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沒掌握這種技能的人,上網時最容易被氣到

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網絡上的很多事情都不敢信了?

昨天寫得信誓旦旦的帖子,第二天可能就被徹底推翻;喜歡了很久的一家人可能全是合約的;看起來甜蜜到不行的情侶博主也不過是營業cp,分分鐘讓一開始信了的人變成小丑。

而這其實也是互聯網有意為之。不管是抖音上爆紅的推翻總裁系列的「王媽」,還是微博永遠在挑起爭端的熱搜榜單,走到哪兒,互聯網就讓我們「嗨」到哪兒。

每個APP都有自己的拿手本領,刺痛作為瀏覽者的我們,只圖把我們的注意力挽留住,絕不能輕易逃離,然後成千數百的up主在精彩的內容里穿插各類廣告,等待我們忍不住按下購買鍵。

我們就在這樣的狀態里,陷入了無意識的消費和對網絡刺激信息的「膝跳反應」。

但就在這樣的網絡生態里,也有些人上網衝浪幾乎從不上頭,常常是這裏吃個瓜,那裏蹲個真相,就算留言被別人懟了,ta們居然也毫不在意...感覺 ta們的上網世界明顯比我開心多了。

這就讓我很想知道,到底是我們不在同一片網絡衝浪?還是 ta們有些神奇策略可以不受網絡情緒的負面影響?

社交媒體 就是為信息過載而設計的

Sasaki等人發現,推特上關注的博主越多,信息過載的風險就越高。簡單來說,當我們有數不清要看的博主時,那麼就有大量的已更新視頻、筆記等待我們跟上。

小紅書、抖音等平台的整體理念則是由平台、媒體、普通用戶或KOL的推送來產生連續的內容流,而它溢出的速度遠超人們想像。

每一次刷新,我們都會感受到新的多巴胺刺激。

2007年至2016年間,僅在美國,成人ADHD(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e Disorder,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診斷就飆升了123%。這是一個社交媒體興起、智能手機普及的時代巧合嗎?有研究者認為不是。

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一項針對15-16歲青少年的研究發現,頻繁使用現代數字媒體與隨後出現的ADHD症狀之間存在顯著關聯。

此外,平台們還頻繁使用一項百試百靈的偷走用戶注意力的手段。那就是:

放出大量的質量偏低卻充斥情緒的信息。

這是因為低質量和帶有誤導性的在線信息可以劫持人們的注意力,以引起好奇、憤怒或不甘等情緒的方式。

除了為數不多會對攻擊性言語進行摺疊的平台外,大量的平台選擇露出充斥着惡意、敵意性的言論,任由下面的用戶們互相謾罵和攻擊。

因為不管是平台還是博主都很清楚,黑流量同樣是流量,每多一次的點開和評論,就多一次曝光的機會。大家都不會拒絕送上門來的熱度。

而平白送了流量的用戶們往往是既貢獻了熱度,又讓自己氣了個半死。倒霉的用戶還可能被對罵的另一方發起違法行為的檢索私人信息和掛上更大的平台辱罵(比如各類BOT等)。

研究發現,網絡上的言語攻擊會帶來和現實中類似的效果,導致人們的自尊水平發生波動,出現顯著的壓力、抑鬱和焦慮情緒傾向。

也就是說,互聯網上過載的信息流先是不斷壓縮我們的注意力,讓更多人呈現出類似於ADHD(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的行為症狀,還持續地通過低質量的高情緒化信息危及我們的心理健康。

要減少網絡的消極影響,我們都需要做到「批判性無視」

那麼,既然各平台的刺激行為都差不多,那些很少受到影響的人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專注研究人類發展的心理學家Kozyreva及其同事提出了「批判性無視」這一概念,指的是選擇性地忽略某些網絡信息,將有限的注意力資源投資在少數的信息上。

她們強調,「面對如此豐富的信息,我們首先需要從穀殼中挑選小麥,決定哪些值得我們關注和花費時間,哪些不值得。」

研究者認為無情的信息流把人類的注意力變成了一種稀缺資源,任由廣告商和內容提供商攫取和利用。將努力和有意識的批判性思維投入到原本應該被忽視的資源中,意味着一個人的注意力已經被剝奪了。

因此,ta們提議人們應當主動選擇忽略,學習抵制低質量和誤導性但在認知上有吸引力的信息,並決定將有限的注意力投入到哪裏。

不過,要想將所有的信息都區分清楚並貼上某些是高質量的、某些是低質量的也不那麼容易,某些一開始看上去是譁眾取寵的事情,也可能在日後被推翻,關注它可能也是在維護我們自身的利益。

所以在這裏,雖然研究者提出的觀點值得我們參考學習,但我們仍然鼓勵大家保有批判性思維的基本態度,不必凡上網就對某些內容選擇否定式的無視,而是對待定的新聞或輿論事件持有審慎的態度,必要時關注其後續的發展。

具體來說,要想掌握這項技能,我們需要做到下面這3點:

第一點:反其道而行之,主動設置平台算法

研究者將其定義為自我助推(self-nudging),即靠我們自己去提前限制平台呈現的信息流。

也就是在各個社交媒體試圖控制/影響我們以前,主動對其進行一番設置加調配,讓平台沒法用我們的點擊痕跡輕易推斷出喜好,移除那些潛在的勾起我們情緒化的信息。

來看一個簡單的平台如何使用我們個人信息激起情緒的例子:

談戀愛前推送再多的吵架帖子我們可能都不會點開,但是當平台注意到我們戀愛後,它開始狂推吵架、查伴侶手機真出問題了一類的帖子,因為它預期到我們一定會點進去。

於是我們一個上鈎,這類帖子就越來越多,看着就讓人夠煩心了,結果找對象一問,ta還愛答不理,我們也連帶着像帖子那樣開始吵架,直接從網絡影響到我們的生活。

在這裏,我們也為大家提供了幾個大眾常用平台的限制方法:

另外,除了這樣設置,還可以在刷到你覺得不想關注的信息時,主動點擊「我不感興趣」來做出信息流限制。

第二點:多留個心眼,不輕信網絡信息

按研究者的定義,這是指面對要攝入的信息時,做到橫向閱讀(Lateral reading),即一個人通過留下信息來源並在網上其他地方核實其可信度來審查信息。

聽起來有點難,但是做起來其實很簡單,就是面對任何信息,都首先持有保留態度,直到確定該信息的來源可靠。這一點,需要我們在平日裏就鍛煉出一套橫向閱讀的思維鏈路:

關注該信息的放出平台。該平台過往信息可靠度如何?

檢查該信息中使用的證據(支持事實、例子等)。支持性證據對論證是不可或缺的。

一定要區分事實和觀點。有些KOL和up主往往呈現內容時一邊給出事實證據,一邊參雜自己的觀點,而此時 ta們大概率對客觀的事件投射代入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一旦我們信服就會被帶偏。

避免立場的絕對化。有些時候為了渲染情緒,某些網絡內容會刻意上綱上線的發酵某些事情,帶着人做出不理性的喊話行為。

交叉驗證。看看同行業對同一事件持有的觀點。

這套橫向閱讀的思維鏈路雖然看起來繁瑣,但一旦用久了,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對網絡紛雜的信息做出判斷。秉持一種先晾着發酵的待核實信息的謹慎態度(可能也會轉發加熱度),不急着表明絕對化的立場。

第三點:不要給噴子餵食

(Do-not-feed-the-trolls heuristic)

這一條主要針對的是網絡上的爭論行為,當我們在網絡上和他人發起了爭論時,「不要給噴子餵食」策略非常關鍵,它指的是我們不要給予惡意行為者關注。

噴子們熱衷於引發具有惡意的罵戰,ta們四處開火,有些時候也蓄意傳播虛假信息,只為引來他人的回覆。

Craker和March(2016)的研究發現,參與網絡挑釁的個人往往會受到負面社會權力的激勵,ta們的網絡挑釁行為被 ta們的行為所產生的不利影響(例如,惹惱和惹惱別人)所強化。

此時,我們任何的回應,對 ta們來說,都能讓 ta們產生滿足的快感。

最好的方法就是我們繞開這些噴子:第一,不直接回應 ta們;第二,不糾正、不參與辯論,也不噴回去作為回應。由着 ta們發狂發怒,絕不被 ta們牽着鼻子走,白給 ta們送黑流量。

時至今日,網絡早已成為每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幾乎參與了我們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從各個生活的細小層面都改變了我們的習慣,吃飯糰個團購,買衣服直接網上下單試穿,交友戀愛也能從線上發展到線下。

我們已然繞不開網絡這個生活組件,但也正因如此,我們才需要小心地使用它,別被它牽着鼻子走,生活做事都變成了圍着網絡展開,只看到了網絡上的又一條「最新熱點」,卻失去了活在當下的能力。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華

來源:KnowYourself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