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90年前內蒙古舊照:王爺的妻子好漂亮,僧人頭戴野獸面具跳舞

一提到內蒙古,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湛藍的天空、遼闊的大草原、漂亮的蒙古包、悠揚的馬頭琴聲和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詩情畫意,令人心馳神往!

內蒙古,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草原文化,那裏風光迷人,美食更是獨具特色,被譽為「傳說中的神奇國度」。那麼,過去的內蒙古是怎樣的呢?

筆者搜集到了一些拍攝於上世紀30年代的內蒙古老照片,為日本關東軍拍攝。涵蓋了滿洲里、海拉爾、包頭、林西等地的城市和人文風貌。

原片是模糊的黑白照,為了提升觀感,進行了適度上色和清晰度修復處理。

看到這些老照片,你一定會驚嘆:過去的內蒙古,跟現在不一樣!老照片搜集不易,值得珍藏。

30年代,內蒙古滿洲里街頭景象。街道寬闊,一眼望不到盡頭。仔細看,街上有俄羅斯人走過。滿洲里市位於中俄邊境,邊境貿易繁榮,也吸引了不少俄羅斯人定居。

滿洲里是一座有着百年歷史的口岸城市,融合中俄蒙三國風情,更被譽為「東亞之窗」。

這是30年代的滿洲里火車站,它是中東鐵路的第一站。站牌上用中文和俄文書寫着「滿洲里」字樣。中東鐵路始建於1897年,最初名為「滿洲鐵路」,後稱「東清鐵路」。

滿洲里這座城市,也因這條鐵路逐漸發展起來。這條橫穿東北的鐵路,向西一直可以通往歐洲,向東能夠直抵太平洋。可以說,中東鐵路是中國鐵路史上第一條與國際接軌的鐵路。

這個巨大的露天礦區,就是位於滿洲里的札賚諾爾煤礦,主要出產褐煤。該煤礦始建於1902年。

1903年,隨着中東鐵路開始通車運營,就近獲取機車動力燃料,成為鐵路運營急需解決的問題,扎賚諾爾煤礦就是為了滿足這種需求而建設的。煤礦與中東鐵路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

照片中這座城市就是當時的海拉爾,房屋鱗次櫛比,一眼看不到邊。站在高處遠遠望去,海拉爾如同鑲嵌在綠色絨布上的寶石。如今,海拉爾是呼倫貝爾市的一個市轄區。

這個古建築群,是位於呼倫貝爾的甘珠爾廟。甘珠爾廟,又稱「壽寧寺」,它是呼倫貝爾地區最大的喇嘛廟。

該廟始建於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由清廷撥銀修建。乾隆五十年乾隆帝賜廟號並題寫「壽寧寺」匾額。從照片上看,建築規模宏大,規格極高。

30年代,內蒙古呼倫湖附近,新巴爾虎右旗的人們,站在一座蒙古包前,門口立着一塊豎牌,上面寫有「阿爾泰面警察署」。新巴爾虎右旗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11個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

在當地一處空地上,整齊堆放着很多曬乾的牛糞。牛糞,是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寶,是蒙古族牧民主要的燃料。牛糞燃燒起來熱量高,燃燒時間長,還沒有異味,最適合牧民們燒水做飯。當地牧民家庭的富裕程度,是以牛糞儲藏多少來評判的。

照片中這座城門,是林西的西城門。林西位於巴林草原之西,內蒙古東南部、赤峰市北部,建制於1908年。照片中,一名男子正趕着馬車出城。城牆由泥坯壘砌而成,歷經風雨,林西牆體出現了巨大的裂縫。

這張照片拍攝於林西城內,街道筆直一眼望不到盡頭。街道上沒有什麼人,兩側的商鋪都在開門營業。上世紀30年代,日軍侵佔林西後,林西縣屬偽滿洲國興安西省。

30年代,內蒙古林西郊外,一些當地人正在磨麵。一頭毛驢蒙着眼睛,拉着石磙在碾盤上轉圈。如今,這樣傳統的石磙和碾盤已經很少見了。不過,在一些農耕博物館裏,還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這張照片,拍攝於內蒙古索倫。喇嘛廟祭典儀式上,幾名僧人頭上戴着傳統的面具「跳欠」,看上去非常神秘和震撼。

「跳欠」,是藏傳佛教的一種重要的宗教儀式。僧人頭戴面具,身着色彩艷麗的服飾,用手勢和動作表達各種佛教寓意,並由僧人用舞鈸、嗩吶等伴奏。

30年代,內蒙古一處診所。門楣上方懸掛着巨大的牌匾,門口一側掛的豎牌上有醫生名字「楊子云」等字樣。蒙醫有自己的特點,歷史悠久,內容豐富。

內蒙古一處村子裏,兩名男子正在壘砌牆壁。他們將泥巴和草混合在一起,壘砌夯實成牆。

這種牆壁建造成本低,環保又自然。牆壁干透之後,會變得十分堅固,能經受風雨的侵蝕。不得不讚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這是位於內蒙古赤峰巴林右旗大板鎮的薈福寺。薈福寺又名東大廟,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寺內建築主要有:大門、前殿、後殿、東西配殿及後東側室等,規模宏大。薈福寺現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0年代,巴林右旗大板鎮正在舉行廟會。在一處露天場地,開闢出了馬市。很多當地人來到這裏進行馬匹交易。也有一些養牛的牧民也來到這裏交易。

在過去的馬市上,一般都有經紀人。他們見多識廣能說會道,通過撮合買賣雙方馬匹成交,從中獲取一定的報酬。

照片中坐在椅子上的這名女子,是一位蒙古王爺的內室夫人,看上去很漂亮。她身穿華服、長相端莊,身後的房屋看上去有些年頭了。這張照片,拍攝於內蒙古通遼,拍攝時間為1932年。

30年代,內蒙古赤峰三道街街景景象。街道寬闊,兩側建築古色古香,街道上有很多小販在擺攤。三道街東起東大橋(新旱河橋)經紙房大坑邊,過東橫街南口,中糧市,西橫街中段,西大坑胡同北口,經干蔚興燒鍋,北岔股,到西大橋。

這張照片,拍攝於林東縣城。林東縣位於巴林左旗中部。這是林東縣城裏的一條主要街道,道路筆直寬闊,街道兩旁都是商鋪,人們拉着車從街上走過。路面上有深深的車轍痕跡。

30年代,幾名打官司的當地人,站在巴林右翼旗公署宣判庭大門前,等待案件的最終結果。

30年代,日軍侵佔巴林右翼旗在內的內蒙古東部地區。巴林右翼旗屬偽興安西分省,札薩克衙門改為偽巴林右翼旗公署。後來,巴林右翼旗屬偽興安西省。

這張照片,拍攝於30年代的海拉爾。幾輛駱駝車滿載貨物,從街道上駛過。當時,日軍佔領了哈拉爾,海拉爾歸屬於興安北分省,並為省會駐地。

30年代,海拉爾附近,當地一名菜農牽着馬車從路上走過,車上裝着各種蔬菜。路邊一名身穿制服的俄羅斯人,走上前去,詢問蔬菜的價格。

30年代,位於今通遼市科左中旗巴音塔拉鎮臥虎屯的唐克里廟。始建於1648年。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改為慧豐寺。寺內供奉公主下嫁草原帶來的金佛。

史料記載,清朝皇室公主下嫁,都會帶來一尊金佛。慧豐寺鼎盛時期,有700餘名喇嘛。如今,這座古寺已經基本毀失殆盡,真是太可惜了。

這是當時的內蒙古興安火車站,該站位於中東鐵路線上。數條鐵軌,長長的站台,圍欄後面有站房。這座火車站,始建於1901年,位於牙克石地區興安嶺村、興安嶺隧道的西口方向。

30年代,內蒙古通遼慧豐寺里,正在舉行大型祭典儀式。在寺廟大殿前,站着一群蒙古族王爺。他們身材高大,穿着清朝的官服,看上去意氣風發。

這是位於通遼莫力廟內的蘇格沁大殿,是寺廟的管理中心。從鐘鼓樓和大殿的建築形制看,明顯是漢藏合璧的建築。山門前有照壁、石獅子和旗杆,看上去規格很高。

30年代,位於內蒙古包頭的一座著名寺院——五當召,它也是內蒙古規模最大的寺院。寺院外牆都是白色,眾多殿宇依山勢修建,高低錯落。

五當召,始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乾隆十四年(1749年)進行了重修,賜漢名廣覺寺。現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是30年代,包頭鎮城牆裏面的情景。城牆蜿蜒曲折,一眼望不到盡頭,非常壯觀。城牆上的垛口保存得很完整。可以想像,當時的包頭城高池深,固若金湯。

這座有着弧形屋頂的建築,是位於通遼開魯縣附近的一個農家院子。房子面闊三間,門前是場院,房後有羊圈,很有生活氣息。

30年代,美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風貌。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點綴着數不清的牛羊。這樣遼闊蒼茫的景象,恐怕只有在呼倫貝爾才能見到。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華

來源:歷史圖館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