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袁莉:在加速崩塌的中國互聯網上,正在消失的集體記憶

作者:

中國人知道他們國家的互聯網是不同的。沒有谷歌、YouTube、Facebook或Twitter。他們在網上使用委婉說法來表達他們不應該提及的事情。當他們的帖子和賬戶被審查時,他們只能接受。

他們生活在一個平行的網絡世界裏。他們知道這件事,甚至拿它來開玩笑。

如今,他們發現,在短視頻、直播和電子商務熱鬧的表象之下,他們的互聯網——以及集體在線記憶——正在崩塌。

5月22日,微信上一篇被廣泛轉發的帖子稱,1995年至2005年間在中國新聞門戶網站、博客、論壇和社交媒體網站上發佈的幾乎所有信息都已無法獲取。

標題寫道,「中國互聯網正在加速崩塌」。不出所料,這篇帖子很快就遭到了審查。

「我們原以為,互聯網是有記憶的,」主要創作成功商人故事的博主何加鹽在帖子中寫道。「但沒有想到,這種記憶,原來是像金魚一樣的記憶。」

我們無法確定究竟有多少內容消失了,或者有哪些內容消失了。但是我做了一個測試。我使用中國最大的搜尋引擎百度查找了何加鹽帖中引用的一些例子,主要集中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本世紀頭十年中期之間的同一時間段。

我從阿里巴巴的馬雲和騰訊的馬化騰開始,他們是中國最成功的互聯網企業家,何加鹽也搜索過他們。我還搜索了被稱為中國企業家教父的柳傳志:2005年,他的公司聯想收購了IBM的個人電腦業務,他因此登上了新聞頭條。

我還查看了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搜索結果,他在此期間擔任過兩個大省的省長。中國高層領導人的搜索結果總是受到嚴密控制。我想看看,如果人們對習近平在成為國家領導人之前的情況感到好奇,他們會發現什麼。

搜索馬雲時,我沒有得到任何結果。我找到了關於馬化騰的三個條目。搜索柳傳志,出現了七個條目。

關於習近平,我沒有得到任何結果。

然後,我搜索了過去幾十年來中國最嚴重的悲劇之一:2008年5月12日造成逾6.9萬人喪生的汶川大地震。這件事發生在一個短暫的時期,那個時候,中國的記者擁有比共產黨通常所允許的更多自由,他們創作了大量高質量的新聞作品。

當我把時間範圍縮小到2008年5月12日至2009年5月12日,百度給出了九頁的搜索結果,其中大部分是中央政府網站或國家廣播機構中央電視台的文章。提示:如果你知道這些記者和他們所在機構的名字,就可以找到更多內容。

每個搜索結果頁面大約有10個標題。我的搜索所發現的,應該只是當時所有報道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發表在曾經派遣記者前往震中的報紙和雜誌的網站上。我沒有找到我記憶中任何出色的新聞報道或網上的哀悼。

除了內容消失之外,還有一個更廣泛的問題:中國的互聯網正在萎縮。根據中國互聯網監管機構的數據,2023年,中國有390萬個網站,比2017年的530萬個減少了三分之一以上。

中國有10億互聯網用戶,佔世界網民總數的近五分之一。然而,使用中文的網站數量僅佔全球總數的1.3%,低於2013年的4.3%——根據追蹤在線使用頂級內容語言的「網絡技術調查」機構,十年來下降了70%。

目前,中文網站的數量僅略高於印尼語和越南語網站,少於波蘭語和波斯語網站,是意大利語網站數量的一半,略高於日語網站的四分之一。

網站減少的原因之一是,網站存檔舊內容在技術上很困難,成本也很高,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在中國才有。但在中國,另一個原因是政治因素。

習近平上台後,中國開始走向專制和民族主義,互聯網發佈商,尤其是新聞門戶網站和社交媒體平台,面臨着更大的審查壓力。保持中國網絡空間在政治和文化上的純淨是共產黨的首要任務。互聯網公司更有動機進行過度審查,並且通過不存檔的方式讓舊內容消失。

許多人的網上生活都被抹去了。

兩周前,紀錄片導演王男栿發現,在一個類似維基百科的網站上,關於她的條目消失了。她在影評網站豆瓣上搜索自己的名字,結果一無所獲。在微信上也是如此。

「我導演的電影有些也在中國互聯網上被刪被禁,」她說。「但這次感受是我這個人作為歷史的一部分,被抹去了。」她不知道是什麼引發了這一切。

張平以筆名長平為人所知,他是本世紀頭十年中國最著名的記者之一。他的文章曾經隨處可見。2011年,他的文章引發了審查機構的憤怒。

「我在公共輿論中的存在被扼殺得比預想的要嚴重得多,那也是我個人生命的很大一部分喪失,」他告訴我。「我感覺到是自己個體生命的否定。」

2021年3月,當我的微博賬號被刪除時,我感到悲傷和憤怒。它擁有300多萬關注者,數以千計的帖子記錄了我十年來的生活和想法。許多帖子是關於時事、歷史或政治的,但也有一些是個人感想。我覺得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被奪走了。

許多人故意隱藏自己的網上帖子,因為這些帖子可能被黨或其代理人用來對付他們。在一種被稱為「挖墳」的趨勢中,民族主義「小粉紅」會查閱知識分子、藝人和網紅曾經在網上發表的東西。

對於中國人來說,我們的網絡記憶,即便瑣碎,也可能成為我們需要卸下的包袱。

「儘管我們往往認為互聯網有些膚淺,」長期駐華記者和作家張彥(Ian Johnson)說。「但如果沒有這些網站和事物,我們就會失去部分集體記憶。」

張彥的《星火》(Sparks)一書講述了在中國從事隱蔽工作的勇敢的歷史學家們。在這本書的尾注中,他引用了互聯網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的中文在線資源,他說,因為他知道這些資料最終都會消失。

「歷史在每個國家都很重要,但對中共來說確實很重要,」他說。「是由歷史證明黨繼續執政的合理性。」

張彥創建了「中國民間檔案館」網站,旨在保存中國互聯網以外的博客、電影和文件。

還有其他一些拯救中國記憶和歷史,不讓它們陷入空白的項目。Greatfire.org有幾個網址提供曾被審查的內容。反對審查制度的非營利組織中國數字時代將已經屏蔽或存在屏蔽危險的作品存檔。記者張平是該網站的執行主編。

中國抹去歷史的做法能否得到逆轉?那篇微信瘋傳文章的作者何加鹽對此深感悲觀。

「如果你現在還能看到一些中文互聯網的古早信息,那只是夕陽的最後一抹餘暉,」他寫道。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