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俄烏戰況5月18:烏軍第一次無人抱怨缺炮彈

一、總體戰況

1、總體戰況

戰爭第815天,烏總參今晨報告,在過去的一天裏,一共發生了101次戰鬥。

哈爾科夫北部的戰鬥仍在持續。但是俄軍在過去的一天中幾乎沒有獲得進展。目前看來他們的攻勢已經陷入停滯。我一早就說,他們不可能打下哈爾科夫,現在陷入停滯說明他們果然沒有這樣的能力。

普京外訪期間表示,俄軍並不打算佔領哈爾科夫,在哈爾科夫地區的攻勢是想要在兩國邊界上建立一個「緩衝區」。

他為俄軍的胡作非為辯護,稱烏克蘭襲擊俄羅斯境內的軍事設施,因此他們「被迫」建立一個「安全區」、「衛生區」。

此人的說法純屬自我安慰而已。另外,作為世界上陸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需要「緩衝區」的說法令人笑掉大牙。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接壤,國土面積和人口都比俄小得多,但他們並沒有要求任何「緩衝區」。俄羅斯人對於「緩衝區」的執念令人恐懼,他們總是要求「緩衝區」,然後吞併「緩衝區」,然後開始要求新的「緩衝區」,周而復始,循環不已。

實際上,烏軍並沒有多餘的炮彈和導彈用來襲擊別爾哥羅德。與俄羅斯軍隊每天對烏克蘭平民展開空襲和炮轟不同,烏克蘭軍人從來不以俄羅斯平民為目標。即便烏克蘭人使用無人機對俄羅斯的目標發動襲擊,也未造成值得一提的平民傷害。

所以,俄軍之所以要進攻哈爾科夫地區,純粹是為了牽制烏軍的兵力。他們希望烏軍從其它重要地區分兵,並增大烏軍在人員、武器和彈藥3個方面的消耗。

直到現在俄羅斯人依然認為,在消耗方面他們是有優勢的。他們的想法是否成立,我等下與大家接着探討。

2、俄軍損失

到昨天為止,俄軍已累計傷亡491080人,昨日新增損失1210人:

烏軍還摧毀了俄軍坦克總計7560輛,新增13輛;裝甲車14595輛,新增43輛;火炮12639門,新增36門。

3、空襲方面的消息

烏克蘭防空系統在夜間到凌晨擊落了全部的13架沙希德無人機:

今天又是100%的攔截率,可以說,面對漫天亂飛的沙希德無人機,烏克蘭人已經掌握了克制它們的辦法。

4、關於5月17日烏克蘭無人機空襲俄羅斯煉油廠和新羅西斯克市的追加信息

昨天的內容說了俄羅斯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的圖阿普謝的煉油廠遭遇無人機襲擊的消息。現在進一步的消息已經傳來。這次烏克蘭人確實採用了Lyuty型無人機,航程1000公里,可以攻擊俄羅斯西部廣泛分佈的高價值目標。

昨天的襲擊可以說是規模空前,烏克蘭方面一共發射了100多架無人機,襲擊了俄羅斯南部地區和克里米亞半島上的目標。

關於圖阿普謝的煉油廠,這是一家每年可以加工900萬噸原油的工廠,在俄羅斯聯邦的產能中排名第12位。今年1月25日,它第一次遭遇襲擊,初級煉油設備受損,後來一直處於維修狀態,直到5月7日才剛剛恢復工作。但現在又被打壞。

有意思的是,在當地人拍攝的許多段視頻中,只聽到了對空機槍射擊的聲音,俄羅斯人沒有發射防空導彈。

這說明,從上次襲擊到現在,俄羅斯人一直沒有辦法給這座煉油廠增派導彈防空系統,只是部署了一些高射機槍就草草了事了。那麼攔截率自然也不可能太高。

新羅西斯克的情況也類似。那裏的幾個目標被無人機擊中,包括一座變電站、一些燃料和潤滑油儲存罐:

空襲視頻中同樣沒有體現出有任何的防空系統正在運行。在視頻中只能聽到機槍和其他小口徑武器發射的聲音,沒有防空導彈。

昨天的空襲還摧毀了塞瓦斯托波爾的變電站,導致塞瓦斯托波爾的部分地區陷入停電。

這些都說明,俄羅斯要保護它遼闊國土上眾多的高價值目標有多麼的吃力。

而烏克蘭所用的無人機結構簡單,造價也很低廉。哪怕多生產一些也不會花費太多資源。可以說,烏克蘭人找到了一種非常具備性價比的方式,來沉重地打擊俄羅斯的經濟和士氣。

二、烏軍開始不缺炮彈了

今天有個好消息就是:烏軍不再缺乏炮彈。澤連斯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在戰爭中,第一次沒有一個旅抱怨缺乏炮彈。而在過去的兩個月里,這種情況一直在發生」。

澤連斯基的這句話透露了一個重要的情況,即:此前缺乏炮彈確實困擾着烏克蘭的每一支軍隊,在過去的幾個月里,因為沒有足夠的炮彈,烏軍的戰術行動受到很大的限制。

但現在,這一狀況已被部分扭轉,至少在一段時間內,烏軍有了充足的炮彈。

澤連斯基的話還透露出,捷克幫忙購買的炮彈仍未運到。他說,目前不缺乏炮彈的情況發生在捷克倡議之前,他還說,捷克的倡議將隨之而來。我們正在與所有合作夥伴談判資金。根據捷克方面的信息披露,他們代為購買的炮彈將於下個月才能運到。

目前,烏克蘭炮彈荒的暫時緩解,大概率是美國軍援的結果。白宮顧問約翰·科比周五在華盛頓表示,面對俄羅斯的大規模進攻行動,美國正在日以繼夜地不斷努力,以確保直接向烏克蘭武裝部隊提供軍事援助。

炮彈是決定俄烏之戰走向的決定性因素。昨天跟人在群里討論,我說雖然俄羅斯一年能新造300輛坦克,翻新1200輛,看似1500輛坦克比烏軍每年得到的多很多,但俄軍主要使用坦克進行突擊,沒有坦克就失去了進攻能力,而烏軍防守主要依靠地雷、單兵反坦克導彈、無人機,沒有坦克一樣能打。所以俄烏兩軍擁有的坦克數量多少,並不決定戰爭的走向。

然而,俄烏兩軍能夠發射的炮彈多少,直接決定了雙方的人員損失。如果烏軍有足夠的炮彈,俄軍的進攻將被瓦解,烏軍就能守住現有的戰地;如果俄軍有足夠的炮彈,就能充分殺傷烏軍,導致烏克蘭因不能提供足夠的兵員而輸掉這場戰爭。所以,炮彈才是決定俄烏之戰走向的決定性因素。

雙方陣營能提供給前線軍隊的炮彈,我估計歐美今年為150萬發,俄軍樂觀估計可能達到300萬發。烏軍只有俄軍的一半。這就決定了,今年俄軍還能獲得微小的進展。

但到明年,我估計歐美炮彈會增加到300萬發,俄軍增加到400萬發,雖然俄軍仍佔優,但相對差距會進一步縮小。

由於西方火炮的綜合效能比俄軍要高,所以我認為,300萬發炮彈足以讓烏軍相對俄軍的400萬發獲得一定優勢。也就是說,我認為明年烏軍就會在反攻中獲得持續的進展。

雖然我很難估計戰爭何時結束,但每個人都能看出兩方陣營的實力和潛力。我堅定地相信,如果這是一場消耗戰,那麼俄羅斯不會佔到絲毫便宜。俄羅斯本身以及背後的幾個小夥伴國家,在實力方面完全無法與文明陣營相匹敵!

三、「飛機荒」凸顯俄經濟加速委內瑞拉化

俄羅斯民航業的窘境,凸顯俄羅斯經濟將進一步委內瑞拉化:今天有一則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俄羅斯國家技術集團(Rostec)負責人切梅佐夫在接受俄羅斯「RBK」電台採訪時坦率承認,到2030年時,俄羅斯將沒有民航業!為什麼?

切梅佐夫指出:外國航空公司和外國飛機將陸續從俄羅斯退出,留下的飛機無法得到修理和維護,因此俄羅斯民航業將不復存在。

切梅佐夫的話點出了一個可怕的事實:2022年2月後,波音和空客,這兩家全世界最大的客機製造公司都離開了俄羅斯市場。因為制裁,俄羅斯航空公司的客機也被禁止飛往美國和歐洲。所有這一切都導致大約550架正在俄羅斯航空公司服役的西方製造的民用客機沒有備件供應。

儘管在形式上,這些客機只佔所有俄羅斯客機的65%,但實際上這些飛機執行了所有航班中的95%。俄羅斯自己生產的客機,以及從其他國家購買的客機,只佔了總執飛量的5%。

到2023年3月,戰爭進行一年時,這550架西方客機當中,只剩470架仍處於適航狀態。雖然沒有更新的統計數據,但想想就知道,仍能執飛的西方客機必定越來越少。

雖然俄羅斯政府在戰爭爆發之初就扣留了所有外國航空公司在俄羅斯的飛機,甚至包括中國航司出租給俄羅斯的飛機,但這些「零部件供應體」也總有被拆成空殼的一天,不可能永遠輸血。

隨着里程和時間的增長,俄羅斯民航業最終還是會面臨停飛窘境。而波音和空客一個來自美國,一個來自歐洲,絕不可能在俄羅斯還沒有在戰敗協議書上簽字之前重新賣給俄羅斯人飛機。

當然,俄羅斯航空工業也曾煊赫一時,他們曾經也能自己製造民航客機。但他們的飛機以毛病多和經濟性不高而著稱,早已隨着市場的開放,被波音和空客打敗。

一些民粹要說了:現在是俄羅斯航空工業抓住這個機會重新振作的時候了。但他們真能振作嗎?

純屬想多了。根據市場調查信息,俄羅斯聯邦在未來六年內需要超過五千架客機來替代波音和空客的產品,可俄羅斯目前每年只能生產1-2架客機。

切梅佐夫指出,原本俄羅斯可以依靠國產的MS-21、超級噴氣機、圖-214、伊爾-114、伊爾-96等型號的客機。

但真相令俄羅斯人感到悲傷。2023年,喀山飛機製造廠連一架圖-214都未能交付。即便按照俄羅斯人制定的計劃,到2030年,喀山也只能每年生產70架這種客機。

伊爾-96是另一個希望。這型號的客機於1988年就首飛了,但是產量每年一架都不到,迄今為止,在項目全壽命周期內僅僅組裝成功了33架。

至於「超級噴氣機」,自2019年以來,花費了超過20億美元之後,他們依然沒有解決進口零件的供應問題,今後也沒有什麼希望獲得解決。說實話,20億美元解決這麼大的問題,真心是杯水車薪。MS-21和「超級噴氣機」的問題一樣,都在於無法獲得穩定的西方零件供應,發動機也得不到保障。

伊爾-114自1990年進行首飛後,至今只生產了20架。後來,俄羅斯人準備給它更換發動機並重新命名為「伊爾-114-300」型,但是測試工作不順利,至今投產仍遙遙無期。5年之後,也就是2030年,我不太相信這種飛機能投入規模化量產。

俄羅斯工業廢弛已久,引發一系列的問題。他們固然可以短期內擴大炮彈和坦克的生產量,因為這些產品的技術含量不高,也僅僅需要初級勞動技能的產業工人。可是飛機這樣技術含量高、產品價值大、生產和組裝無法形成流水線化的產品,是目前俄羅斯的短板。

此前我介紹過俄羅斯空天軍接收新戰機的情況。在過去的10年中,空天軍每年大約接收20到30架的最新型號Su-34戰術轟炸機或Su-35戰鬥機。在俄羅斯軍事航空工業最鼎盛的年頭,他們也不過生產並交付30架新戰機而已。如今戰爭已進行兩年,Su-34和Su-35在戰爭中損失量也不少,曾有在20天中損失14架的紀錄,但俄羅斯飛機製造廠依然只能按照每年20架的速度生產Su-34或Su-35,無法補充俄空天軍的損失,俄羅斯航空工業的衰敗可見一斑。

那麼接下來,俄羅斯航空業將如何呢?由於俄羅斯有着世界上最廣闊的疆域,許多人跡罕至的地區不僅遙遠、寒冷,當地的鐵路和公路通行條件也很差,沒有航班是不可想像的。但俄羅斯又生產不出來這麼多客機,剩下的唯一辦法就是從目前仍與俄羅斯保持正常關係的國家購買。

歐洲已經適應了沒有俄羅斯能源供應的局面。俄羅斯工業產品本來就很少有出口競爭力,俄羅斯也沒有像樣的IT硬件和互聯網產業。今後俄羅斯的經濟簡單就是一句話,出口能源、礦產和糧食掙錢,換回工作母機、輕工業產品和晶片、民航客機等高價值商品。

簡單來說,俄羅斯經濟將進一步委內瑞拉化,從一個戰前勉強還算是融入歐洲和全球經濟體系,有一定工業基礎的國家,淪為一個純靠出口能源、礦產和糧食等初級產品,然後大量進口他國高科技高附加值精加工產品的國度。

不要認為這是我信口開河。中國汽車和中國製造的手機現在擁有俄羅斯市場80%的佔有率,中國汽車已成為俄羅斯人眼中「豪華、時尚」的標誌。有朝一日,中國生產的客機也將在俄羅斯隨處可見。俄羅斯領導人和龐大的政府代表團剛剛訪問過東大,發表了洋洋灑灑的聯合公報,談的全是經濟。中國將在和俄羅斯的相處過程中坐收烏克蘭戰爭之利。

回到我曾經無數次強調的一個觀點:世界上除了俄羅斯以外的所有國家,都樂於見到一個更加衰敗的俄羅斯。每個國家都可以從俄羅斯的衰敗中獲益,唯獨俄羅斯自己除外。

這樣一個俄羅斯,怎麼可能贏得烏克蘭戰爭呢?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就這一天天的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