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玄學風水 > 正文

取經初期,孫悟空非為什麼要打死六個凡人

今天說說剛剛走上取經道路時候唐僧師徒之間的關係。這個時候取經隊伍還沒有組建完成,就是唐僧和孫悟空兩個人。

先說孫悟空,在被壓在五行山下之前,這位孫大聖的字典里就沒有「客氣」這兩個字,那真叫目中無人,這就是一身本事燒的,總覺得誰都惹不起我,我比誰都厲害,用的着跟你們以禮相待嗎?

您看他龍宮借寶,要來了金箍棒,又訛走一副披掛,人家對他就算不錯。但是原文裏說他是「一路打出去」,嘴裏還喊着「聒噪,聒噪」,就是煩死了。這就太不講理了,白拿了人家東西,還在人家家裏瞎折騰。

但是在五行山下服刑五百年之後,孫悟空開始懂得禮貌了。劉伯欽帶着唐僧來到五行山下,唐僧把孫悟空放了出來,孫悟空跟劉伯欽是這麼說的:「有勞大哥送我師父,又承大哥替我臉上薅草。」劉伯欽不過就是個凡人,要擱以前,根本就進不了孫大聖的眼角,不弄死你就不錯了,還跟你這麼彬彬有禮的。

這就是壓了五百年之後,知道不是老子天下第一了,也知道收斂了,心智也相對成熟一些個了。看來,人還是要受點挫折才能成長。

不過,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孫悟空心底的本性還是驕傲的。師徒一上路,孫悟空打死一隻老虎,唐僧很驚訝。在他原來的認知領域,劉伯欽的水平就算頂尖的了,跟老虎還要搏鬥半天才能把老虎打死,孫悟空鐵棒一揮,老虎完了。

唐僧很驚訝,孫悟空很得意,又開始吹了:「不瞞師父說,莫道是只虎,就是一條龍,見了我也不敢無禮。我老孫,頗有降龍伏虎的手段,翻江攪海的神通,見貌辨色,聆音察理,大之則量於宇宙,小之則攝於毫毛!變化無端,隱顯莫測。剝這個虎皮,何為稀罕?見到那疑難處,看展本事麼!」

又吹過火了,不過唐僧這時候剛剛經歷了掉進妖怪洞府,兩個隨從被吃掉,又遇到一隻老虎,被劉伯欽打死,這才知道取經路難走。以至於劉伯欽給他送到五行山下,說這裏就是大唐的國界了,轉身要回去,把個唐僧急得揪住人家不讓走,沒出息像大了。

這會兒看到收的這個徒弟這麼大本事,原文裏寫「三藏聞得此言,愈加放懷無慮,策馬前行。」踏實了,放心了。

這個時候的師徒關係是相當和諧和融洽的。對於孫悟空來說,一是五百年有期徒刑磨了性子,二是感激唐僧把他救了,三是觀音菩薩跟他說過,保唐僧取經是他唯一的出路。所以他很高興地走上取經道路,一心一意保着師父向前走。

對於唐僧來說,首先他是開眼了,這徒弟本事太大了,他就很開心,特別是在剛剛兩次經歷生死關頭之後,一次被太白金星救了,一次被打虎太保救了,在他看來都是碰運氣。這次有這樣一個徒弟保護自己,他當時就覺得,這取經就是萬無一失了。再加上師徒初見,還有新鮮感,所以師徒之間其樂融融。

但是,這師徒二人其實在性格和經歷方面差異很大。孫悟空原來是當妖怪的,強橫兇狠至極。唐僧原來是當和尚的,慈悲恭謙至極。這樣的兩個人在一起,不遇到事情還好,遇到事情肯定會爆發矛盾和衝突,這個衝突的導火索就是六個劫道兒的。

您有空翻翻《西遊記》,裏面寫這六個強盜時,他們的名字很有意思:行者道:「我也是祖傳的大王,積年的山主,卻不曾聞得列位有甚大名。」那人道:「你是不知,我說與你聽:一個喚做眼看喜,一個喚做耳聽怒,一個喚做鼻嗅愛,一個喚作舌嘗思,一個喚作意見欲,一個喚作身本憂。」

您注意,一般人誰叫這個名字。所以有人說《西遊記》是個大寓言,或者說宗教之書的,根據就在這裏。這一段確實有佛家寓言的意思,這六個人之所以叫這個名字,其實他們就代表了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而佛家的經典《心經》當中有一句就是「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心經》中的眼耳鼻舌身意,被稱為「六根」,這「六根」對應的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這被稱為「六境」。色是眼睛看的,聲是耳朵聽的,香是鼻子聞的,味是舌頭嘗的,觸是身體的感覺,法是意識的產物。六根產生六境,而由於這六境,人就不能夠靜心修行,真性會被蒙蔽,按照佛家的名詞,人就會起惑造業,喪失本有佛性。

所以人如果想要修行,就必須讓自己的六根不產生迷惑自己的六境。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六根清淨」,達到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人才能夠真正地修行。

因此,這六個強盜還真不是隨便一寫。《西遊記》就在這裏,用孫悟空打死這六個強盜,表示孫悟空開始擺脫眼耳鼻舌身意,正式開始佛家的修行之路。

可是,孫悟空原來是一個妖怪,如果拋去神話的色彩,他就是一個山大王,跟修行的距離差得太遠。所以讓他走上修行的道路,必然要經過一番激烈的碰撞和衝突。於是他和自己的師傅產生了矛盾,在這裏,孫悟空就代表了眾生世俗的欲望,唐僧就代表了佛門的清規戒律。

這裏面誰對?誰都對。你要是芸芸眾生,你有欲望是很正常的,沒有欲望的人也就沒有奮鬥前進的動力,而且我在前面的段落里說了,人要是無欲則剛了,這人也就沒什麼意思了。當然,我說的是普通人,你要是選擇修行,就必須摒棄欲望,六根清淨。

這裏面孫悟空無論主動也好,無奈也罷,你已經是佛門中人,就必須遵守佛門戒律也就是服從他師傅。而現在的孫悟空還只是在表面上皈依了佛門,內心還是原來的狂野,只不過在五行山下服刑五百年,有一點收斂而已。一旦遭到管束,很快地就又爆發出來。

於是師徒二人在打死六個強盜之後爆發了取經路上的第一次大衝突,結果是孫悟空擅自脫隊,要回花果山。

其實矛盾爆發看着影響和諧,其實也是一件好事。畢竟兩個人的性格和想法不一樣,想要合作,就必須要有所調試,彼此適應。矛盾的爆發就是這種調和的一種表現手段,越早爆發越好,對這個隊伍越有好處,爭吵之後才能找到對策,互相適應。都藏着掖着,關鍵時刻露出來了,那就要了命了。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天權國學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