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張朝陽:中國人成長很慢,一生浪費太多時間

01 中國人一生都在浪費

《星空下的對話》是由張朝陽發起的一檔與各行業領袖和跨界先鋒對談的直播節目。

在一期節目中張朝陽說:我在中國長大耽誤了太多的時間,中國人成長的比較慢,在年齡很大的情況下,也都不知道自己這輩子要幹什麼。

我見到一些美國同學,他們在中學或者大學時,就已經知道這輩子要幹什麼。

張朝陽的這番話刺痛了很多年輕人的心。

評論區有一句很扎心的話:我三十多了還不知道幹什麼,也不知道要不要結婚,也不確定自己喜歡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喜歡什麼樣的人,很茫然。

未來想要幹什麼,是中國人普遍都焦慮迷茫的問題,不只是30歲,從18歲到知天命的50歲,恐怕都沒有幾個人能回答出來。

一直以來,中國孩子的前半生都被學習和考試佔據絕大部分時間。

我們幾乎沒有時間去思考自己未來想要做什麼,也不知道學習考試的目的是什麼,完全沒有目標感。

我們甚至不被鼓勵去思考,父母老師會對我們說:考上大學就好了,畢業就好了,拿到高分就好了。

從家庭到學校,到處都在渲染一種,你只管去做,不用想太多的氣氛,我們習慣於按照別人的邏輯學習和生活。

當我們真正走向社會才發現,學校里學到的知識與社會需求大相逕庭,我們苦心積慮修得的學分也不能拿到社會上等價交換。

回過頭來才發現,在生活的拷打下,我們迫不得已再從「社會大學」重新學習怎麼掙錢、怎麼為人處世。

一些幸運的人終於在某個時候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或方向,回頭望才發現自己已經浪費太多時間了。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個關於目標對人生影響的25年跟蹤調查,對象是一群年齡、各方面條件都相近的年輕人。

結果發現,沒有目標的27%的年輕人在25年後成為社會最底層;60%目標模糊的年輕人,25年後成為庸碌之輩;

10%有清晰短期目標的年輕人,25年後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3%有明確的長期目標的年輕人,25年後成為社會各界的精英。

有沒有目標,目標清晰程度,目標是長期還是短期,看似不重要,實則對我們的發展影響巨大。

02 「四無」的中國學生

沒有目標的學生,無欲無求,選擇躺平。

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追蹤調查了30萬中小學生,發現普遍存在「四無」現象,即學習無動力,對真實世界無興趣,社交無能力,生命無意義感。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老鼠烏托邦」實驗,這個實驗是用來模擬和預測人類的未來。

在一個封閉的空間中養着許多小白鼠,每天都有人餵食物、打掃衛生,理想的情況是他們會無憂無慮地繁衍下去。

但是結果卻出乎科學家意料,小白鼠們繁殖到第五、六代的時候,就全部滅絕了。即使多次調整變量和控制因素,小白鼠都逃不過滅絕的結局。

科學家發現,最後兩代小白鼠呈現的狀態就是「無欲無求」,它們不願意社交,沒有領地意識,對異性小鼠沒有興趣,對撫育後代也無動於衷。

主導這項實驗的科學家約翰·卡爾宏也將這個老鼠種群的命運,視為人類最終命運的隱喻。

他得出的結論是,物種在沒有生存壓力和挑戰的環境下,會慢慢感受不到生活的價值和意義,最後一定會不可避免地滅亡。

這個實驗看起來非常嚇人,尤其是和生活中一些「躺平」現象對照時更令人感到悲觀。

越來越多孩子變得社恐,喪失社交技能,對人和外面的世界漠視,對待一切事物沒有動力沒有熱情,終日以手機電腦為伴。

「擺爛」和「躺平」成為一些學生所謂的價值觀的背後,其實是一種「習得性無助」。

浙江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的任俊教授發現,孩子習得性無助主要是因為他們在生活中失去掌控感。

很多孩子學習是為了讓父母高興,或者為了完成父母的心願,他們對於自己時間、目標、夢想失去掌控。

他們知道,即使自己有意見也不被重視,有想法也不被允許,漸漸地他們就選擇了不主動支配自己的生活。

03 不敢折騰的中國孩子

張朝陽是一個很會折騰的人,作為一個學物理出身的學霸,他半路出家扎進互聯網行業,為中國互聯網邁出了第一步。

1981年,他考入了清華大學物理系,憑藉優異的成績獲得了李政道獎學金赴美留學,1987年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物理系博士學位。

可以說他的學習生涯一路順風順水,是一個標準學霸的模板。

在大學期間,張朝陽接觸到了互聯網,並且敏銳地意識到互聯網將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他的未來。

成為中國互聯網門戶第一人後,他還嘗試進軍演藝圈,參加《天天向上》,在電影《煎餅俠》中本色出演。

經歷了一場與抑鬱症的鬥爭後,張朝陽化身物理博主,在搜狐搞起了物理科普直播。

在一次採訪中,張朝陽也提到,他在國外看到很多西方人一輩子都在折騰。

他認為,我們的生存不是為了簡單地獲取物質,很多人認為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就是要賺很多錢,過奢華的生活,這是功利主義的價值觀。

在他看來,人可以自己去定義自己的年齡,不論多大年紀,處於什麼人生階段,都要活到老折騰到老。

但是中國孩子總是被教育要循規蹈矩,從記事開始就要接受填鴨式教育,過着追求標準答案的一生。

從小學到初高中,每一個都是關鍵的階段,不容出錯。畢業以後,中國人好像一生都泡在水裏,做夢都想着考研、考編、考公上岸。

除了刷題和考試,不想再做別的開發興趣愛好的事情。

每個人都像一具上緊了發條,設置好程序的機械人,按照設定好的考試人生走下去。

按部就班的要求讓中國孩子過早失去奮鬥的動力,消磨了熱血,也養成了路徑依賴的習慣。

另一方面社會給我們容錯的機會並不多,甚至不能容下小孩生病不用寫作業這樣的小事。

出生三個月時少練一次翻身,這輩子可能就沒機會考上清北了;工作時三個月的空窗期就會被HR判「死刑」。

如果選擇了離經叛道的發展路徑,不僅要接受別人審視的目光,還要承受未知的結果。

整個社會風向是做得越多,錯得越多,不折騰不一定會讓你成功,但可以讓你一定不失敗。

這也就是為什麼年輕人熱衷考公考編,考進去不會讓你致富,但一定可以保證你的飯碗。

但是如果去折騰去創業呢?十死九生。

04 被未來綁架的中國孩子

未來就像是一把達摩克利斯劍,懸在每個中國孩子的頭頂上。

我們拼盡全力學習,犧牲掉一切玩樂和休息的時間,就是為了讓這把劍以後不要砍下來。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或者親口說過這樣的話:

經濟不好,要好好學習才能賺到錢;

階層固化,更要好好學習才能突破階層;

AI崛起,不好好學習就要被替代了;

...

雖然很難說清楚這些事情將會對我們有什麼具體影響,也不知道學習是不是真的能夠應對未來的挑戰。

但是每個人都怕潮水褪去,只有自己在裸泳,所以只好不停地內卷,變得越來越焦慮。

家長恐嚇孩子,孩子恐嚇自己,惶惶不可終日,每天都活在即將被未來淘汰、取代的噩夢中。

考不上985就是天大的事情,中考被分流,這輩子就沒指望了,多少孩子在這樣的恐嚇變得抑鬱。

相比於幾十年前,我們今天所面臨的不確定性確實增加了。

心理學認為,當人們思考未來的時候常常會陷入兩種極端,一種是過分高估他們將來遇到的問題,另一種是過分低估自己未來的可能性。

所以很多人會感到未來遇到的難題和考驗一定會更加嚴峻,無法用當下的能力和智慧去應對,從而產生恐懼感引發焦慮。

法國心理學家、精神分析醫生阿蘭·布拉克尼耶的著作《被虛構的焦慮:如何與真實的世界產生共鳴》將這種焦慮概括為「未來憂鬱症」。

在書中,她給出了應對未來憂鬱症,積極探索未來,緩解焦慮的5個措施:

1.每日思考未來:保持積極的思考,接受並思考未來不確定性,避免否認現實。

2.保持好奇心:好奇心和了解的渴望是一種能量,可以激勵我們通過不斷學習新知識增長對未來的控制感。

3.賦予生活意義:理解生命價值,在任何環境下,甚至是最惡劣的環境下,生命都具有潛在的意義。

4.了解自己的情緒與舒適區:理解個人情緒,尋找情緒舒適區,避免陷入負面體驗循環,通過認知情緒,更好管理自己的情緒,減少焦慮感。

5.增加大自然接觸與體育活動:大自然提供心靈慰藉,體育活動通過成就感和對某種運動的掌握讓人擁有更好的自信,能夠舒緩壓力和抑鬱。

對未來恐懼的實質是對自己的不信任以及對未來沒有目標感。

面對未來的挑戰,能夠脫穎而出成為後浪的人依靠的絕不是考試成績,而在於是否找到並踐行自己的目標和價值。年輕人應該儘早確立自己的人生價值,按照你的價值觀堅定、主動、積極地生活和工作。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華

來源:《星空下的對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