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中國批「台獨課本」 學者:歷史課綱揚棄「大中國史觀」

就在兩岸情勢緊繃之際,關於台灣歷史教育的爭議再次被端上枱面。在台灣立法院上個星期舉行的公聽會中,有教授批評現行課綱是去中國化的「歷史虛無主義」。同一天,中國官媒央視發佈紀錄片,痛批民進黨政府用「台獨課本」洗腦青少年。但也有歷史教師反駁稱,台灣教材中有關中國的部分並未減少,只是打破了「大中國主義」的思維,用更宏觀,也更加客觀的視角陳述中國史。

台灣警察護送一名舉着台灣旗幟的男子走過台北街頭。(2024年5月24日)

中國央視轉載的紀錄片《何以當歸》片段中,拍攝者在台灣街頭採訪剛剛考完學測(大學入學考試)的考生,提問中國史相關內容,視頻中有人說中國史僅考一、兩道題,甚至有人疑惑發問「中國史是什麼?」據《環球時報》5月31日報道,該視頻發佈9小時就吸引逾1.5億次點擊,登上微博熱搜榜首。

有網民在央視微博回應「台獨教育方式是對台灣青少年的荼毒,無根何以立本,血脈豈可斷絕」、「台獨分子已經在文化根子上宣佈台獨」,還有人說「再不收回,這一代人長大心理上就收不回了」,質疑把中國史從教科書上抹去是台灣政府幹過「最沒天良的事」。

台灣立法院課綱公聽會 「去中化」成爭議焦點

巧的是,就在央視發佈紀錄片同日,台灣立法院召開「高級中等教育法暨108課綱實施檢討」公聽會,據台灣《自由時報》報道,嘉義大學教授吳昆財在會中質疑歷史教材「去脈絡化」,他說「50年前說要做堂堂正正中國人,30年前有人懷疑不是中國人,現在變成『我不是我爸爸(中國)生的』」。

北一女國文教師區桂芝也主張應停止「去中化的課綱」,而台灣國民黨立委羅智強則表明要「撥亂反正」。

「108課綱」指的是台灣官方在2019年(民國108年)修訂的中小學課程綱要,之所以遭質疑「去中化」,首先是因為在社會科教材中,過去獨立一冊的中國史被併入東亞史,與日、韓、越南等國歷史共同編寫。

此外,歷史課文書寫方式從「時間軸」轉為「主題式」的脈絡,也就是從過去按編年史聚焦中國歷代政權更迭,改以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分述。

對於學者和立委的批評,親身學習這些課程的高中生有不同看法。

在雲林的斗六高中高三學生張峻輔說,他自己也反對課綱去中化,支持保留中國歷史,但對他而言,所謂「中國」並非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黃河、長江流域歷史發展和中華民族文化的統稱。

張峻輔對美國之音說:「『中國』這兩個字其實代表的意思有很多,我是中華民國台灣,是孫中山創國的時候所提出的『中國就是中華民國』。央視(紀錄片內容)是一個很離譜的錯誤,共產黨執政下的媒體,他們就是想要統戰,才會覺得說我們去中國化,就是要完全不學他們的中華文化。」

張峻輔直言央視的「統戰」策略很糟糕,不僅紀錄片採訪的學生基數太少,還刻意挑選台灣最高學府台灣大學的學生來批判現行課綱,會讓中國人以為「台灣在民進黨執政下都是一群傻子」,激化兩岸對立。

在台北的陽明高中高三學生鄭羽倢則認為,該片對「牆外」的人影響不大,但對「牆內」的人恐有極大宣傳效果,可以強化「台灣要回歸」的概念、形塑台灣政府「顛覆政權」,進而達到合理化中國對台行動的目的。

台灣高中生:教科書無法動搖個人史觀

鄭羽倢全程參與了課綱公聽會,並在會中發言指出,隨着時代改變,歷史脈絡會被重整,但教科書已儘可能只闡述歷史事實。她說雖然台灣高中歷史課堂數量減少,需取捨部分內容,但東亞史與台灣的多元歷史銜接,更能打破「以自我價值為中心」的討論。

鄭羽倢說:「我不覺得它中國史東西有減少到很多,(然而)它是一個去華夏中心的一個方式,並不是以漢人為主,而是講整個東亞,韓國或日本這些文化在互相影響的過程,現在歷史更加強調的東西是文化或這些族群的轉變、互相融合,並沒有所謂的去中國化。」

鄭羽倢說她理解部分師長擔心台灣跟中國「斷根」,畢竟「大中國史觀」是早期教育和社會風氣造就而成,但她認為歷史課本的改編並不會影響學生思想,因為新世代資訊來源廣泛,課本早已不是獲取知識或建立觀念的唯一來源。

鄭羽倢指出,台灣允許民眾對土地、國族認同有不同的想法,尊重多元價值觀。因此每位高中生自有一套「對中國的理解」,個人信念不可能因教科書而被動搖。

台灣教育團體:現行課綱並未「支解中國史」

在台北的台灣一滴優教育協會是倡議課綱改革的學生團體,理事長李瑞霖在出席公聽會後受訪表示,批評台灣歷史課綱去中國化、炒作意識形態的說法有誤,政治化的討論模糊了修改課綱的真正內涵。

李瑞霖認為中國的定義不斷隨歷史改變,從夏商周到13世紀南北宋時期對「中國」的概念其實都不相同,因此歷史不應以國家分界,而應該以地區分界。

李瑞霖說,過去被形容為「秋海棠葉」的中國土地,宏觀來看屬於東亞範圍,用東亞史來呈現更為客觀且兼容並蓄,也能屏除華夏中心主義觀點,避免意識形態爭議。

身為接受108課綱的第一屆學生,如今就讀台大政治系的李瑞霖告訴美國之音:「我沒有少學中國歷史,全面消滅中國史或者是中國史完全被肢解在東亞史里,論述應該是不正確的,如果我們要擺脫意識形態,我們應該要用地區、區域互動,就台灣、東亞、世界這樣的一個脈絡去呈現。台灣史的台灣並不是指台灣國,而是指台灣這塊土地。」

台灣「自認中國人」下降趨勢早於課綱修改

李瑞霖還說,其實單一課綱很難影響國族認同,以政大選舉研究中心做了超過30年的「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調查為例,自認台灣人的比例在馬英九執政的2008年(44%)到2016年(58%),上漲14%,自認中國人的比例持平在3%。然而自認是中國人的比例下降最多的趨勢卻發生在1994(26%)年至2008年(4%),而非2019年起實施108課綱的年代,可以推論出,認同變化趨勢與課綱沒有正相關。

李瑞霖指出,無可否認教育對於價值觀有長遠且直接的影響,但現行歷史教育未灌輸台獨意識,且學生吸收新知識的管道多元,國族認同更可能受網絡媒體或同儕論述影響。

在台北的歷史教師深根聯盟發言人黃惠貞有逾25年的教學資歷,在她看來,中國史併入東亞史可謂宏觀史觀,是中國影響力的擴大、而非縮減。

因為中國文化影響力擴及全東亞,像是日本、韓國和越南都使用漢字,反之如果單從中國角度觀察,才是矮化中國歷史。

黃惠貞指出,歷史學是過去與現在不斷對話,目前台灣史、東亞史和世界史各一冊,已是高中生沉重的學習負擔,不該拿30年前「只學中國史和世界史」的標準,斷定現在中國史的比例失衡。

另一方面,針對主題式的歷史編寫方式被批評是「肢解中國史」,黃惠貞反駁稱,歷史不僅是政治史或帝王將相等統治者觀點,也包含繪畫、經濟、社會、法律史和飲食文化史等多元面相

黃惠貞告訴美國之音:「我非常確定,16到18歲的孩子會對飲食文化史比較有興趣,對政治史比較沒有興趣。不要來污染、不要來壓迫高中生,把他們喜歡的專題都說叫做去中國化,我真地不知道是什麼樣的政治腦可以講出這麼違背歷史學專業的話。加深了世代的對立,這在教學現場上是完全沒有任何好處,而且是無法對話的。」

黃惠貞也強調歷史教育者並非為官方服務,不會將課綱主導者的國家認同強加給新世代。她說,40年前的台灣處於威權統治,只能接受師長灌輸的國族認同;但現在高度民主化,主權由國民決定,歷史教育是幫助學生了解這塊土地曾發生的事,如何建構認同則交給學生自己判斷。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華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