重影響飲食體驗。

廚房菌群異常活躍,堪比腹瀉排氣時候的人體腸道。

菜板、筷子、木鏟子,表面覆蓋一層菌膜,放在碗櫃裏都不管用。

湯勺把上都能長出小蘑菇,讓人一邊倒胃口,一邊羨慕真菌的強大生命力和落地生根的適應性。

做飯用具發霉如此輕易,食物本身變質就更常見了。

有網友辛辛苦苦煉了一下午的豬油,一天半就發霉了。

剛買的大米放了不到一周,沒聞到米香先聞到霉味,沒吃多少也只能老老實實丟掉。

偶爾也能長出點不那麼壞的東西,全靠南方人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無土栽培。

比如水槽里的豆苗、桌上的芒果核抽芽、隨手丟在菜籃里的大蔥長個。

除了直接暴露在空氣中的東西會霉變,看似密封好的東西也能分分鐘長毛。

很多人說自己蓋得好好的棉簽,全部發霉。

有網友還被自己給PUA了,以為是買的棉簽太便宜、質量不行,沒想到壓根不是沒錢惹的禍,這分明就是惡劣天氣的鍋。

「只要沒變質就能一直用」「拌進我骨灰里」的粉質化妝品,也覆蓋了一片白毛毛青毛毛。

眼影、腮紅、修容,沒一個逃得過,看起來像是顏色更加多變的浮雕限量版。

千萬不能考驗任何東西在南方地區的扛霉能力,得到的只會一大片異常興奮的黴菌。

南方省份的朋友們被逼着強行斷舍離,家裏的東西扔得七七八八。

與此同時,也終於理解為什麼阿公阿婆喜歡鐵盤子鐵筷子。

雖然美感欠佳,但在絕對的濕度、絕對的長毛可能性面前,一切質感、設計層面的追求要讓位於防潮防發霉。

地板發霉之後,廣東的全屋瓷磚風終於沉冤得雪,人人都開始說愛它。

實木家具、木質雕花湯勺,中看不中用,不鏽鋼才能牢牢佔據鄙視鏈頂端。

「以前覺得廣東人審美很差,老弄硬邦邦的凳子椅子,現在老實了」。

衣食住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黴菌都要來造訪。

車安全帶、方向盤隔三差五發霉,已經快習慣到麻木了。

後備箱長出蘑菇,座椅上鑽出菌類小傘蓋,南方人也能面不改色地鏟掉。

這不是一個萬物生靈來適應人的社會,而是人適應環境的時代。

死物發霉,活物也難逃一劫,成了真菌最好的宿主。

花養着養着,白團團比花瓣還長勢喜人,綠絲絲比枝梗還茁壯。

家裏的貓貓狗狗長期處在濕熱環境中,容易長皮蘚。

於是多了很多局部剃毛的毛孩子,正治療着自己的皮膚病。

至於它們的鏟屎官們,要經受身心雙重折磨。

整個南方都在發霉,有些人也臭了。

班味之外還疊加汗味、霉味和衣服曬不乾的餿味,自己都嫌棄自己。

廣州、深圳地鐵通勤打工人們,現在除了要忍受早飯被壓扁的擁擠,還得屏住呼吸、儘可能減少攝入鼻腔的污濁空氣。

因為黴菌導致的病症,最近的新聞見得不少:杭州姑娘肺部長黴菌、一男子住地下室真菌感染。

大家越發關注起黴菌這種生活常見物對身體的影響。

它雖沒有甲醛那樣讓人聞之色變,但和甲醛一樣也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了1類致癌物。

根據丁香醫生的科普,黴菌一般會通過三種機制傷害人體健康。

最常見的是異常的免疫反應,比如過敏。

在沒什麼花粉的夏季,黴菌是導致過敏的主要因素之一。

皮膚起紅疹、雲團,哮喘,都有可能是接觸黴菌後引起的過敏反應。

嚴重的也有可能直接感染,黴菌進入體內造成比較嚴重的炎症。

尤其是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嬰幼兒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容易中招。

之前就有一位長沙大爺整理衣櫃裏的發霉衣物,出現咳嗽咳痰症。一開始沒太重視,之後症狀加重,並開始發燒、呼吸困難。

到醫院就診,沒查出病因,輾轉幾家醫院才查出來是感染了黴菌性肺炎,住進ICU治療多天才出院。

還有一些網友說一直覺得耳朵癢不舒服,去醫院才知道是耳道感染。被自己「耳朵發霉」嚇到,上網一看發現同病相憐的人有不少。

而即使不入口,長期吸入也可能會導致頭腦暈漲、肺部損傷等中毒反應,被黴菌副產物的毒性刺激到。

黴菌之所以難防備,是因為它們是無孔不入、見縫插針。

家裏發霉的「始作俑者」,其實是黴菌孢子。

看不見摸不着,但一直漂浮在空氣中,隨着氣流變換位置。

遇上合適的環境,就迅速甦醒,從外界汲取養分和水分,生長極快。

對於黴菌來說,南方地區有天然地理優勢。

本來就溫暖潮濕,再加上龍舟水、梅雨天氣推波助瀾,日曬少得可憐。

木製的地板、柜子,潮濕的牆角、衛生間、廚房,為菌絲的生長提供了陰暗而富有有機質的地方。

當我們已經能看見黴菌菌落、蘑菇的時候,其實早已錯過了真菌的成長階段。

孢子的流通傳播決定了,徹底杜絕黴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要避免發霉、長蘑菇,在設計、裝修階段就最好一步到位,做好房屋的防水防潮防霉。

南方地區的裝修從業人員建議,選擇塗料時避免一味講求美觀,在長期使用上,功能性優先。

作為家裏面積最大的牆面,它的儲潮抑菌做到位了,家裏的發霉情況可以大大緩解。

通風不暢、陰暗不見光的牆角、柜子背面、門套裏面等地方,可以進行重點防霉處理。

一樓、地下室,和泥土有直接接觸的地方,需要格外注意。

防潮劑、除濕機,提前備好;有陽光的時候把東西暴曬,及時通風,並勤檢查通風口、空調等部位是否存在發霉情況。

而發霉的東西,處理起來也要留意。

已經發霉的食物要全部丟掉,即使看起來只有表面有菌斑,但菌絲很可能已經蔓延到了內部深處。

牆面、家具表面的黴菌,不嚴重的可以自行清理。

市面上的殺霉液產品已經比較成熟,可以買現成的,也可以用84、漂白水等自己配比使用。

除霉的過程要注意防護,佩戴好口罩和手套等。

嚴重的可能需要剷除一部分牆面,重新塗刷防護層,並進行紫外線殺菌。

@科潮

每天都面臨陰雨連綿、霉味刺鼻的現實,心情很難不受影響。

《美國公共衛生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生活在潮濕發霉環境中的人,患抑鬱症的風險比住在乾燥無黴菌住宅中的人平均高34%~44%。

煲靚湯、捏腳泡腳這些祛濕大法全部失效,最有用的還是曬曬太陽

旱的旱死,澇的澇死。北方人在求一場大降雨,南方人想看到毒日頭。

如果能交換的話,相信南北方人互惠交易的單數,都要超過618了。

只可惜,天氣這種東西,誰都說了不算。

大家都多多保重身體,注意避暑、防潮防霉。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華

來源:Vista看天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