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中國會在什麼時候奪取台灣呢?

5月20日星期一,賴清德正式就任台灣總統。在賴清德發表就職演說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了環島軍事演習。台海局勢不禁讓人們問道:中國會在什麼時候奪取台灣呢?

法國世界報北京通訊員哈羅德·蒂博(Harold Thibault)寫道,像他的前任一樣,賴清德也要面對習近平一而再再而三的將台灣納入中國版圖的嘗試。

剛剛卸任的台灣總統蔡英文(2016-2024)在其兩次任期內與中國的關係緊張,但是,和她的繼任者賴清德相比,蔡英文與中國的緊張關係恐怕是根本不算什麼的。在海峽的另一邊,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向人民承諾要在政治上將台灣島納入中國大陸的版圖,儘可能通過和平的手段,必要時可以使用武力。中國多次重申這一野心,現在頗有點不行動就無法交代的樣子。

哈羅德·蒂博表示,中國大陸收復台灣的執念可以追溯到中國內戰(1927-1949)的結束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蔣介石撤退到台灣導致兩個共存的實體都聲稱統治中國。因此,收復台灣不僅是一個地理上的任務,而且它還具有政治意義和歷史意義。收復台灣是中國共產黨掌權時沒有完成的任務,共產主義中國的建設需要把這一任務給完成。

而且,習近平表示,這一歷史使命「不能夠代代相傳」,這是中國偉大「復興」的核心要素。這也為習近平在2018年取消國家主席兩屆任期的限制提供了理由。因此,現在的問題是,一位無所不能的國家元首怎麼可能在執政三屆、甚至是四屆,甚至是在執政二十年後還沒有在向人民承諾的最具決定性的問題上取得具體的成果呢?所以,台灣人是有理由擔憂的。

政治選擇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可能何時發動進攻的問題上,有一個「戴維森窗口」。美國印太司令部前司令菲利普·戴維森(Philip Davidson)在2021年卸任之前,在美國國會前表示說,「在接下來的十年期間,尤其是在接下來的六年期間,威脅是顯而易見的。」他並認為中國希望在2027年具備入侵台灣的軍事能力。菲利普·戴維森的繼任者也重複了這個時間點。但據包括NBC在內的美國媒體的報道,2023年11月,習近平在三藩市與美國總統喬·拜登會面時告訴拜登,如果中國打算拿下台灣,政治選擇仍然是首選,而不是軍事辦法,而且時間尚未確定。

何時拿下台灣,如何拿下台灣,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習近平對風險的評估。他的職業生涯使他相信,大膽的辦法可能會對那些喜歡安逸而不是衝突的西方人產生作用,而且政治目標是有代價的。自習近平於2012年秋天掌權以來,中國在南海有爭議的島嶼上修建了人工島;從2016年開始,中國將大約100萬維吾爾人送入拘留營;2020年中國將大陸的手段用於香港以壓制異議人士。儘管這一而再再而三的強硬手段,在2012年至2021年間,中國在全球製造業生產中的份額從20%增加到30%。

中國民眾普遍把收復台灣看作是一項偉大的民族事業,但中國民眾也擔心自己的日常經濟生活在台灣發生重大衝突的情況下受到影響。面對中國目前的經濟放緩,戰爭可能會是將中國人動員起來的辦法。不過,中國民眾也許會問,為什麼要為了台灣而犧牲掉終於觸手可及的繁榮呢?

歷史性突破

哈羅德·蒂博指出,除了全面戰爭,還有一系列的中間手段可以讓緊張的局勢進一步加劇。比如,金門小島雖然受台灣控制,但距離中國大陸只有大約4公里,而距離台灣島卻有130多公里,那裏的居民非常希望能和中國大陸做貿易。只需要發生一個事件,就可以考驗台北是否敢全力投入如此偏遠的島嶼之戰。而對於習近平來說,只需要在一個小島上取勝,就可以宣稱自己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

另外,台灣新的政治格局也許會鼓勵中國至少在一段時間內玩政治遊戲。1月13日,台灣選舉賴清德為總統,但民進黨卻在立法院失去了多數席位。北京有可能會利用台灣這一共治的局面。這也是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四月初訪華並受到習近平接見的意義。另外,台灣行政權和立法權之間的這種劃分可能會減慢台灣的軍事準備工作。因而,北京也許會認為政治道路還沒有完全死亡,還是有削弱民進黨的可能,並夢想有一天國民黨重新掌權。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華

來源:法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