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別小瞧「偶發事件」

2024年6月10日上午,4名來自美國的外教在吉林市一公園遊玩時遇襲

由於涉及到洋人,這事兒驚動了外交部。發言人說,所有傷員第一時間被送醫並得到妥善救治,均無生命危險。發言人還指出,警方初步判斷此案系偶發事件。

偶發事件的判斷,意在表明這次襲擊不是有預謀的,不是必然的,不是「天註定」,而是純屬偶然,意外——再進一步說,行兇者並非刻意選擇外國人下手。

強調「偶發」,一定程度上可以削弱這件事情的「新聞性」。因為外國媒體已經有意放大這事兒的「新聞性」,他們懷疑兇手故意針對外國人甚至故意針對美國人。那樣的話,這確實是個大新聞,但如果純屬偶發,那就意味着美國媒體不必大做文章了。

有些「偶發」的事情確實不必大做文章,但這不代表偶發事件就不重要或不重大。

舉個例子。

2024年6月11日晚上,世界盃亞洲預選賽,國足對陣韓國隊,只要踢平就能晉級18強。但眾所周知,國足常年「恐韓」,要贏韓國可能性不是太大。真要贏了,純屬偶發事件了。

果然,「偶發事件」沒有發生,國足0:1敗北。

然而,國足的命運還與另外一場正在進行的比賽有關,那就是泰國對新加坡的比賽。出人意料地,泰國3:1大勝新加坡。柳暗花明,中國隊憑藉相互戰績優勢超過泰國隊,挺進18強賽。如果新加坡沒有進球,中國隊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

新加坡那個進球純屬「偶發事件」,但這個偶發對於中國隊來講,太重大了。

其實很多重大事件都屬是偶然發生的,幾乎很難它找到它的必然性。

再舉個例子。

希特拉成為德國工人黨領袖,然後成為德國的領袖,然後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大事兒。但這傢伙給人類造成巨大的傷害卻是由一個偶發事件引發的。

1918年,一戰結束,德國戰敗。希特拉作為一個德國士兵自然是垂頭喪氣的。整個德國也是垂頭喪氣的,社會充滿了不滿情緒,一些組織蠢蠢欲動。希特拉受聘成為官方的密探,監視一些組織的動向。

希特拉接到一個任務,去監視一個剛組建不久的小黨,德意志工人黨,去了解這個組織意欲何為。希特拉就混進了這個小黨,多次去聽那些人的演講。他發現這個黨毫無野心,對自己要幹嘛根本就不清楚,演講內容乏味,言之無物。

1919年的某天,希特拉打算聽完演講後就回去向上反映這個黨沒啥危害,不值得再繼續監視。當他準備離開的時候,有一個大學教授開始演講,他又繼續聽了一會兒,覺得這個教授的觀點並不合理,於是他站起來對這個教授進行了批判,開始了他的演講。這傢伙侃侃而談、聲情並茂。教授被批判得體無完膚,灰溜溜地走了。希特拉的才華吸引了大家,也引起了德意志工人黨主席的注意。主席當場要求希特拉加入他的黨,直接進入領導班子。

這天晚上發生的事情,純屬偶然。如果希特拉早一點離開,或者,如果沒有那個教授的演講,就沒有後面的故事了。

最終,希特拉應邀加入了自己的監視對象。然後,他逐漸在這個黨派中站穩了腳跟,並改造了這個黨,然後通過政黨鬥爭,一步步地成了德國的領袖。

可以說,人類史上最大的惡魔之一,是由一個偶發事件演變而來的。

有些偶發事件起於青萍之末,比如希特拉的「入黨」這種。也有的偶發事件當時就震驚中外,比如1936年的西安事變,很快就被發現,張學良的「衝動」促成了歷史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如果常讀歷史的話,你或許會發現或認同,其實歷史就是由一系列的偶發事件塑造和鑄成的。歷史都是人去創造的,而哪一個人的出生不是「偶然」的呢?

人類在漫長的歲月里,在技術上徘徊不前,是工業革命讓人類告別了技術上的萬古長夜,但所謂工業革命也是偶然出現的。它像一閃而現的火苗,被呵護保留了下來,然後引燃了技術革新的原野。

當今世界,有的地方戰火紛飛,更多的地方猶如火藥桶。這些火藥桶隨時可能被一個偶發的「火星兒」引爆,會讓幾十年的和平毀於一旦,會讓積累多年的財富灰飛煙滅。

所以,別小瞧了「偶發事件」。雖然它不是策劃的不是有預謀的,但也正因如此它不可防不可控。別覺得它不是「必然」的,就覺得它不會發生或不再發生。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華

來源:海濤評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