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北美新聞 > 正文

美國人越來越孤獨了,因為…

更多的會議和不露面的聊天。工作上的朋友越來越少。本文解析了現代工作日如何助長了美國人孤獨感的流行。

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深感孤獨,而數碼化聯繫更多、親身人際接觸更少的工作方式正在加深這種孤獨感。

29歲的Nick Skarda在聖迭戈做兩份工作維持生活,分別是物流和辦公室行政。做了幾年物流工作後,他在那裏有了一個朋友。他在做辦公室行政的工作時會和同事打招呼,但其實跟誰都不熟。

Skarda說:「我覺得有種空虛感,或者說缺乏歸屬感。」他說,同時做兩份工作讓他疲憊不堪,幾乎沒有精力或時間與同事一起喝酒。他還說:「如果你覺得沒有人支持你,你就更難全力以赴。」

美國醫務總監(Surgeon General)去年宣佈孤獨成為「流行病」,而僱主和研究人員剛剛開始了解,過去四年來工作場所的變化如何促成了這種流行病。遠程工作和在現場工作的人員都受到這種疏離感的影響。例如,在1-800-Flowers.com的5,000名混合辦公和完全現場辦公的員工中,一家企業心理健康服務提供商提供的最熱門社區聊天群組就叫作「孤獨」。

即使新冠疫情平息了,感到孤獨的美國人的比例去年仍在繼續上升。

不妨看看現代工作中的這些現象:

——Bright Horizons於2023年對職場父母的調查中,超過40%的完全遠程工作者表示,他們有好幾天都足不出戶。

——根據房地產公司戴德梁行(Cushman& Wakefield)的數據,在辦公室工作的人將近四分之一的時間花在虛擬會議上,而面對面會談只佔他們工作時間的8%。

——微軟(Microsoft)商業軟件套件的數據顯示,自2020年以來,美國人花在會議上的時間增加了兩倍。這就減少了隨意接觸交流的時間,而社會科學家認為隨意的互動能促進工作的幸福感。

——在自2019年以來一直使用專業輔導平台BetterUp的10.1萬人中,68%的人表示了解同事的個人生活,這一比例低於五年前的79%。

這與十年前相比都發生了明顯變化,當時在工作中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紐帶幫助彌補了人們減少參加教堂、社區團體和其他社會機構活動的影響。根據信諾(Cigna)最近對1萬名美國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隨着美國人的工作日越發看不到人,日程安排也更具計劃性,自稱感到孤獨的美國成年人比例從2018年的46%攀升至58%。

在工作日看不到人

高管和研究人員說,這種人際關係的斷線導致員工流失率和工人缺勤率上升,給更多僱主的業務造成問題。據健康保險公司信諾估計,單是孤獨感造成的缺勤就使企業界每年損失1,540億美元。

1-800-Flowers.com的創始人兼董事長James McCann說:「工作就是社交,它比薪水重要得多。」

今年早些時候,1-800-Flowers.com將員工每周在辦公室工作的天數從三天增加到四天,以增強員工之間的聯繫感。此外,該公司還開始讓各團隊的員工擔任午餐時間的指定主持人,鼓勵大家與不認識的同事坐在公共區域聊天,並推薦談話話題。

來自不同團隊的員工聚集在位於紐約州傑里科的1-800-Flowers.com總部的咖啡廳里。該公司鼓勵員工在午餐時間與不認識的同事交流。圖片來源:1-800-FLOWERS

雖然今天的員工擁有比以往更多的聯繫方式,但「你能在Slack上發送的表情包和笑話實在有限,」投資了4,100家初創公司的種子前期基金Techstars的行政總裁Maëlle Gavet說。「我們總是讓越來越多的人日程排得滿滿當當,開更多的會,進行更少的人際聯絡。」

Gavet說,對於混合辦公員工來說,在辦公室工作的日子尤其如此,他們在辦公室往往是馬不停蹄地開一個又一個會。

行為研究人員說,矛盾的是,會議會令人感到更加孤獨,尤其是線上會議會讓人們的孤獨感更強烈。員工體驗和分析公司Perceptyx在2023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相比不那麼孤獨的員工,自稱「非常孤獨」的員工往往有更多的會議要開。其中超過40%的人將一半以上的工作時間都花在了會議上。

在辛辛那提,Kelly Roehm說,她在2021年加入一家諮詢公司後,開始厭煩耗費她整天時間的會議,有時一天會議多達12場。她在另外的屏幕上同時處理多項工作任務時,經常會感到兩眼無神。

Roehm說:「感覺就像行屍走肉一樣,人在心不在。」她住的地方離辦公室只有10分鐘路程,但她大部分時間都是遠程辦公,因為她說通常很少有同事來辦公室。隨着公司將團隊分佈在更多地點,這樣的情形也越來越普遍:在微軟,去年該公司27%的團隊在同一地點工作,而2019年這一比例為61%。

Roehm將這種經歷與十多年前在一家公司的工作經歷進行了比較,該公司目前為阿斯利康(AstraZeneca)所有。當時她在工作中有許多社交渠道:一個由體重管理品牌慧優體(Weight Watchers)組織的小組和一個午餐時間鈎針編織俱樂部。

「現在如果我想問『嘿,你想參加這樣的活動嗎』,這聽起來會很奇怪,」Roehm說,「如今大家彼此之間已經沒有那種情感上的依戀,因此很難說出口,是時候向前看了。」她今年離職,專注於自己的職業諮詢業務。

閒聊的力量

研究工作中社交關係的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副教授Jessica Methot說,辦公室閒聊有時會讓人分心,但它帶來的好處似乎比很多人意識到的要多。

在針對不同工作場所的100名僱員所做的一項研究中,Methot和其他研究人員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點對參與者進行調查。他們發現,那些有閒聊經歷的人表示壓力更小,對同事的響應更正面。

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University of Canterbury)研究員工孤獨感的副教授Sarah Wright說,即使是和一個不怎麼相熟的同事寒暄幾句,也會有一些幫助。

「我們過去一直認為,要克服孤獨,就必須發展有意義的關係和擁有一定程度的親密感,」Wright說。「不過,我們越來越發現,真正重要的是這些日常的薄弱關係和與人互動的頻率。」

要在虛擬環境中複製這種互動難度要大得多。成立於2020年的在線食品零售商HiveBrands是一家完全遠程辦公的公司,該公司總裁Katie Tyson說:「如今的默認模式是,要想跟誰說話得事先安排時間,哪怕就談五分鐘,也不能拿起電話就打過去。」

她說,摩擦會不斷積累。去年秋天,該公司在紐約增設了一個辦公室,員工們會自願每周到辦公室聚集幾次,以增強凝聚力。

據分析了20多家大公司的調查數據、電子郵件和即時通訊交流的Syndezo稱,即使是混合辦公模式,到辦公室來也往往會使人們之間的偶然聯繫增加約20%至30%。

然而,為財富500強企業分析勞動力數據的Worklytics創始人Philip Arkcoll表示,面對面工作的時間存在着邊際收益遞減現象。Worklytics的數據顯示,每月見面一次能顯著增加聯繫;每月見面兩三次,聯繫會稍微再多一些。然而,每周見一到兩次,聯繫的增幅就更小,而每周見四到五次與見一到兩次相比則幾乎沒有差別。

業務重點

Frank Giampietro說,安永(Ernst& Young)已經要求經理們利用團隊通話的前五分鐘「以真實人類的身份」與人對話。他的頭銜是美洲地區首席福利官,該職位於2021年設立,目的是在新冠疫情期間為員工提供支持。

這家專業服務公司還對員工進行培訓,讓他們發現並幫助那些在孤獨等問題上苦苦掙扎的同事。迄今為止,已有逾1,600名員工參加了培訓。

健身連鎖店SoulCycle的聯合創始人Julie Rice說,眼下的一個挑戰是,美國勞動者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犧牲了人際關係。如今,越來越多的商務聯繫人喜歡視頻通話,Rice日曆上的早餐會和咖啡約會都已被Zoom取代了。她說,雖然這種視頻通話效率很高,但不太可能產生對話,而對話能轉化為有用的職業聯繫或持久的友誼。

「即使是我在紐約本地想要見面的人,我們也會Zoom通話,」她說。

去年,Rice與他人共同創辦了一家名為Peoplehood的公司,該公司通過為其他公司舉辦「碰頭會」來強化聯繫,改善人際關係技巧。一家美容服務公司請Peoplehood舉辦一系列碰頭會,讓員工們見面並分享工作建議;這家美容服務公司從未彼此見過面的外勤員工數以百計。此外,一家營銷公司的員工分佈在四面八方,在調查顯示員工希望增近聯繫後,該公司請求幫助。

Rice說:「無論我們在新冠疫情之前建立的關係如何,現在都有些難以為繼了。」

不過,要鼓勵員工參與社交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營養補充品公司Shaklee的北美人力資源總監Jonathan Ramot說,該公司位於加州普萊森頓總部的150多名員工過去幾乎都參加過一年一度的地球日聚會,聚會活動包括社區服務、午餐,而且當天還能早回家。辦公室歡樂時光、外出保齡球聚會和「融入互動」(mix and mingles)活動也有很多人參加。

然而在公司員工都改為遠程辦公之後,去年的地球日活動只吸引了20名員工參加,儘管大多數員工都住在附近。

「有很多人要求參加面對面的活動,但當我們計劃籌辦這樣的活動時,他們卻不來了,」Ramot說。「然後他們就會抱怨自己很孤獨。」

今年4月,Shaklee舉辦了一次人人都必須參加的與CEO的聚會;CEO本人在疫情期間搬到了佛羅里達州。大約100名員工聚集在一家釀酒廠,享用食物、飲料並進行交談,而且老闆們都沒有發表任何講話。

Ramot說,空氣中瀰漫着低聲交談的聲音,員工們互相擁抱,很高興見到彼此,有些人還是第一次見面。「大家都在說,很懷念這種感覺,」他說。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華

來源:華爾街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