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習近平看重的他們,正在造一顆驚天大雷

——中國國企財務造假,分析:若延燒 恐致金融危機

北京當局頻喊「做大做強國企」之際,數家大型地方國企近日再傳出財務造假,並遭中國證監會處以行政裁罰。對此,學者分析,中國國企長期為完成中央制定的績效而編造假財報,不令人意外,但國企頻出包恐涉「高層內鬥」或跟財務缺口「太大」瞞不住有關。專家警告,國企等上市公司的財務風暴若持續延燒,代表政府和市場的救市功能同步失靈,恐衍生更大的金融危機。

資料照:上海證券交易所在某家公司上市儀式前擺放的鑼。(2019年7月22日)

台北—

北京當局頻喊「做大做強國企」之際,數家大型地方國企近日再傳出財務造假,並遭中國證監會處以行政裁罰。對此,學者分析,中國國企長期為完成中央制定的績效而編造假財報,不令人意外,但國企頻出包恐涉「高層內鬥」或跟財務缺口「太大」瞞不住有關。專家警告,國企等上市公司的財務風暴若持續延燒,代表政府和市場的救市功能同步失靈,恐衍生更大的金融危機。

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司司長郭瑞明6月6日發佈答記者問稱,根據滬深交易所4月底新修訂的《股票上市規則》,今年將嚴懲上市公司的造假行為,目前已查出7家公司財務造假、但未達退市標準,除處以行政裁罰外,也標記為特別處理,以向投資人充分警示中國A股的相關風險。

北京罕見揪舉問題國企

綜合中國媒體報道,至少有6家國企被標記ST(特別處理)。包括在遼寧省的錦州港公司因4年虛增營收達86億人民幣,而於6月3日被勒令停牌1天,股票簡稱變更為「ST錦港」,復牌後則為「ST錦港B」,股價殺得近10萬的中國股民措手不及。而深圳國企特發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也早於5月中因連續5年財務造假而被標記ST(特別處理)。

此外,福建平潭國企海峽創新、河北邯鄲國企匯金股份、浙江國企國瑞科技和新疆國企中泰化學都接連遭監管。

另據中國證監會的郭瑞明指出,滬深兩市自今年以來共新增99家上市公司被標記,其中,44家遭風險警示為ST、55家遭退市風險警示為*ST,前者不致於直接退市,後者則符合一定條件,有很高比例會退市。

對照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6月4日才於全國政協常委會上誓言:「要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這一波因國企造假「披星戴帽」而被割「韭菜」的40萬中國股民,恐百感交集。

國企造假財經博主痛斥

錦州港被標記ST後,「國企造假」一詞迅速登上微博熱搜,並引發中國財經博主圈開始唱衰國企。

財經博主陳志豪發文稱:「大A(股)幾乎成了地雷陣,國企都敢財務造假,投資者已經不敢相信誰。」

另一位博主「股市東方紅」也說:「基本面好的也不敢保證是真實業績,暴雷依然有概率且隨機性,就連國企也不算免死金牌。」

財經博主「溪流竹海」分析稱:「內部控制缺陷是國企造假重要因素,導致管理層能輕易進行財務操作,且融資性貿易也被用作掩蓋真實收入的手段。雖證監會政策監管力度增強,國企造假依然根深蒂固。」

對於國企掀造假風暴,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葉耀元認為有兩大可能引爆點,一是國企高幹「內鬥」,刻意吹哨情報打壓異己,如發「白色黑函」來打擊中央的人馬;二是國企財務「捅的洞比想像大」,中央想藉此風暴將國企高幹全體「換血」。

中國國企改革反其道而行

葉耀元說,中國國企官僚采「去中心化」的財報系統,易操弄數據,中共高層也深知其財務漏洞,但通常會選擇遮羞、不公開化,以免打擊股民對國企的投資信心或國企的內部士氣,並波及中共執政團隊的信賴度。

葉耀元告訴美國之音:「全世界國企改革就是民營化,(因為)沒有競爭就沒有監督。中國反其道而行,它的改良是讓國有企業更國有化,讓共產黨的手伸得更深,那其實不是改造,只是講講垃圾話而已。(中國)國企是不可能會變好的,上下交相賊,自己監督自己一定會腐化。」

《證券時報》6月4日也分析,國企財務造假的特徵是無實質貿易和併購子公司爆雷,通過資金自循環和提前確認收入,吹大營收和利潤泡沫。以深圳國企特發信息為例,子公司特發東智為了完成業績承諾,通過跨期調節營業成本、虛構業務等方式虛增收入。

在台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王國則分析,中國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模式主要以美化「存貨和應收賬款」數據為主,以規避帳面負債。其目的有三:一是「把蛋糕做大」吸引「韭菜」股民的資金,以改善內部財務問題;二是美化績效爭取升遷機會,國企高階經理團隊已有極高比例轉往中央任職;三是達成國務院訂出的國企資產負債「三年降2%」的目標。

據中國財政部5月6日發佈的統計,國企營業第一季總收入同比增長3.2%,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8%,資產負債率65.0%,雖上升0.3個百分點,但仍符合中央目標。

習近平推「國進民退」催化國企腐化

在台北的台灣智庫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吳瑟致也同意,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近年大推「國進民退」路線,讓國企承接更多中央任務,促使高幹趁勢爭取政治晉升機會或累積影響力,以獲得更多中央項目的支持,也導致績效灌水偏峰行之有年。

他說,中國國企的人事安排取決於黨政關係,其內部人馬的權力結構複雜,也長年存在貪腐和權利分贓的弊病,且國企效率低、無競爭力也常被外界詬病。

吳瑟致指出,國企造假反映其根深蒂固的貪腐,因此,重拳改革恐引發既得利益者的反撲,加上中國經濟近年嚴重內卷,中央和地方的債務壓力也大,都讓北京政府解決國企問題的能力深受質疑。

他說,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時,國企的資金流向、財報篡改等資金問題,在充裕的財政或多元融資工具的支持下,其造假慣性易被掩蓋。但經濟下行時,難度就高了。

他認為,習近平現恐采觀望態度,並故意凸顯國企財務造假,以讓問題國企自生自滅,一如他一度遲未出手挽救房市,任其泡沫破裂。

但他說,這也凸顯習近平缺乏解決市場失靈的金融工具和財政能力,後果將是民間資本或海外資金的收手,不再投入熱錢刺激經濟,即便發行特別國債也只是「左手換右手」。

政府和市場救市功能雙失靈恐掀金融風暴

吳瑟致告訴美國之音:「國企對金融風險的壓力比房地產更加嚴重,一旦政府失去了(調節)功能,市場又失靈了,國企牽動的就是這兩股力量的失靈,(亦即),政府沒有任何的積極救治作為、市場沒有(自我)調整的空間,可能衍生系統性的金融風險,(這)對全球來講,衝擊其實是會非常嚴重。」

針對資本市場的整頓,中國國務院在4月12日發佈「有關監管防範風險」等若干意見中,包括加大退市監管力度,應退盡退,被視為股市的新「國九條」,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可望引導在A股上市的公司「優進劣出」。

不過,王國臣認為,這只是口號。王國臣告訴美國之音:「(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上來後,IPO上市的監管是趨向嚴格的,而這個坑這麼大,是不是吳清能夠處理的,我是打問號。如果北京當局願意處理這事的話,美中的會計談判(中概股審計協議)就不會擱淺了。」

隨着中國上市公司遭風險警示趨常態化,退市個股恐增加。對此,葉耀元分析,連A股國企都造假,對投資信心的打擊很大,股民自然急於撤出資金,中國股市短期恐震盪。

不過,他預期,中國政府可能通過「白道」做法,用外匯存底護盤,避免股市持續探底,讓股價撐在「要死不死的」水平上,又或者祭出較「黑」的手法,如禁止抽資、封鎖股票、禁止散戶賣股等非市場經濟禁令。他直言中國的「韭菜」股民投資的股票不單是崩跌,恐連資金都遭「清零」。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方尋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