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皇帝下葬後,封閉地宮的最後一位工匠怎麼出來?

1945年,河北省的一個農民,靠着一把特殊的鑰匙,打開了同治皇帝的陵墓,將裏面的寶物搜羅一空,而這把鑰匙,就是古代封閉地宮的最後一位工匠能出來的秘密武器。

在古代,幾乎每一個帝王都對自己的身後事非常重視,但凡是有能力和條件的,都會把自己的陵墓修建的極為豪華且牢不可破。

之所以要修建的牢不可破,是防止日後被人「打擾」,因此,那些修建陵墓的工匠,基本上都會為了守住陵墓內部的秘密而被迫殉葬,不過,這種讓工匠殉葬的習俗在秦漢之後就逐漸消失。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工匠們能走出來,皇帝死後,陵墓又是如何保證不被打擾呢?並且,在皇帝下葬完畢,墓門上鎖後,工匠們又是如何活着走出地宮的呢?

其實很簡單,古代的工匠們發明了兩件秘密武器,有了它們,不僅能保證陵墓的安全,還能在封閉地宮後安全地走出來。

這兩件秘密武器就是自來石和拐打鑰匙。

守衛地宮的大功臣:自來石

古代帝王的陵墓,除了講究奢華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安全,畢竟每個皇帝的陪葬品都很豐厚,甚至有可能還有稀世珍寶。

因此,為了防止被盜墓賊盯上,從而破壞陵墓,對皇帝的屍首「打擾」,帝王們的陵墓都會設置這樣或者那樣的機關,而為了避免盜墓賊進入地宮,陵墓的大門就顯得至關重要。

如何才能不讓盜墓賊進入地宮呢?這就成了歷代帝王在建造自己的陵墓時,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總不能在地宮的大門上掛一把大鎖吧?那樣不僅顯得不合適,並且對於盜墓賊來說,基本上是形同虛設。

雖說帝王陵墓的大門一般都相當重,但如果不設置一個機關的話,總會有辦法將其打開。

而在經過無數個修建陵墓的能工巧匠研究實驗後,一種簡易方便,但又實用的機關,被發明出來,這個機關,能有效的阻止盜墓賊從地宮大門處進入。

這個機關就是自來石。

自來石又稱「頂門石」,如果單從表面看,它就是一根長約1.6米的石條,但這根看似普通的石條,卻作用相當大。

那麼,它是如何運作,來保證地宮大門不被打開的呢?

它的原理,是在墓門關閉的同時,原本豎着的自來石,由於自身的重量緩緩傾斜,最終滑入門後的凹槽之內,這樣就可以頂住門了。

巨大的石門,加上自來石在門後起的作用力,就能死死地頂住墓門,因此,很少有辦法能從外部將大門打開。

當年,孫殿英在盜掘乾隆皇帝的陵墓時,就遇到了這種自來石,由於不知道這種機關,因此任憑孫殿英的部下如何用力,都無法打開地宮的第一道石門。

最終,出於盜寶心切,孫殿英不得不下令使用火藥,才將第一道石門給轟炸出一個豁口,士兵們得以進入。

包括他們在盜掘慈禧太后的陵墓時,也是遇到了這個問題,不過,由於擔心使用火藥會破壞陵墓裏面的寶物,因此孫殿英安排了幾十名士兵,抬着一根巨大的圓木,硬生生的將墓門撞開。

之所以他們會大費周章,背後都是自來石在起作用。

能起到這麼大作用,是因為自來石和墓門之間,形成了一個穩定的三角形,並且,在自來石的底部,一般還設計有凹槽,這樣就能讓自來石不會滑到一邊,從而形成極為穩固的角度。

一旦自來石和墓門形成角度後,憑人力很難將墓門打開,這就好比平常我們站在門口,在雙腳做好支撐後,再用雙手頂住大門,站在門外的人,除非力氣極大,否則就推不動大門一樣。

而在墓室中,墓門和自來石一般是用漢白玉加工而成,本身份量就重,再加上反作用力,因此才會造成外面的人很難打開的現象。

不過,這根猶如門神一般的自來石,是如何滑入固定的凹槽內的呢?總不會留一個人在墓室里操作吧?如果這樣的話,最後留下來的這個人,豈不是要給皇帝陪葬?

事實上,古代修建陵墓的工匠早就想到了這個問題,他們有辦法讓自來石自動滑進去。

首先,工匠們會在兩扇墓門中間的位置上鑿出一個石槽,石槽的寬度與自來石的寬度一致,在墓門關閉前,將自來石放置在指定位置,並保持與墓門接觸,這樣,就能讓自來石隨着墓門的關閉,而緩緩下降,最終落入石槽之內,徹底頂死墓門。

這樣一來,工匠們就不用在門內進行操作,只要自來石的放置位置準確,站在門外就能完成這一切,從而不至於被殉葬。

不過,如果遇到那種皇帝要求必須殉葬,工匠們是不可能在門外操作自來石,然後從容離開的,只能被困在地宮之內,但別小看古人的智慧,即使是這樣,他們依舊有辦法走出地宮。

能夠打開地宮大門的神器:拐打鑰匙

前文講過,曾經有一個農民,帶着一幫盜墓賊,」光顧「了同治皇帝的陵墓,而他能夠順利進入地宮,靠的就是拐打鑰匙。

1945年,河北的農民王紹義駐守衛清東陵的守衛力量薄弱,就糾集了一幫臭味相投的同夥,計劃再次到清東陵尋寶,他們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同治皇帝的陵墓。

在來到清東陵時,這群人遇到了十幾年前孫殿英遇到的問題,就是墓門打不開,並且,他們沒有孫殿英那樣的實力,不可能用炸藥去炸,因此,就必須想其他辦法。

而在王紹義一伙人中,有一個叫做關會增的,他的祖上正是修帝王陵地宮的名匠,因此,對於如何打開巨大的石門,他自然是有辦法。

他的辦法就是,製作一把萬能的拐打鑰匙。

靠着這把鑰匙,王紹義等人將清東陵再次搜颳了一遍,不計其數的珍寶被他們盜走,他們之所以恩能夠成功,拐打鑰匙立功不少。

之所以會有這種鑰匙的存在,實際上和古代的工匠們智慧有很大關係。

雖說在秦漢之後,讓工匠殉葬的事情很少,但是並不代表沒有,而那些為皇帝修建陵墓的工匠,唯恐被埋在墓中,就必須想辦法在皇帝安葬結束後逃出去。

另外,在古代帝王的陵墓,不僅僅只安葬皇帝一人,還有陪葬人員,比如皇后等,但皇帝夫妻同時去世的可能性極低,因此,只要涉及到合葬,地宮就有二次打開的可能。

這個時候,就需要一把能打開墓門的鑰匙,而熟悉陵墓內部構造的工匠們,就發明了拐打鑰匙。

這把拐打鑰匙額造型十分簡單,它是一端有長柄,而另一端為半圈形的鐵棍,在需要打開墓門時,從墓門中間的縫隙,將拐打鑰匙伸進去,用半圓套住自來石後,緩緩往下壓,這樣,自來石就能逐漸升起,同時,推動墓門,隨着自來石越升越高,墓門就會被完全打開。

說起來神奇,其實原理十分簡單,就是利用了槓桿原理,但如果不知道這個機關所在的話,那麼只能憑蠻力打開墓門,當年的孫殿英就硬是用炸藥炸開墓門的。

包括在發掘明朝萬曆皇帝的定陵時,考古人員最終也是被困在定陵的墓門之外,想盡辦法進不去,直到專家翻閱了史料後,才從裏面找到了容易被人忽略的細節。

據史料記載,當年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後,由於他生前沒有修建自己的陵墓,因此只得將他葬入早已死去多年的田貴妃墓中。

也就是說,已經封閉的田貴妃墓,曾經被人二次從外面打開過,並且,還沒有破壞裏面的結構,這個線索的發現,讓專家們十分興奮。既然被打開過,說明就有不破壞陵墓結構的辦法。

最終,經過專家們的研究,發現了拐打鑰匙這個好東西,並依葫蘆畫瓢的現場製作了一把,靠着它,終於打開了封閉近五百年的定陵地宮。

而拐打鑰匙對於古代修建陵墓的工匠來說,更是他們的救命武器。

不管是人在地宮裏面而活地宮外面,只要有拐打鑰匙,就能藉助有限的人力,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打開沉重的大門,二次打開或者關閉地宮。

古人的智慧,遠超我們的想像,不得不佩服。

當然,不管是自來石還是拐打鑰匙,在如孫殿英那樣的暴力盜墓方式面前,統統失去了用場,畢竟古代的帝王們,做夢也沒想到,後世有人會扛着火藥來盜墓。

總而言之,自來石和拐打鑰匙,是古代的工匠們一個十分智慧的發明,有了自來石,就能讓地宮的大門牢不可破,這樣就能打消掉不少盜墓賊的惦記,而有了拐打鑰匙,則能在地宮關閉後,二次開啟,同樣,知曉了這其中的運作原理以及奧秘後,古代那些修建帝王陵墓的工匠們,才能在地宮封閉後,得以逃出生天。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趙麗

來源:談古史鑑品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